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秋窗风雨夕 》——内乡明平景

王俊文

<p class="ql-block">《红楼梦》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草蛇灰线,而把人物的命运线索隐含在诗词之中更是绝无仅有。《秋窗风雨夕》是林黛玉诗词的代表作,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诗词进行浅析。一是《秋窗风雨夕》赏析,第四十五回黛玉和宝钗消除敌意,化敌为友,宝玉和黛玉言合意顺,爱情关系基本确定,暮秋时节风雨来袭,翻看《乐府杂稿》,离愁别绪涌上心头,用秋景、秋风、秋雨、秋窗、秋灯、秋夜等秋的意象,展现了一幅无边无际的愁绪;二是《秋窗风雨夕》塑造林黛玉成长的过程,从纯真、无邪、敏感,到青春奔放、孤傲自赏、持才傲物、多愁善感、追求完美爱情,再到获得宝玉真爱,然而身体不佳,前途渺茫,感叹人生无常,对命运的惊惧;三是《秋窗风雨夕》在全书中的地位,全诗用十六个“秋”着力渲染了秋天萧条、凄苦的气氛,预示着宝黛“木石前盟”的结局是无言的结局,预示着贾家败亡的结局,在红楼曲里早就提示过“到头来谁把秋捱过”。</p> <p class="ql-block">一、《秋窗风雨夕》赏析 “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阁”,黛玉本非凡品,出身名门,母故身寄贾氏舅门。日与这里的兄弟姊妹们相处,“便是宝黛二人之亲密友谊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语顺,略无参商”。相处一久,心心相印,对终身有了暝暝的寄托。宝钗的出现,对黛玉的情感产生了潜在的冲击。随着宝钗深得上下人心,其才德、体魄皆符合封建世家择媳条件,皇妃元春和贾府最高权力拥有者贾母对宝钗青眼有加,黛玉婚姻危机感剧增。他先写了《葬花诗》,以鲜花比红颜,寄托对红消香断的悲哀,寓予对个人未来的担忧。后虽与宝钗消除了隔阂,但因自身病情渐重,贾家择媳态度日趋明朗,心如死水,悲凉益烈,遂“拟《春江花月夜》之格”,熔冶出使人怆然泣下的《秋窗风雨夕》来。</p> <p class="ql-block">《秋窗风雨夕》是《红楼梦》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林黛玉所作的一首诗。这一日,薛宝钗来看望黛玉,二人推心畅谈,互诉衷肠,冰释前嫌。“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太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黛玉解除了对宝钗的戒心,消除了误会。有了同病相怜的感觉,都是寄人篱下,成了同一战壕的朋友。敌意消失的同时也就失去了战斗的意志。“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在寂寞无绪之时“知宝钗不能来,便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看的正好是离愁别绪、悲秋怨世的词句,又想到自己往日多心,误解了宝钗,哀伤孤身一人寄人篱下,虽然和宝玉心灵相通,心心相印,但是无人做主,前途渺茫。兼秋风袭面,秋雨滴沥,秋凉上身。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拟《春江花月夜》之格,写下了《秋窗风雨夕》。《春江花月夜》是唐代一首非常美的诗,整首诗一共36句,将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五个意境融化一体,其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样的名句。代别离 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何来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从诗词中可以感觉到无尽的凋敝、凄凉、愁绪,深秋时节,花草败落衰黄,微暗的灯光使秋天的夜更加漫长。觉得窗外秋天的景色是那样的凋零。一阵风雨使本来凋敝的秋天更加凄凉。敢问秋天的风雨为什么来得这样迅速,毁坏了葱郁的秋景,惊破了绿色的秋梦,怀着对秋日情感的思念不忍睡去,向着屏风挑亮流泪的蜡烛。晃动的烛焰点燃将尽已近灯台,牵动了我心中莫名的离愁别绪。谁家院里没有秋风刮进来?