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国大运河博物馆(1)——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田 丁 (人文风光摄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年6月16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对公众开放。按照自己以前的习惯很可能就在开放之日即前去参观,这一次却耐着性子,人老了锐气也减了不少,又无奈参观的人实在之多,你根本抢不到门票,门票是要在网上预订的(五天,每天上午5000张,下午5000张),感觉抢门票就跟春节期间抢火车票似的,特别是周末的票,可用秒光来形容。后来发现票务的紧张原来是一些黄牛从中谋利,他们把抢到的票以十到二十元的价格卖出去来作为自己的收入。因为票订到手后可通过自己的身份证或订票的二维码按照所订日期进入博物馆,这就形成了一个漏洞,生成的二维码黄牛可以通过手机截图传给买票方。博物馆知情之后 ,把订票程序作了修改,改成只有通过刷身份证才能进博物馆,跟乘火车一样,公众订票一下子变得轻而易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早早订上了票,天气预报说我们订票的日期有雨,管不了那么多,反正是在室内参观,雷打不动,按时赴约。想不到去参观的那天居然是少云的好天气!一路顺风地抵达大运河博物馆,这里周围的情况比较熟悉,来三湾公园好几次了,驾轻就熟地找到了博物馆的大门,我们排在了长长的进门队伍后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和选址非常讲究,整体馆型采用了巨型船舶的造型,同时融入风帆元素,就像停靠在扬州三湾古运河畔一艘即将扬帆起航的“巨舰”。这艘“巨舰”乘风破浪、扬帆起航,翻开这本运河版的“百科全书”。博物馆新唐风建筑融合传统与现代之美,总面积约7.9万平方米,由展馆、内庭院、馆前广场、大运塔和今月桥五部分组成,其中馆、塔、桥相得益彰,登塔可以俯瞰“三湾抵一坝”的历史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运塔则以唐塔的风格设计,塔高近百米,可通过馆顶建设的长虹卧波式长廊进入高塔。大运塔距离文峰寺的文峰塔大概1.2公里,距离高旻寺天中塔大概4公里,站在三湾风景区最高的观景台远眺,南北两方分别可以看到一座塔尖:北边是文峰塔,曾是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的起点;南边是天中塔,曾是清朝皇帝的行宫所在。文峰塔、大运塔、天中塔在运河边形成了“三塔映三湾”的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只是粗略的一走而过,准备在八月份带上孙子再来博物馆泡上一个整天。整个运行一个多月后的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已成为网红打卡地,现代科技与古老文物的结合,让游客完成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馆内藏有从春秋至当代反映运河主题的各类文物展品一万多件(套),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了运河文化。值得看的太多太多,可惜的是七月底平静的扬州城被一位南京老太来扬“探亲”打破了平静,至今我们还被关在房子里“最好足不出户”,大运河博物馆也被迫闭门谢客,八月份再来博物馆的计划铁定成为了泡影,今年的八月不寻常,我相信明年的八月再来不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国内现有的运河主题博物馆都是从某一角度或在某一地域局部展现大运河的文化要素,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则是从时间跨度、空间跨度上实现大运河文化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的整体概念表达,以此来立体呈现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观众可以在馆内了解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前世今生,领略运河上的水工智慧、舟船式样、漕运盐利、贸易商业、饮食风物、市井生活,以及运河沿线的自然生态、运河与“一带一路”的交汇融合。 <p class="ql-block">此石铺路为江苏省镇江市铁瓮城遗址考古发现的一部分,位于遗址西南部。