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 12岁那年九月,几乎没离过家的我到县城一中读初一,开学那天,母亲送我去学校,宿舍门还没打开,因为牵挂幼小的弟弟便返回去了,我和一个刚刚认识的同学目送母亲坐上公共汽车渐行渐远,那一刻,我泪眼模糊,但倔强的我终究还是咬牙忍住,没有让泪珠滚下。那时候的住宿条件特别差,八九个人睡一个大通铺,每个人就占枕头宽的地方,食堂里每天都是馒头,而且经常就吃出了别的东西,菜只有水煮的土豆丝和白菜。那几年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我们每个月只会回一次家。尽管,各种的不适应,但我每次回家都会告诉母亲学校一切都好,饭比家里的还好吃。我的报喜不报忧让母亲越来越放心,而且它也渐渐成为习惯,甚至成为我的一种属性,无论遇到多大的问题和挫折,都不和亲人朋友说,咬紧牙关往下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 97年的9月,远离家乡去大同上学,父亲把我送到学校,饭也没有吃一口,就离开了学校。又一次,我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泪眼婆娑,咬牙忍住。那时候,从霍州到大同只有一趟绿皮火车,我们晚上10点上车,第二天早上8点到大同,那趟车特别脏,没有座位,甚至连站都站不稳。初到晋北,听不懂当地人讲话,加之心疼一晚没休息又踏上返程的父亲,最扎心的是同宿舍的一个室友爸爸妈妈还有一些亲戚都去送,在宿舍里她抱着爸爸的脖子撒娇。我再也忍不住泪流满面,忆起自己无忧无虑、集无数宠爱于一身的童年。有了弟弟后,父母的精力、财力都被分去了一大半,所以以后的好多年我都不能释怀,一直认为是弟弟的到来改变了我的人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 前天送女儿到上海上大学,她和姥姥视频大哭,诉说上海太热太潮等等不是,还说她现在离家1500公里呢!我还不以为然,认为每个孩子都要读书,都会离开家的。昨天又因为她的种种行为火冒三丈,没有一点难舍的感觉。今天到学校托运完行李后她走另一个通道去做核酸,我的泪便开始不停的流,后来她又取了快递一个人用推车送回宿舍(因为疫情,禁止家长进校园),我就一直坐到学校门口哭,连旁边一个推销联通卡的小伙子都看不下去安慰我说:“大姐,不放心你女儿吧?没事的,孩子上了这么好的985大学,将来会很有出息的!”后来一起吃了午饭,女儿骑了共享单车回去报到整理东西开班会,望着她渐行渐远的背影,想着平时娇生惯养的她得一个人铺床垫,套被罩,又一次控制不住泪流满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 龙应台《目送》中最经典的句子“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之所以在每一个开学季都被疯狂刷屏,缘于它正好触动了貌似强大的父母藏在灵魂深处的柔弱。我知道这只是她远行的开始,等待我的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渐行渐远。我原先是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的,而且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寡淡的母亲,再一次证明爱就是永远会让人始料不及!那一刻,我忽然读懂了父母当年的背影,也许他们正是不忍看着我渐行渐远,才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先转身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 离开学校时,我是有一种记录这种情绪的冲动的,但对于一个总被惰性左右的人来说,这种冲动往往会败于时间。回程的飞机上,本来想打个盹的,可邻座的女人在看电视剧,不大不小的声音刚够打扰我,又不想去指责她,本来是很烦躁的,后来想不如用做自己喜欢的事去冲淡负面的情绪,于是我又哭了一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