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莫高窟,始终在招唤着我走进她。今年在寻梦河西走廊的最后一站敦煌,终于有机会来此地观览。</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的西端敦煌县境内。始建于前秦宣昭苻坚时期,后历经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西夏、宋、元等朝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据记载公元366年(也就是前秦建元2年),僧人乐尊路过敦煌,忽见对面金光闪耀,好象看到万佛出世,于是他决定就在这里的岩壁上开凿洞窟进行修行,这就是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经过千余年的开凿营造 ,现共有洞窟735全,壁画45000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这些洞窟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其内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共492个(也是现在供游人参观场所)。</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的营造在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盛达到鼎盛,元代以后停止开凿至渐冷漠荒废。到了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明政府关闭了嘉裕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一直到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平定了新疆之后,于雍正元年在敦煌设立了沙州所,雍正三年(1725年)改为沙州卫。到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才逐渐被人们注意,但一直默默无闻。直到二十世纪第一年,1900年5月26日,敦煌莫高窟三清宫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只是藏经洞发现的时间正是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正在瓜分中国的时候。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菊瑞超、俄国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他们用不公正的手段从莫高窟的看守者王圆箓手中骗走了大量的藏经洞文物。最终大部分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众多或公或私的博物馆中,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正如我国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所叹: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p> <p class="ql-block">今年的五月十日怀着朝圣的心情我来到了莫高窟。在数字中心看了两场电影,一场是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另一场是球幕电影《梦幻佛宫》。这两部电影对游客观摩理解洞窟的内容有着非常好的引导作用,特别是《梦幻佛宫》,360度的全方位展示了几个最具特色的洞窟,观影期间游客宛如沉浸在如梦如幻的佛国世界。然后排队进入洞窟景区,散客为二十五到三十人一组,由一位讲解员带领。A票看8个洞窟,其中96号窟(也就是九层楼那个洞窟)是每队游客必看的。</p> 九层楼始建于唐武周时期,楼高45米依山崖而建,正好在整个莫高窟的石崖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九层楼的窟檐在公元888年前就存在了,当时有五层,北宋及清代都进行过重建,在民国时期的1935年再次重修时,修成了现在的九层楼形状,也成为了莫高窟的标志。楼内是一尊弥勒座佛,高35.6米,为莫高窟最高的佛像,也为中国第三高大佛。游客从九层楼底层的一侧进入洞窟,通过阁楼间的廊窗流进的光源,可以清晰地观摩大佛,然后依次从另一侧走出洞窟,下一组队伍已从那一侧进来参观了。 此为第96号窟,就是九层楼内的弥勒大佛(网上拍的) 另外第148窟也是必看的洞窟。该窟建于盛唐时期(公元776年),后经晚唐、西夏和清代有重建。该窟重点是涅盘佛塑像和涅盘经变画。洞窟主室平面呈长方形,为灵柩状,洞窟中央佛坛上塑有释迦牟尼涅槃像。这尊涅槃像头南脚北,面向东方,右胁枕手,累足横卧,身长14.40米,是莫高窟的第二大涅槃像。在涅槃像身后还塑有多身菩萨、比丘、天人等,都已经过后代的重修。 <p class="ql-block">此为第148窟,涅盘窟(网上所拍)。</p> 洞窟外的壁画依然色泽鲜艳 <p class="ql-block">九层楼,右边那幅是常书鸿先生的画作。</p> 这两个洞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每队游客都会参观到。另外6个窟是在目前开放窟中随机选的。我们参观的最后一个窟是第16窟(就是在这个窟里发现了藏经洞,被定为第17窟)。我们进入16窟,看到右手边那个第17小窟,里面坐着洪辩高僧,曾经环绕高僧周围的那些震惊世界的文物早已散落在世界各地,想到这里心里阵阵发疼。那讲解员的介绍非常到位,有问题当场提问都会得到满意的答复。不过像我们这些小白也提不出什么问题,在窟内随着讲解员的小手电光仔细观看,耳旁响起讲解的声音,脑子里还是一头雾水。唯一感到欣慰的是:莫高窟---我终于来过了。 左手这张图是第16窟,右手这张图就是16窟内右手侧的小洞窟(17窟),即震惊中外的藏经洞,高僧洪辩端坐于内(网上拍图) 下图为三清宫(现为藏经洞陈列馆) 藏经洞陈列馆内的石条,刻有陈寅恪先生所言: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参观完这8个洞窟,我去参观了下寺三清宫内的部分藏经洞文物和介绍。出来后我又参观了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馆史内展出了第一代敦煌守护者常书鸿先生的工作内容,还有仍保持着原样的故居,常先生因敦煌而放弃在法国巴黎的优渥生活,自1943年9月举家搬迁至敦煌,直至1982年离开敦煌,一家人就一直住在这间土坯房。1994年去世后,按照先生的遗嘱一部份骨灰安葬在他为保护研究敦煌文物而奋斗了一辈子的敦煌研究院。看完使人泪目。第二代敦煌守护者段文杰先生去世后也将骨灰与其夫人的骨灰合葬在了敦煌的三危山下、宕泉河边,守望他为之奋斗终生、魂牵梦绕的莫高窟。现在第三代敦煌守护人樊锦诗先生和她的先辈一样为了莫高窟奉献了一生。正是有了这些一代代的敦煌守护者,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工作,才使得灿烂的敦煌文化在历经了无数的劫难后,仍能在中国的大地上主导敦煌学的权威性研究(日本人曾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 <p class="ql-block">下图为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大门,上图为院内常书鸿先生一家在莫高窟居住的土坯房。</p> <p class="ql-block">常书鸿先生故居</p> <p class="ql-block">慈氏塔(宋代)</p> <p class="ql-block">小牌坊,匾额:莫高窟三字为郭沫若先生墨宝。</p> <p class="ql-block">大牌坊(清代),匾额:三危揽胜,石室宝藏,为郭沫若先生墨宝。</p> <p class="ql-block">塔林区(道士王圆箓骨灰也葬于此区)</p> 在返回停车场的路上,路过慈氏塔,穿过飞天雕塑大牌楼广场,最后走进敦煌石窟文化保护陈列中心。想对莫高窟有更多的了解去陈列中心看看很有必要,里面除了有一个藏地佛教文物展览,莫高窟泥塑制作流程,更惊喜的是里面有七个按莫高窟石窟等身制作的石窟(泥塑壁画与同型号石窟一模一样),对喜爱莫高窟文化的游人来说这里是一种极大的补偿(当然也是不能拍照)。 <p class="ql-block">飞天雕像</p> <p class="ql-block">如何让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回归?一直是敦煌文物工作者不懈追求的沉重话题。为此敦煌研究院已启动‘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回归'项目。通过高精度扫描,利用数字化复制技术,实现敦煌藏经洞文物数字化回归。现已先后从多个海外敦煌文物收藏机构购买高清数字版权壁画多幅。下面这几幅壁画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复制的,现在敦煌博物馆展出。</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佛教三界九地塔图。</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内的文物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民族科技等众多领域,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人类文明优秀的文化遗产。有兴趣的同仁这两年有机会还是尽快去看一眼,据说在不远的将来莫高窟将进行永久封闭,不再供游人进入参观。因为即使没有人为的破坏,仅是人员参观时微弱的光线以及呼出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壁画和彩塑的影响就是非常严重的损伤。不过兴趣不大的人也不用去,因为那里确实又远又荒凉,像我这样临行前补课的人(为此还去了安西榆林窟),进入现场也是一个蒙圈状。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这可能就是旅行于我的意义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