石路呈东西向分布,揭露部分长27米,宽约2米。根据地层叠压关系,推测石路明代始筑,清代晚期废弃。石铺路从镇江遗址整块挖出,移送到博物馆。</p> 完全从汴河河道套取的剖面,长25.7米,高8米,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河道底层土色、沉积文物,配以标注各朝代河面宽度与深度的线段,大运河河道在不同时期的变迁一目了然。 连接河堤护岸上石块的铁锔。为了使条石墙体更加牢固,在每层条石平面的碰接处,往往要镶上铁锔(又称铁锭),通过铁锔两头倒扣榫的拉扯,使石块连成一体,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传统做法。铁锔上面往往还铸有铭文,如“钦工”(钦差工程段)、“林工”(林则徐工程段)等字样,在石工墙砌成后,铁锔是镶砌在墙体内部的,也就是说外面看不到铁锔,铭文起不到宣传和扬名的作用。人们要看铭文,只有待铁锔从石墙中出现才行,这有两种情况:一是人为拆堤,二是灾害性的自然溃堤。这些时候,铁锔的铭文才体现出它特殊的作用。<br>如果说溃堤段的石工墙还在工程质量保证期内,根据铭文就可以知道该段工程负责人是谁,这个责任该由谁负责,不用调查,没有扯皮,无法推诿,有铭文为证,“铁证如山”。 <p class="ql-block">颇有特色的桥梁模型。</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的京杭运河南北贯通,商贾络绎。</p><p class="ql-block">1429年,在运河线上开始设置钞关,到万历年间,还保留了最重要的7所钞关,从北向南依次是:崇文门(北京)、河西务(天津)、临清(山东)、淮安、扬州、浒墅关(苏州)、北新关(杭州)。</p><p class="ql-block">钞关是京杭运河上的税收关署,负责向过往船只、商品的征收关税。名为钞关,是因为它与当时流通的大明宝钞密切相关。</p> 南宋馒头窑,来自宜兴市张渚镇凤凰村,重达33吨,由操作间、窑门、火膛、窑床、烟道五部分组成。宜兴靠近荆溪、江南运河等多条运河,又是著名的陶都,这座烧制砖瓦的南宋古窑见证了这段历史,也反映了古代运河沿线发达的手工业。 展馆中的唐代船型墓葬,整体提取自镇江,为了防止墓顶坍塌,被运抵三湾时尚未清理墓中的泥土,重量达到55吨,无法从楼梯或电梯中运输,不得已拆除了博物馆西侧部分墙体,才使它们最终被安放在博物馆内。 镇水兽 镇水宝剑(复制品),清初遗物,生铁浇铸而成,原在泗河兖州南大桥下。1989年9月8日兖州县堡子乡大桥村村民在大桥下拉沙时发现出土,又名泗河镇水剑,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兖州博物馆。剑全长7.47米,身长5.52米, 茎长1.95米,宽0.27米,格部直径0.5米,重约1500公斤。剑身为扁菱形,锋尖呈椭圆状,格部圆形,格两面铸有图,眼眉鼻口清晰,大有凶煞恶神之态、镇水降妖之威。茎部铸有铭文:“康熙丁酉二月知兖州府事山阴金一凤置。” 这里除了展出的文物,声光电的互动体验区让观众通过互动,了解运河的发展历史以及运河周边城市。全面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将5G、VR等引入古老运河,给公众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公众在展厅即可“穿梭时空”看到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前世今生”,领略舟船式样、漕运盐利、市井生活,以及沿线的自然生态,体验大运河流域的历史积淀和人文风貌。 <div><br></div>本篇完。<br><br>本文作者:笔名田丁,50后。从字面上一看便知其含义。其实这是父亲的笔名我拿来用了,我是为了纪念他。闲暇时,喜欢用摄影来记录生活,抒发情感。现在有了“美篇”,为了更好地为看官理解图片内容,略赘上几段文字加以说明,也是我认识世界的一个独白。不求专业,不索知音,只是漫步人生中留下一串串脚印。所发图片都是原创,图片如若阁下喜欢,随便拿去。<br><br>我喜爱摄影,我摄影不刻意追求最终的结果,但注重享受拍摄和整理图片的过程,从中亲嗅自然的味道,品味一生中点滴的美好时光,把日常中那些触动人心或平常的画面记录下来并分享出去,把自己当时的情绪传递给另一个志趣相投之人,真的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如果了解或增长一些知识更是锦上添花。我很幸运我选择了摄影作为我的喜爱,並与之快乐为伴。这种快乐只有自己知道,仅仅是开始,没有结束。<br><br>敬请期待下期的《美篇》。谢谢您的欣赏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