白云万里天下风 古语今言论蒼穹:(秦)函谷关/(汉)函谷关/崤函古道

王延星

<p class="ql-block">函谷关,是中国进入封建制社会的重要地理坐标。她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以“天下第一关”之名,雄冠华夏。一千多年后修建的山海关,关楼上刻了“天下第一雄关”,那是在向前辈致敬😊……</p> <p class="ql-block">读过点书的人都知道,奠定华夏精神世界的核心人物之一,老子,就是在这里写下了《道德经》……相关函谷关的历史深厚,择其要简述几句吧……从最早讲,华夏文明在形成期大致有三个地域中心,一是关陇地区,也可称为三秦地区,最早是炎黄二帝的发展区;二是黄河中游地区,也可称为三晋地区,是尧舜禹三皇的活动范围;三是黄河下游地区(中原地区),是夏商周的舞台;这三个地域的物产都丰富,产生的社会组织均有一统华夏的能力和愿望。关陇地区以函谷关为大门,进可以出击,退可以自保,处在一个稳赢的状态……不像那两个地区,只能处处修城墙,攻守都是自己说了不算的,城头大王旗变换得很是频繁……</p> <p class="ql-block">这是函谷关现在的三维地图。它的北面(当时)是浪高水阔的黄河,南面是(当时)不能穿越的秦岭,它的身后是稠桑塬,塬璧立仞百余米,(当时)塬上林木参天,无路可走,仅有一道峽谷人可穿过。这条道路狭窄,如一信函之盒(当时是在竹简上写字,写完放入袋子或木盒中),故将此沟口设立的关隘,命名为“函谷关”。在冷兵器的时代,此地是名副其实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入”(参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关前还有一条涧河作为屏障。过河攻关,背水作战,除了霸王项羽,没人得手过……</p> <p class="ql-block">2000多年后的今天,想通过这座桑稠塬,也得开凿很长的隧道穿过去……</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函谷关曾经有三处(参见下图),最早的就是这里的秦代函谷关。这座位于现河南灵宝的原生函谷关,历经战火,原关已毁,现在的关楼是按历史画刻而修复的,但地点还是当时的,古函道还在,走一走会想起发生在这里的很多历史事件的……第二处是汉代的函谷关,在此处东面六十多公里处(河南新安),它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处汉代建筑,下面会介绍到的……第三处是三国曹魏所建的魏函谷关,它离秦函谷关不远,但由于黄河水系的变化(修三门峡大垻),原址已没入水中,现已从无凭吊了……</p> <p class="ql-block">秦函谷关的古建筑已经全部湮灭了,只有这条函道还在。经过2000多年的岁月,塬上森林消失、水土流失,现也已显得不那么深幽了。当时它深达六、七十米,宽处不过十米,窄处仅两三米……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发生在函谷关的大小战役有几百起之多,从著名的武王伐纣从这里起兵,到1948年前,就没有消停过……在战国时期,长江黄河流域的诸国联手,无论是五国还是十国,都不能从这里攻入秦国,故史称这里为“泥丸可塞”之地……想来也是,在以近身互搏决胜负的古代,纵有百万雄兵,在这里交锋的埸地,正面不过几十米宽,也就是容得下几十个人对打,几十万大军排队等着上阵,纯粹是消耗粮食、浪费时间😎……</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典故“作法自毙“的诞生地。秦代商鞅的变法强盛了秦国,但也得罪了既得利益者,他失势后潜逃到了这里,但由他制定的安保法很严格,没有路条身份证,出不了关,旅店也住不下,寒冷萧瑟无处可逃,只能束手就擒,被车裂而死……</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些相关的典故,如耳熟能详的“鸡鸣狗盗“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除了孟尝君,靠养的门客会学鸡叫助他早早逃出关外,燕太子丹逃跑的时候也是自己学鸡叫,促使开关门的时间提早,才得以偷跑回去的。