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战 车

邵 华

<p> </p> <p>  摄影和车亲密无间。因为它不但能使你少受翻山涉水的徒步之苦,更能让你减轻负重之累! 我是从骑自行车开始,切身体会了车的有益之处。后来又有了摩托车,再后来又换成了汽车,不管用哪种车,我都管他们叫“战车”! 因为在战场上都曾有他们身影,而正是他们的躯体载着我走遍了全中国。</p> <p>在下面这张中国地图上,我用红点儿把我曾去过(路过的不算)地方做了标注。如果用人生来下这盘围棋,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赢在了时间前面! 有了经历,就一定有故事,我这就把它们从记忆的海洋里捞出几段来晒晒。</p> <p>迎着朝阳出发了!</p> <p>  最早是用自行车驮着摄影包到处跑,虽然减轻了背包之累,但因是人力车,活动范围很是受限,体能的极大付出也是无法逾越的高坎! 1992年,我用给人家拍广告片所挣的钱,买了属于自己专用的第一辆机动车(三轮摩托车)。因为那挎子(三轮摩托车的俗称)既能拉人,也能装器材,并且那时去哪儿也不受限制。但是开着挎子到处跑,就得沐雨栉风,披雪挂霜,很是受皮肉之苦! 因此行程半径受到一定影响,我那时走的最远也就到过东北和内蒙的边缘地带,路程似乎单程就没有超过500公里之外。就这距离,也得连续开上12个小时以上! 等到了目的地一下车,那屁股和手都因为麻木而似乎都与自己的身体脱节了!</p> <p>虽然风雪交加,依然奋勇向前。</p> <p>最多的一次,我组织了5辆挎子去坝上,在那个年代跑在路上,浩浩荡荡一个车队,很是拉风噢 ! 可惜那时没有拍一张行进中的车队。</p> <p>  关于开挎子的经历,我就不多说了,因为我在前边已写过一篇“坝上挎子队”。只在这里补充一段,那就是我在学习驾驶摩托车时,不但学会了开,还跟师傅学会了修。因此出门带上一些工具和备件,一般的故障手到必除! 这一技能,在延续到开汽车时也发挥了相当的作用。那就是在一般人对着因故障而寸步难移动的车一筹莫展时,我常常能及时找出故障点,并且大都能排除,使车“起死回生”,重新上路。</p> <p>  1996年,我买了一辆二手的北京吉普车,再出去拍片子,那可就如虎添翼,大展身腿啦!</p> <p>那时即使能有一辆国产的吉普车也是很“亮眼的”,因为在2000年前后,满大街跑的还都是“黄面的”呢!</p> <p>你看这水有多深 ! 要是摩托车就只能望水兴叹喽!</p> <p>爬山涉水,风雪无阻。在雨雪交加的天气里,我把一辆同行的,陷在水坑中的车拖出了困境。</p> <p>一夜的大雪,让我们的车披上了厚厚的“银色盔甲”。</p> <p>雪地里的一队战车。</p> <p>有了汽车,不但大大增加了活动范围,提高了驾驶和乘坐的舒适性,还外加有了一个更好的拍摄平台。有道是:“站得高,看的远”,平地增高1米多,视觉效果可就大不一样喽!</p> <p>开着吉普车,在坝上更是想去哪儿就到哪儿。因为那里没有特别陡峭的山,所以吉普车(特别是四轮驱动的)可以开上任何一个坡顶。这对于总想一览众山小的摄影师来说,真是没有比那再爽快的感觉啦!</p> <p>换成汽车后,我们的队伍就更壮大了!</p> <p>有了汽车以后,那想往远跑的“野心”就急剧膨胀了! 第一个目标定的就是~西藏。我和几个朋友曾在1995年和1996年分别从云南和四川租车准备进西藏,但都因某种原因半路而止(详细情况我将在以后所写的“进藏三部曲”中如实道来……)。那个时候想去西藏可不容易,特别是开车去,那真是车少路况差! 我当时还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得知那时每年通过各种途径能到西藏旅游的人仅有4万多人! 如今这个数字早已超过4000多万(2019年),仅仅20年的时光,(我是1998年去的)就如同电影票的票价一样,疯狂地增张了1000多倍!