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总布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元代既已形成,明朝属明时坊,因总捕衙署设于此,故称总捕胡同或总铺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总部胡同,宣统时以南小街为界,分称东总布胡同、西总布胡同。民国三十六年(1947)将原城隍庙街改称北总布胡同,并沿称至今。</p> <p class="ql-block">西总布胡同,是一条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老胡同,西总布胡同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单北大街,全长754米、宽5米。在这条记载了百年沧桑的胡同里,每推开一扇门,仿佛都能看到当年的名家大师在此生活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胡同西口曾有一座屈辱的石牌楼。光绪二十九年(1906)初,克林德石牌楼竣工。牌楼立于东单北大街总布胡同西口,民国七年(1918)德帝国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北京人民在欢庆胜利的欢呼声中,将克林德牌楼捣毁。后将残石移到中央公园内,先改为“公理战胜”,后改为“保卫和平坊”。现在的总部胡同已见不到耻辱牌楼了。</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西总布胡同74号是民国时期建筑。油画家董希文创作《开国大典》时曾在此寓居,该建筑坐南朝北,平面呈不规则形二层楼。我没有找到此门牌号,但在胡同里感受到了浓厚的艺术气息。</p> <p class="ql-block">现为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的9号院,曾是国民党元老李济深、桂系将领李宗仁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西总布21号院(现27号院)原是李鸿章的祠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李鸿章在北京病逝,于京师建祠,<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清朝时期北京唯一一座为汉人大臣建立的官定祠堂;</span>该祠堂于1991年1月全部拆除,均建成楼房,<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现已是国家大剧院艺术创作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19号院的西总布小学则是一所百年老校,当年北京第一部有轨电车——“铛铛车”的办公用房即设立在此。</p> <p class="ql-block">这条胡同老宅不少,不乏过往名流、趣闻轶事。胡同不但是城市的脉络,还是市民日常生活的场所,是家的方向,更是京味文化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与西总布胡同一街之隔、位于南小街东侧的则是东总布胡同。东总布胡同东起建国门北大街,西至朝阳门南小街,南与顶银胡同、贡院西街、南牌坊胡同相通,北与大羊宜宾胡同、宝珠子胡同、北总布胡同、弘通巷、北牌坊胡同相通。</p> <p class="ql-block">1913年家住东总布胡同时任财政总长的周自齐,捐资修建了东总布胡同马路,这也是北京的第一条马路。</p> <p class="ql-block">2002年南小街改造,东总布西口的邮局、酒铺、副食店、粮店和民房转瞬间拆得一干二净,只留下东南角深灰色的62号老屋。62号坐南朝北五间临街房,样子像是老钱庄。老屋前脸儿房顶一道砍儿墙,尽西头正门上方有造型,下面雕刻着“宝成当”。</p> <p class="ql-block">宝成当是当铺,因为距离贡院近,进京赶考的举子差钱的时候以物抵押贷款,宝成当赚的是借贷利息。南小街改造留下宝成当是幸运的,几十年来持续不断的“旧城改造”,无数具有历史和文物价值的建筑被拆除,其中包括宝成当东邻的60号中国作家协会宿舍大院。</p> <p class="ql-block">1901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以后,东交民巷划归使馆区,外国人纷纷来华,因为靠近东交民巷使馆区和王府井商业区,东单和南小街一带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洋楼随处可见,东总布胡同57号和32号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57号洋楼在胡同南口,建国后住过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澜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沈钧儒,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在此居住,经常看见藏民擎着转经筒虔诚地候在铁门外等待摸顶赐福。</p> <p class="ql-block">1950年,国家财经委员会副主任马寅初全家搬到东总布胡同32号。32号位于胡同中段南侧,洋范儿十足的门楼雕饰简洁流畅,街门东侧是车库,西侧是一排高大南房后身,院内二层洋楼黄墙红瓦,庭院绿树成荫安静典雅。</p> <p class="ql-block">东布胡同2号院是洛克菲勒利用建协和医院时剩余的建筑材料,建造的一处宅院。洛克菲勒很喜欢中国,就在中国为父母建这个中式宅院,该宅院占地3200平方米,里面以中式建筑为主。院内建筑很精致,有花园、镂空花墙、四角攒尖顶方亭子、石狮等,还有中西合璧式的房屋。</p> <p class="ql-block">洛克菲勒父母在这处院子里住了些年头,直到1942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才离开。抗日战争后期,该宅院被日本人霸占。1946年1月,该宅院成为军调部国民政府代表驻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定一等曾在此居住。目前,该院被有关部门使用,也被认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东总布胡同内53号院,该处原是大杂院,三十年代由陈觉生购得,陈觉生当时任北平铁路局局长,用贪污铁路上的材料盖起了一座大宅院。北平沦陷后陈觉生被日本人毒死,该宅被伪警察署一日本顾问官所得。抗战胜利后,此处为国民党警察部门。解放后为作家协会所在地。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忠厚里、小丁香胡同并入。1982年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930年到1937年,建筑家梁思成与妻子林徽因从东北搬到了北京东城墙附近的北总布胡同3号(今24号),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里,并居住了7年。现已拆除,围墙外的爬山虎已经把这块还需在建的地方装点成了一个神秘地域。</p> <p class="ql-block">梁、林夫妇曾多次从北总布胡同的居所出发,完成了对中国古代建筑群落的大部分考察。他们与中国营造学社同仁一起,调查了137个市县,1823座古建筑,并对其中的206座古建筑进行了详细测绘,完成图稿1898张,在中国近代建筑营造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段期间,他们发现了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石拱桥,河北赵县的隋代赵州桥,以及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构建筑,山西应县的辽代佛宫寺木塔。用《城记》的作者王军的话说,“没有他们这段时间的工作,中国的古建筑研究要推迟20年。”</p> <p class="ql-block">东总布胡同19号院前的10号院,据传为袁世凯三姨太、朝鲜皇后的妹妹金氏之旧居。</p> <p class="ql-block">在东总布胡同45号院(老门牌),还住过一批著名作家。像一生讴歌淳朴农民的赵树理;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著名诗人和文艺评论家张光年,笔名光未然;著名作家刘白羽、萧乾等。</p> <p class="ql-block">东、西总布胡同经历了朝代的更迭、战争的炮火,承载了北京古城的厚重历史,也积淀了首都的传统文化。无论从建筑角度,还是文化角度,都可以称得上是北京胡同的代表和典范。</p> <p class="ql-block">2021.07.07,拍摄于北京总布胡同</p><p class="ql-block">2021.09.18 再次走进北京总布胡同</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参考网络文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