他觉得自己身为一国太子,混的太狼狈,就买了一个刺客荆轲,派回来刺秦王替他复仇,但也没有得手……他们的故事留下的典故“鸡鸣函关”,是教育后人当领导的,是要有一个复合性团队才好办事;而单打独斗的个人,也要多备几手,艺多不压身……</p> <p class="ql-block">这些亡命之计都是小术,但实用。不会小术的人遇到麻烦,怎么开路呢?那就只有靠大术了。有大术的人物走到这里,可以用学识支付“买路钱”,比如说老子……他是使函谷关青史留大名的最重要人物🙏。老子在周朝末期任国家档案馆的馆长,后来有人拿了几册典籍未还,当权者借机整他,他也就顺势辞官西去了……(由于要经常说到关里、关外,西去、东来,有必要把这几个词的坐标说一下。关,就是指这座函谷关;关外,在秦国一统江山之前,是指从中原向西出关后的方向;秦朝建立后,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八百里秦川,函谷关以西就成了关中,函谷关以东又变成了关外,向东去便成了出关;到了唐末以后,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到了中原地区,又把从东向西过函谷关,改为出函谷关了(是有点绕了😜)……</p> <p class="ql-block">老子,俗名李耳,当时就是一代高人(现在已是世界级哲人了),孔子从十几岁起,每隔些年就去向他求教……但是由于他的理论体系不太合帝王口味(也是必然,都明白了世界的运行本质和社会的关系本质,谁还傻乎乎地干活呢🤫?),所以一直不是主流。孔子那一伙人呢,混的风生水起,大都当了官。老子也很知趣,从不多说,也不写文章,以免被批判……但当时的一流思想家们对他很是推崇,其中有一个人叫尹喜,也是一位好学多思的人,通天象、知社会,他一直很想得到老子的指点……还真不负有心人,这位尹喜,在函谷关当关长时,一日发现“紫气东来”,预感有神人将至……果然,发现老子骑着一匹黑牛,欲出关去秦地。尹喜力请老子留下箴言后再走,老子遂住了几日,留下了两篇文章,一篇《道经》、一篇《德经》,共五千多字……</p> <p class="ql-block">后人把两篇编在一起,通称《道德经》。关于它,全世界都在研究,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个人心得,上篇《道经》,人人都知道“道可道,非常道”等,就不用多费脑子琢磨了🤔……下篇《德经》多看一看,悟一悟“上德不德,事以有德”等,还是比较落地的🧐……</p> <p class="ql-block">这座秦代的函谷关名头这么大,但入选世界遗产时并没有选,而是选了汉代的函谷关作为遗产点。原因是项目是以“丝绸之路”为名申报的,汉函谷关不但留有一座历史关楼,而且附近还有一段“崤函古道”遗存,对丝绸之路的东起点定为洛阳,是个有力的文物支撑……接下来也去看一看这两处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吧……</p> <p class="ql-block">汉函谷关是公元前114年修的,当年是一项含有很强的个人动机的工程🤭……时任楼船将军(相当于水军司令兼工程兵司令这么一个职务)杨仆,家乡就在新安一带,属关外。他觉得自己是关外人,有点“土”,面子不够,就提议把秦函谷关向东移到了这里(新安),自己也就籍此而可以变成关内人了😂……</p> <p class="ql-block">这位楊大人(下图)提出自己出资修,不用国家的一分钱,所以汉武帝就批准了。但是发现这个家伙富可敌国,修关露了富不说,而且又扯出了他以前在南方征战时挖死人算杀敌、把投诚的人算做俘虏等冒功领赏行为……以至于在史书中还把他列为了当朝的十大酷吏之一。到了唐朝,杜甫出来写诗(“卫青开幕府,杨仆将楼船”)等为他摆功、找回来一点面子(也因为杜甫的远祖杜周也是十大酷吏之一,与杨仆是哥儿们,这其中估计也有给自家洗白的追求😜)……到了如今,这座遗址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杨仆也就算是功大于过了吧🤭……</p> <p class="ql-block">通过一段残留的古驿道,就来到了关前……</p> <p class="ql-block">汉函谷关本身虽然没有发生过战斗,但其周边还是打过一些仗的。这个地方主要是检查过往人员,查一下各种往来货物,收点税什么的,权力一度还挺大的。唐代,东都在洛阳的时候,西域安息国的东部王公(今阿富汗一带)派人来贺,敬献和田玉等,唐皇帝赏赐了一些丝绸绫棉等物,回去的时候这里查出这些人带的货品颇多,要收税,不让人家通过。