</p> <p>翻越藏北的一个山口(海拔4688公尺)。</p> <p>  我们当时想标新立异,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因此选择了一条仅在部分地图上标注有的214(从青海西宁为起点,穿过四藏,到云南的西双版纳)国道,可真是走到了那儿时才看到,许多路段其实就是泥土路的乡间小道! 有些路段仅刚刚开始设计和测量,与国道之标那可是相差甚远了!</p> <p>涉水(一下雨,就成了河的214国道)。</p> <p>把车停在黄河源头……扎陵湖边上的废弃房屋前,用车当一面墙用,就“垒成了”我们的宿营地。</p> <p>一辆车陷在了河滩里,另一辆车用钢丝绳把它拉出来。</p> <p>  爬山过河在我们的旅途中已是家常便饭,对于四驱的吉普车来说,能大大提高通过率。可要是遇到……,有一天,车正在一条仅仅一车宽的山路上缓慢行驶着,突然看到路被山水拦腰冲断了,望着那看不见底的深坑,往前走已成了黄粱之梦,但是要想把车掉个头,那都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因为那路只有一辆车的纵向宽。无奈之下,我们只能把车倒回去! 路不但窄,还弯多坡陡,右边是山岩,左侧是断崖,不到四公里的路,倒了有一个多小时之久。等把车倒出来,我的脖子缓好一会儿才能转回正位!</p> <p>这可不是什么事故! 而是因为高山反应,车上的人都躺在地上接接地气,缓解一下头疼欲裂的痛苦感!</p> <p>我们的队伍在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公尺)合影留念 。左起第一人:作者,时任北京神华广告公司经理。第二人是南京石化的摄影师老葛,第三人是刘建西,时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图片社经理。第四人、第五人是邢树波和张东来,他俩跟刘建西在一个单位。第六人是小汪,在北京开蛋糕店。第7人是李建惠,时任《中国摄影报》记者。这张照片是支上三脚架自拍的。</p> <p>那时我们开的车虽然又脏又破,但能停在布达拉宫前的广场上拍照留念。现在即使你开再好的车,可想都别想喽! </p> <p>在从羊卓雍措到江孜的路途中,为了绕过几百米长的山体滑坡,我们涉过比车轮还深的河水,沿着没有路的河床,把车开到了一座雪山脚下,那车的背后100多米处就是冰川 ! 这张照片也是支上三脚架自拍的。</p> <p>路途到底有多凶险,请你看看这从山上滚下来,摔的粉身碎骨的车体就一定会有所感触了! 此片拍摄于西藏北线巴青到丁青的路途中。</p> <p>涉水过河陷在河道里的车。</p> <p>这样的路况我们当时称之为一级路,因为可以绝尘而去。如果遇到一段哪怕不是很平整的柏油路,就会有开上了高速公路的感觉!</p> <p>人货混装,这是绝对违反交通法规的! 可在连交警都见不到的高原上,这是司空见惯的景观。这张照片向世人展示了什么是“山高车为巅,巅高人为峰”的真实性。</p> <p>等从西藏回到北京,我的车就成了下面图片中的模样! 车顶棚颠散了,补胎(那时还有内胎)爆胎(外胎被石头硌破)已算不上什么车损了,因为连车底盘上的弹簧钢板(六层,大约有十几公分厚)都从中间全部折断,光修车就花了5000多! 仅从车损情况看,你即使没有走过那种路,你也能想象出当时的路况是啥样的。但自那次西藏之行,我开车的胆子和技术可是得到了真正磨炼,获得了极大提升! 从那儿以后 ,别人(包括一些专职老司机)不敢走的路,或者开不过去的地方,我都是既敢开,又能过,常常能“炫耀”一把胆量和车技。</p><p><br></p><p><br></p> <p>  后来我换了切诺基,使得驾驶车辆的操控性和舒适性都提升了不少。</p> <p>这是在冬天开车翻越四川海拔3000多米的“泥巴山”。路上的雪被车轮碾压后还有几十公分厚,你说那雪下了有多大! 