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68–78插队小山村的记忆 </p><p class="ql-block">热血青年周晓东(上)</p><p class="ql-block">二年后养猪场(因效益不好?)不办了,所有人包括唐老师,哪来哪去!我也回到了自己的生产队-汪家村。汪家知青点调走了3人后还剩7人,住在一栋方形大屋-5个上海的2个南昌的,是当时村里最好的房子。楼下是小学教室和知青厨房,楼上大厅是村干部开会的长条桌,桌子两边就是知青的6间房间。因3个女生住一大间,房间充裕,所以我的房间还原封未动地锁着呢。南昌同学小李虽调公社电影队,但他的床还留在上海知青小丁的大间里,我和小曹则各住一小间。</p> <p class="ql-block">左为小丁,右为小李</p> <p class="ql-block">邻居家来了个年轻的外地木匠,正在打家具呢。过去一问,姓周名晓东是浙江人,走村串乡给人做家具。年龄比我们大岁把,身材壮硕,皮肤白净,普通话也不错。我们很快成了好朋友。小丁是个家具狂,每年弄回上海的木头、家具、樟木箱等数他最多。自然,我南昌的家就成了他的第一中转站。好在我们家号称“缪家大屋”,叔伯兄弟多房子大有二层,到处堆着没有油漆的家具、樟木箱、铺板等是常态,当然多数是拆开打成包的。小丁能量很大,汪家-棠浦-南昌的交通线早已逐级打通。到了春节返沪时,再通过铁路上的关系,一并转运上海。小曹则每年只随身带二个樟木箱,大套小,基本不求人。认识晓东后,小丁不但给了他一份长长的订单,还要拜他为师,学习木工活。这样看来,晓东师傅要在汪家呆很久了。一段时间下来,发现晓东还真不是一个普通木工。他的工具箱里还放了几本厚厚的书籍,过去一看,是‘林海雪原’‘中国通史’和一本武侠小说,休息就看看书,原来还是个有志者!那时的木工很辛苦,脸盆大小的圆木首先得剖成木板。锯木板是最辛苦的活,因工作量大,后来另外请人干了。晓东开工干活,小丁也在一旁干着,边做边请教。我也没闲着,借他们的工具做了一个床头柜,4个时兴的“老虎脚”,花了不少时间才雕出来的。小丁的木工技艺也是日渐见长,做出的樟木箱差不多也能严丝合缝了。一时间,知青点楼下刨花、木屑遍地,成了一个木工大作坊!</p><p class="ql-block">一晃到了74年,晓东决定转战工价更高的南昌干一阵,多赚点钱然后回浙江老家--诸暨。我说没问题,你正好从我家做起,我亲戚家也要做。像你这样的好手艺,南昌有的是活干。果然来昌后,下家从未断过。那段时间,晓东晚上常会过来约我散步,在八一广场草地上,畅谈人生,理想与未来,一坐就是几个小时。</p><p class="ql-block">然而斗转星移,78年上大学及参加工作后,我和晓东就失联了,小丁也联系不上他。</p> <p class="ql-block">中间为小丁,右边为小强(下棋高手)</p> <p class="ql-block">自制相机留下的唯一一张汪家知青点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