哪里秋天的窗外没有雨声?绸缎被子抵挡不住秋风的凉意,更漏声里显得窗外的秋雨似乎更加急促。随着飕飕的秋风,风助雨势,雨助风威,脉脉秋雨,整个夜晚连绵不断。烛焰摇曳在风雨声里就像即将离别的人在默默哭泣。整个庭院在寒冷烟雨的笼罩下显得肃杀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时传来雨打竹稍滴滴沥沥的声音。不知道这烦人的风雨何时能停止,此情此景,秋灯伤心了,老天伤心了,人更伤心了。蜡烛流泪了,老天流泪了,人怎能不流泪,秋灯将尽,流泪不止,泪水浸湿了枕头打湿了窗纱。读完《秋窗风雨夕》,感受到画面是凋敝的、肃杀的、萧条的,感触是忧愁的、寂寞的、惆怅的,心情是沉重的、凄凉的、不安的,感情是担心的、不平的、同情的,感觉是无奈的、痛苦的、惊惧的,结局是渺茫的、无言的、很可能是悲惨的。给我们带来的是五个意境:一是秋景,秋天里惨淡凋零的秋花,泛黄衰败的枯草,满眼残秋;二是气候,秋天里带着凉意的秋风,烦人的连绵不断的秋雨;三是秋窗,经常在闺阁的人对于季节的变换反应迟钝,只是从秋窗感觉到秋的来到,却不曾想,沁人的秋风,烦人的秋雨,凋敝的秋景,来得这样快。全诗五提秋窗,浓笔渲染突出主题;四是秋灯,昏暗中点亮的蜡烛,被秋风吹得摇曳不定,燃不尽的蜡水顺着灯台流下来,蜡烛慢慢变短,秋灯不明。自古蜡烛具有象征意义,这里自己不就是这盏秋灯吗?五是秋夜,秋天本来昼短夜长,天色阴沉分不清黄昏和夜晚,使秋夜漫长难熬。这五重意境叠加交融,描绘出一幅闺阁秋思图,画面清晰,情感细腻。一个秋天里天色阴沉的黄昏,起了风,下了雨,竹叶掩映,一个心思细密,多愁善感,情神忧郁的闺阁女子,孤独面对着昏暗摇曳的烛光,蜡烛像人的眼泪一样在往下流,长度在慢慢的变短。寂寞惆怅,思绪万千,无可奈何,‘抱得秋情不忍眠,’细细品味,是一首好诗,也是一副灵动的画,更是作者表达的秋情。从结构上看,全诗可分为三部分:开头四句,用秋花、秋草、秋灯、秋夜、秋窗、秋风、秋雨极力渲染秋的到来,展现了一幅无边无际的秋景。中间十二句,写秋对自然对作者的摧残及作者的感受。秋天来的太突然。惊破了绿秋的梦幻,吹动了本来昏暗不明的蜡烛,使蜡烛燃烧的太快、流了泪。本来弱不禁风的身体又感觉到阵阵寒意。睡眼朦胧中风声、雨声、残漏声、窗秋的窸窸窣窣声好像是有人在灯前低声哭泣。最后四句,是对全诗感情的总结。这就是黛玉的秋情,隐约感觉到美好青春即将结束。这绝对不是无病呻吟强说愁,而是“风刀剑霜严相逼”的恶劣环境中一个弱女子痛苦心灵的哭泣。从艺术技巧上看,最突出的一点是,景为情设,情里景生,顺其自然,情景和谐,从而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当然,作为一部小说里的一首诗词,其终极目的还是为塑造人物或表达一种思想。二、《秋窗风雨夕》塑造了林黛玉成长的过程《秋窗风雨夕》在这里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千辛万苦得到了友情、爱情,但前途渺茫,不由愁从心来,这就是黛玉的性格多愁善感。另一方面,也就是我们所有人都在为黛玉没有修成正果而感到悲情惋惜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这种悲剧这种残缺塑造了黛玉的美,成为无数追求完美爱情的人心中的女神形象。换句话说,对于黛玉这种结局成了另外一种完美。在十二钗里,宝钗、妙玉、湘云等哪一个比黛玉更好呢?如果在现实,我们可能世俗的认为,宝钗是胜利者,比黛玉幸运得多。但作为《红楼梦》而言,宝钗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宝玉出家,“从人生不同角度去看,我们很难比较二者的优劣,或者说不应该比较,只是不同而已”(蒋勋语)这可能是作者要表达的真意,是一种美。第三、整个抒情诗传统就是伤春悲秋,《葬花吟》是伤春,万木萌发百花盛开的春光里,她想到的却是美丽的花儿如何善终,花有明年,人无来世,悲从中来,“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原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以花拟人,以花自喻,对花而言应有一个好的归宿,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完美主义者,其中虽然也写伤感但其中隐含倔强、不屈、抗争。在《秋窗风雨夕》里没有了“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对人生的质问,而是“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的无奈,“不知风雨几时休,己教泪洒窗纱湿”。