不是四驱车,或是挂了防滑链的车,根本就不敢在那路上开 ! (江措拍摄)</p> <p>拍首钢时又换成了大切诺基。</p> <p>  再后来,我遇到了“贵人”(中国著名滑雪场 ~ 万龙滑雪场的老板,也是好利来蛋糕店创建人之一的罗力先生)。他也喜欢摄影,因此许诺要支持我的“事业”。自那以后,不但给我买了当时最新的数码相机,还让我开上了“沙漠王”,又换了“巡洋舰”,直到现在用的“霸道”。每一辆都是世界级的,性能优异的越野车! 他们让我在云游四方时更加得心应腿。</p> <p>车顶山装了行李架,使得拍摄时的角度又提高了不少。</p> <p>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上。</p> <p>在香格里拉草原上拍赛马节(和桂华拍摄)。</p> <p>激情四射!</p> <p>这是一辆浑身全是钢铁件的丰田大吉普,能坐11个人,据讲是早期的运兵车(朱宏拍摄)。</p> <p>  一天,我在香格里拉的千湖山里(就是陈凯歌曾经拍“无极”电影的地方)带着两位助手拍片。天上飘落的雨水使得“扬灰路”变成了“水泥路”,就连四轮驱动的吉普车都扭来扭去不肯向前走。想往回走?可在那湿滑的坡路上掉个头? 其结果只能是连车带人地滚下山去! 幸亏车上有绞盘,我把钢丝绳挂在大石头上,楞是把那辆连自重带载重超过了三吨多的“沙漠王”原地整了个180度的掉头。等干完了那个“工程”,才感觉到身子已和雨衣外边一样湿透了,当时真的说不准那么多汗水是累出来的,还是给吓出来的!</p> <p>这是怎么开进去的呢?</p> <p>先整个90度。(齐浩拍摄)</p> <p>再整个90度。(齐浩拍摄)</p> <p>因为道窄路滑,刚刚脱离险境的车又贴在了巨大的树干上,只好先用千斤顶将车与树分离,再用绞盘小心翼翼地把它一寸一寸地拽过来。想想当时人走在那湿滑的路上站都站不稳,可那车却让我们楞给弄出来了,还真是一件既值得庆幸,又值得“自豪”的事。</p> <p>在遇到美景时,绝不能忘了给我的战车拍一张纪念照。这是在海拔4500多米的白茫雪山上,背景是梅里雪山。</p> <p>真正的原始森林里。那一棵棵巨杉,据说生长了最少上千年!</p> <p>路途上的就餐。(江措拍摄)</p> <p>干杯🍻!</p> <p>时隔16年后,第二次去西藏,已经可以组织起了一支豪华车队。</p> <p>举世闻名的“通麦天险之路”。</p> <p>把车停在涛水滚滚的怒江边上,真是需要些胆量的。</p> <p>遇到过漫水路时,正好洗洗车。</p> <p>这是去珠峰的路(2014年8月)。</p> <p>在普莫雍错湖边。一个人的世界,如同真空般纯净。</p> <p>再一次路过唐古拉山口,已是十六年后啦! 地方没变,人却老喽。有道是:时过境未迁,人间已沧桑。</p> <p>借个阴凉。</p> <p>在世界屋脊之巅 ~ 阿里,远处就是冈仁波齐雪山。</p> <p>在路上遇到这样顶牛的时候,只能耐着性子磨牛功。</p> <p>再好的车,也有掉链子的时候。这不,在青藏线的坨坨河附近,由于水箱风扇轴损坏,当地又没有配件,只好将战车托运到格尔木去。</p> <p>  从拿到驾照到如今,已经快有四十个年头了。屈指算算,大约驾车跑了有150多万公里,这个里程可以顺着地球赤道转上30多圈啦!</p> <p>  早已过了耳顺之纪,现已经年近古稀的我,渐离了匹夫之勇的时代。如今再与我的战车出行,多会选择去寻找那诗情画意的境地。虽然也爬山,但会舍陡寻平。有时还去涉奇,可会避险求稳。并且常想起给曾陪伴我走过千山万水,与我同甘苦的战车拍些“美片”,让他们也展现一下艳丽而又温顺的容貌。</p> <p>夕阳下的战车。</p> <p>披金戴银。</p> <p>这艳丽的色彩是“原汁原味”的,请你千万不要质疑噢?莫道天已是黄昏,夕阳无限好!</p> <p>他们都还在路上!</p> <p>  2021年 初秋时节 于 燕山东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