后来朝庭调查后说,他们远道来献美玉不易,除了皇帝赏的,夹带一点走私货,可以理解,这才放行,也是真够严的了😄……</p> <p class="ql-block">这座“接官亭”是新修的,当初也是有一个驿站在这里的。东汉的班超出使西域,从洛阳出发,这里是他第一次打尖的地方,他手下只有几十号人,有人畏途,他却信心满满,不但留下了“投笔从戎”为万里侯这一典故,还说出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豪言壮语……唐代王昌龄,西行戎边通关前也在这里住过,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名句……</p> <p class="ql-block">这座关城呈“H”状,两边伸出两个阙台,有暸望和保卫城门之用,大致属于瓮城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站在城门上方看,这两个阙台的设计功能就更比较明显了。</p> <p class="ql-block">这座汉函谷关最早的文化遗存也是明代的了。当时(1615年)的县官主持重修时,写下了这副对联“功始将梁今附骥,我为尹喜谁骑牛”。“将梁”就是修关的杨仆,他被封过“将梁候”;后一句也说明了,这里不是老子过的秦函谷关,在这里当县官的这位,很是期待再来一位骑青牛的高人,再给他也留下一篇雄文的😄……</p> <p class="ql-block">关楼的设计挺有特点,是十字型四门的窑洞式设计……</p> <p class="ql-block">十字交叉的拱顶,线条流畅,工艺优美……</p> <p class="ql-block">关城近代的最后一次维修是在民国初,所以还请来康有为,写了“汉函谷关”几个字……</p> <p class="ql-block">从东门穿过,可到函谷关的内侧,可看到内城的城墙遗存(下图)。当时作为一个小型的城堡,这里曾风光过几百年,宋代以后,随着关中从中心变成了从属地区,这里也就逐渐荒芜了,如赶上哪位有点文化情怀的人在这里当官,还来看一看、修理一下,没有闲钱的官,也就不管这里了。到了近现代,这里属于村民居住地,小土房、猪圈等一应俱全,大炼钢铁时还把关楼的木头拆了去烧火……幸亏有了世界文化遗产这么一个全球项目,才有功机把这里拯救保护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这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全名是,丝绸之路:长安-天山走廊的路网。包括中国和中亚两个国家的33处代表性遗迹,中国境内有22处,汉函谷关遗址是河南的4处中的之一。这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跨国世遗项目……</p> <p class="ql-block">一旦融入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就应该强调它的国际性,沿途万里民生的历史变化和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互通,将是主线,彼此之间的有一些战事或者国人津津乐道的一些内部历史事件,就变得次之了🤔……</p> <p class="ql-block">当然,对关城的考古还是要深入的,自身的历史若不厚重,资格也就不够了。这里把2000多年前的夯土层都一一查实清楚了……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比例很稳定,足见当时的建筑工艺的发达程度👍……</p> <p class="ql-block">在外城(曾长达六十多公里)的地下遗址也挖掘了部分,保护了起来。当时的排水渠、马道等设施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关城东墙的挖掘,地基是西汉东汉在国内唯一被发现的、保存最好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主题定位在民生,这是丝绸之路的核心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除了地下挖掘出的城墙基石,最古老的遗迹就是当时的这条古道了。这条古道既兼有丝绸之路的属性,同时也负载了中国民间历史的点点滴滴。土道部分已经无从指认了,唯有当年的石道还留有历史的痕迹。