没有了抗争斗志,归宿在哪里,结局如何,真的没有头绪,有了一切听从命运安排的成熟。整首诗刻画了黛玉从聪慧灵修,细腻敏感,到青春奔放,孤傲自赏,飘逸超群,恃才傲物,多愁善感,追求完美爱情,再到获得宝玉真心,然而身体不佳,前途仍然黯淡无光,没有强有力的后盾为自己争取幸福,无人为自己说话,感叹世事无常,人生无常,此时对命运的默认和惊惧溢于诗外。</p> <p class="ql-block">三、《秋窗风雨夕》预示着宝黛爱情和贾府的结局《秋窗风雨夕》一共二十句的诗用了十六个“秋”着力渲染了秋天肃杀、凄苦的气氛。写出了风雨对生命的摧残,人对生命短促的惊惧。诗题为《代别离》,具有象征意义,预示着“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是全书进入悲剧高潮的一个信号。反复揣摩,感觉此诗大有深意。这就是曹公草蛇灰线,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真真假假写作特点的具体体现。总是在“喜”中透着悲,“兴”中隐含着“衰”,“好”中预示着“了” 。第一,预示着宝黛“木石前盟”的结局是无言的结局。宝黛二人本就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真是言和意顺,似漆如胶”。之后二人,自然而然进入相恋阶段,“我也为的是我的心,你难道就知道你的心,不知道我的心不成?”“我知道你不恼我,但只是我不来,叫旁人看着倒像咱们又拌了嘴似的”,“你死了我做和尚去”,“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二人多次“找茬”(李小红)闹矛盾,青春朦胧,情窦初开,爱情萌芽,相互吸引,心灵相通,一同葬花,一同流泪,“咱们”相称,见不得离不得,多次试探,误会,解除误会,有甜蜜也有痛苦。再之后,到宝玉挨打,黛玉以泪洗面,“宝玉想了一想便拿两条手帕,撂与晴雯,”送给宝玉。表达“他自然知道”的感情,黛玉一看就明白,随即手帕题诗,“宝玉和黛玉使了个眼色,黛玉会意。”二人心领神会,两情相悦,相互信任,确定爱情关系,已经清楚的理解了对方的真情实意,这是二人最好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在本回中丫鬟报说“宝二爷来了”,一语未完,只见宝玉头上戴着斗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哪里来的渔翁?”宝玉忙问:“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衣,忙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住灯光,向黛玉脸上照了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宝玉走时,黛玉把玻璃绣球灯递给宝玉:“这个比那个亮,是雨里点的。”“跌了灯值钱人值钱。”二人的会面气氛和谐融洽,语言是轻声细语的、温和柔情的,内容是关爱的、唠叨的、无微不至的,动作是轻柔的、和谐的、充满爱意的,场面是缠绵的、悱恻的、柔情蜜意的、香软的、温情的、无限爱意的。 至此,黛玉和宝钗已经消除了敌意,成了朋友。为什么在她看来最重要的两件心事都放下的时刻,朋友爱情双丰收,只因元春赠物高看宝钗,贾母态度及上下人等的表情,黛玉明显感受到了未来的凄凉。所以在时下明明心情顺畅值得兴奋,却写出了《秋窗风雨夕》这样无可奈何的诗句。黛玉非常人也,在他看到秋天里秋草秋花,听到秋雨打到竹叶的滴答声,感受到阵阵凉意的秋风,在漫长的秋夜看着秋灯摇曳不定,看着秋窗体会着秋情,虽然有了朋友有了爱情,但没有家人的支撑,这样的爱情能走多远呢?不觉心有所感,一个多愁善感之人能感受些什么呢?感受到的一定是负面的、不利的、哀伤的东西,像自己的身体,世俗的门当户对等。她隐约的明白,纵使情深奈何缘浅,纵然花香不耐秋霜,“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让此时尚处于安稳中的黛玉,却预感到生命的冷寂与伤情,“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敌意消失斗志全无,只能以泪表达对命运的安排。 本回的后面,二人开玩笑称,一个是渔翁,一个是渔婆,但却暗示是“画上画的”,“戏上扮的”,是画和戏,这都是不吉之兆,二人的结局是一种无言的结局。