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新气象,“吴正宪团队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继续在通榆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了使全县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提升,更好地服务于儿童,服务于教育,通榆县小学数学优秀成果推广应用团队精心准备的“优秀教学成果推广专题培训”在众目期待中于2021年8月25日与大家见面了。<br> 受疫情影响,本次专题培训采取线上培训的方式进行。有的学校组织教师统一登录腾讯会议号学习,有的学校组织教师采取分散学习的方式观看直播。虽然方式不同,但是各位数学教师都能准时准点地进入学习,并做到了一天的坚守。 为了保证培训会议的正常、有序进行,通榆小数团队的组织者在会议前与各学校进行测试,并在会议当天发送签到码和签退码,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能实名制参与会议。 师德师风汇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通榆县明德小学校 华扬</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为圆学生求学梦 无悔青春献乡村</span></p> 作为一名大学生,华扬老师克服困难,扎根乡村。那里不仅环境不好,而且一个人要教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曾经的她也想过放弃,但是感动于那里的乡亲,感动于那里的孩子,毅然决然地抛开城市的繁华和便利,继续留在乡村任教。<br> 在她的教育生涯中,她用心做教育中的每一件小事,用爱关心每一个孩子,小超、小耀池、小欣彤的故事带给数学老师们的不仅是感动,还有无尽的回味和憧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华扬老师说:“扎根乡村教育是她无悔的选择”,而扎根“儿童教育”也是所有通榆小数人的坚守。 郭洪策讲座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right;"><b>——《在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如何把握教材》</b></p> 讲座伊始,郭主任讲到:数学教材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每一个例题和习题的设计既是编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因此读懂教材、理解教材是课堂教学开展的基础。 他通过平时与老师们的接触交流中发现,老师对于读懂、理解教材,存在困惑和困难。因此,为了使老师们能够尽快摆脱困惑,郭主任将问题进行了梳理,最后聚焦在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上,通过鲜活的案例作出解释与回答。 聚焦问题 1.一线教师一定要读“课标”吗?<br>2.如何把握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br>3.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br>4.如何更好地整合教材提高课堂实效?<br>5.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为什么不“对应”?<br>6.学生都会认数、写数了,我们还教什么?<br>7.在解决问题中“回顾与反思”环节的教学意图是什么? 郭主任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解答了一线教师出现的七个典型问题,这些问题的梳理使得数学老师们豁然开朗,对于教材的把握也更加得心应手。 启示1 <p class="ql-block"> 如果教师不了解课程编写的理念,就无法正确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无法在教学中实现“课标”的要求。</p> 启示2 针对同一个学习主题,准确把握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启示3 重点源于知识本身。对重点的把握需要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数学。<br> 难点源于学生认知。对难点的分析需要教师更深入地理解学生。 启示4 整合不是随意拼凑,一定是在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整体脉络、明确每个例题的目标、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的思考设计;是依据教材的主干结构,分析、重组、完善教学内容,系统建构数学问题,设计实施教学以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多元发展。 启示5 巩固型练习:是对已学知识、技能或思维的复习和检测。它适用于所有的新授课和练习课的前半部分,思维难度不大,主要以巩固新知为主。<br> 补充型练习:它的知识点“源于例题,但稍高于例题”。属于对知识点的浅层次延伸,需要教师在把例题自身的知识点讲深、讲透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并补充与例题相关的其他内容。<br> 拓展型练习:在原来例题学习的基础上,打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拓宽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有效训练方法。 启示6 在学习数的运算时,十进位值制对于学生理解、掌握整数和小数运算中的算理及算法、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不断向学生渗透十进位值制思想,在渗透过程中要关注数位、计数单位、进率等重要概念的建立,使学生逐渐领悟十进位值制。 启示7 “回顾与反思”的教学意图就在于增强学生检查的自觉意识,掌握一些检查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通过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反思的能力,使学生逐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活动经验”。 马洪吉讲座 马老师强调:数学运算能力,既是数学学科独有的,又与数的运算“直接对应”,是数学关键能力。<br> 培养儿童正确进行运算的能力,实际就是培养儿童在理解运算意义和算理的过程中掌握算法,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br> 理解运算意义是前提,理解算理是核心,在此基础上呈现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是运算能力的外在表现,整个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可见,“正确运算,理解算理,方法合理、简洁”,是评价运算能力的主要标准,而支撑这个标准的主要是算理、算法。 在每一个大点的分享中,马老师都会为数学教师呈现一个数学故事,然后对这个数学故事进行解说,最后为老师们支招,教给大家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用“观点聚焦”的方式再一次梳理学习的重点。 3+2的故事 “‘3+2’的故事”,告诉数学老师们运算是一种典型的数学模型,运算意义的建立其实就是一个建模过程。这既是运算意义的教学方向,也是其基本的教学方式。 从分“钱”到分“数”的故事 “从分‘钱’到分‘数’的故事”,使得数学教师们明白:算理是运算的理论依据,本身具有数学的抽象特质。突出对算理的理解,虽然需要情境与操作的直观支撑,需要勾连的方法支撑,但其最终指向还是回到本来的数学内部,即从直观理解层面发展到抽象理解层面。 先分后合,巧转化 “‘先分后合’巧转化”这个故事指出:要给予儿童充分的操作与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算法的形成过程中要聆听儿童的个性化表达,因为他们才是课堂的实践者与思考者。算法的形成过程是归纳推理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哪种方法更合适? <p class="ql-block"> 好的问题情境是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的敲门砖。估算的方法很多,但是没有一种万能的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这个观点是从“哪种方法更合适?”的故事得到的启发。</p> <p class="ql-block"> 本次专题培训会议的圆满完成,为这学期的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打开了新局面,指明了新方向。相信通榆小数人会在团队的引领下团结一致、深入研究、勤于学习、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br></p> 通榆县小学数学推广应用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