关前的这段石道仅余十几米(本图),道旁崖璧上还刻有“上元二年”(675年)、和“王”、“赵”的字样(下图)……而最长、最有名的崤函古道还保存下来几百米,在离这里不远的石壕村……</p> <p class="ql-block">从先秦到唐,统治中心一直在长安和洛阳之间,这两地之间的联系道路,是国家政治经济活动的主要动脉,秦代统称为“东方道”,其中在潼关至涵谷关一段称涵谷道,涵谷关到崤山之间的这一段称为崤山道,统称崤函道。在这段近200公里的古道上,只有在石壕村附近留下了200米左右的一段古道遗迹,以此为古丝绸之路的古迹点的申报获得认可后,现成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中唯一的一处道路古迹……</p> <p class="ql-block">这条古道在金银山的北坡上,需要走较长一段路才能看到古遗存……</p> <p>古崤函道分南北两条(见本图),若抛开世遗项目的定位,从中国历史的角度考察,南崤道的历史更久(开通于3800多年前,亦称“周秦古道”),故事更多,如著名的战国期间的秦晋“崤之战”。当时秦国远途袭击赵国,途中遇赵国的一个牛贩子弘高,这位商人的本土意识很强,假称赵国知道秦国大军来临,派他送牛来犒劳迎接秦军,同时派手下回去通风报信,秦军一看奇袭计划泄露,就放弃了攻赵,在当地捞了一小票后就班师了。而早就对秦国扩张不满的晋国,不顾当年曾有的“秦晋之好”(晋公主嫁给了秦王),在南崤道设下重兵埋伏,尽屠秦国远师三万余众😰……几十年前的中国历史,一直把牛贩子弦高说成是“爱国”商人,把秦军说成是“侵犯”,把晋军得手说成是战术成功……真不知自己是站在哪头在说话😎……其实“春秋无义战”,还是多述少议为好……上面的故事,还有余音,三年后秦国挥师复仇,大破晋地、血刃对手后又来当年遇伏处掩埋了遗骨,此后秦国再无败绩,直至一统天下……</p> <p>到了东汉末年,曹操横扫中国的时候,带兵西征走到了金银山南坡的南崤涵道,看到地形险恶,想到前车之鉴,遂令大军改走金银山北坡,生生地踏出了今天的崤涵道北路,所以这条北路称成为“曹魏古道”……</p> <p class="ql-block">算下来,这条北路也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沿线留下的历史与故事,也是可圈可点的。最著名的就是这段古遗址旁边的是石壕村了。唐代安史之乱时,处级干部杜甫从这里过路借宿,写下了《石壕吏》一文,记录了当时因战事频繁而大肆征兵所带来的社会悲凉景象。这是中国古代的记事诗之一,通篇大白话,但由于抨击了“万恶的旧社会”,所以后来列入了小学的语文教材……不过后来由于某公喜李(白)恶杜(甫),投机文人郭沫若就考证了,杜甫是地主、他的诗是虚情假意等😂……再后来,历史研究又认为,征兵平定安史之乱是国之大事,属正常的集体牺牲……历史就是这样的,主要是一个立场问题,而不完全是一个“正确”与否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不过无论怎么解读,历史、文字是留下了,对推广介绍这一古迹点还是有价值的……参观完古迹还去了今日的石壕村转了转,村中街上没见到一个人,走进了村公所大院,也没有人,直至不请自进了一座二层办公小楼中,敲开一间会议室,才遇到了几位好像在开会喝茶的村干部🤭……</p> <p class="ql-block">应该说这里是一处适合抒发历史情怀的地方,但由于旅游观光的要素不多,所以也没有什么游客……</p> <p class="ql-block">沿着山坡走走看看,作为徒步,这里也是一处好地方,但是最好再等树长一长,或者阳光不强烈的时候来😜……</p> <p class="ql-block">石头上留下的马蹄印痕,很是宝贵……</p> <p class="ql-block">有些地方已经探查出来,地表下有遗痕,但没有必要都挖出来暴露风化,所以做了地桩标志,以后再说吧……</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这条“长安路东洛阳道,车轮不息尘浩浩”,胡商蕃客往来频繁,路旁时有出土铁马钉、马掌、车轴等遗物(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附近还有往来的胡商客死途中留下的墓地,出土有胡人灯俑(下图)、波斯钱币等……</p> <p class="ql-block">俱往矣,随着铁路和高速的开通,这条古道也真正走进了历史,同时铁路和高速也拓展了古丝绸之路的今天……万里白云下,古今仍同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