第二预示着贾家败亡的结局。从《红楼梦》的整体结构上看,情节的发展有一个明显的过程。在兴盛期,“庆寿辰宁府排家宴。”(第十一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停灵七七四十九日”,“单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前亡后化诸魂,以免亡者之罪;另设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业醮。然后停灵于会芳园中,灵前另外五十众高僧、五十位高道对坛按七做好事。”用的是义忠亲王定制的樯木棺材。六公(镇国,理国,齐国,治国,修国,缮国)四王(南安,东平,西宁,北静)六候(忠靖,景田,川宁,平原,定城,襄阳)寿山伯,锦乡伯,神武将军等王孙公子,不可枚数前来吊唁。这四十九日,宁国府街上一条白漫漫人来人往,花簇簇官去官来。出殡这天车、轿、执事、陈设百耍浩浩荡荡摆出三四里远(第十三回),场面宏大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第十五回)一封信可定官司输赢,得心应手。“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修建大观园,“贾元春归省庆元宵”(第十八回)贾家之盛达到鼎盛。“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第二十九回),刘姥姥进大观园,从一个侧面叙说荣国府的衣食住行之豪华奢侈,富贵之极。美好青春之大观园,起诗社,螃蟹宴,生日宴,春天赏花,雪天观梅,世外桃园。 在这些极盛的背面,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一个个到来。人的方面,金钏之死,贾环挑拨告状,宝玉挨打,贾政这个政权核心感到无能为力。“一声长叹向椅上坐下了,泪如雨下,”“王夫人哭着喊着贾珠的名字。”贾母:“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这打碎了贾府的希望,是贾家后继无人的具体表现。财政方面王熙凤克扣月例,拿月例放高利贷,表现了贾府管理混乱,财务吃紧,收入少,支出多的局面,入不敷出。人物关系方面,凤姐闹酒、平儿蒙冤,贾琏原型暴露,过去潜在的隐含的矛盾浮出水面,主子各怀鬼胎。这一系列由兴到衰的过程是逐步发展而来,标示着贾府由盛夏已经到暮秋,由兴到衰。此后邢夫人和王熙凤矛盾加深,“尴尬人难免尴尬事,”嫌隙偏生,尤三姐饮剑自刎,尤二姐吞金自逝,“抄检大观园”,主子之间貌离神合互相拆台,奴才们心知肚明相互争斗,奴才和主子口心不一,内斗不止,可以说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各种矛盾即将爆发,这是贾家“秋”的到来。曹公是伟大的哲学家,“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荣辱自古周而复始”,一个“秋”字把黛玉此时的命运,贾府的兴衰写了个淋漓尽致,世上万物哪一个不是从百花盛开,群芳争艳的春天到万木葱茏的盛夏,再到残花败落惨淡凋零秋草衰黄的秋天。一个家族的兴衰不也是这样吗?这就是《秋窗风雨夕》要表达的另一个含义,在红楼曲里早就提示过我们“到头来谁把秋捱过?” 自古以来秋是成熟的象征,丰收的象征,也是到了尽头的象征,自古逢秋悲寂寥。在此,作者在丰收的季节里,在幸福里同时又感慨于秋的空寂清冷,萧瑟悲凉之境,秋入心瓣怎一个“愁”字了得!《西江月》二首寄黛玉其 一仙草绛珠衔惠,神瑛侍者结缘。为偿灌溉意缠绵,造历下凡还愿。</p> <p class="ql-block">贾府金童喜降,扬州玉女欣添。亲情聚首大观园,千古奇闻染翰。其 二女怨男痴堪叹,魂牵梦绕曾颠。你来我往信无间,早把心音递遣。春梦随云易逝,飞花逐水旋迁。秋窗风雨助凄寒,别恨离愁无限!</p> <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 1 《红楼梦学刊》2016.4《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阐微》袁茹 2 《蒋勋说红楼梦》中信出版集团 蒋勋著 3 百度百科 秋窗风雨夕。 </p><p class="ql-block"> 内乡明平景 </p><p class="ql-block"> 辛丑年秋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