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星”随行—土耳其15日环游记》--暑假旅游观察日志

Morning

<p class="ql-block">卷首语</p><p class="ql-block">这是我的第一次旅游观察日记,“不一样的亚洲不一样的欧洲”,这个假期我们来到了土耳其,一个兼有多个文明遗存并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国家。在旅途中,我们欣赏形式各异的建筑,熟悉交通路线和公共标志,体会神秘的伊斯兰教,品尝芳香四溢的土耳其烤肉,体验热气球和滑翔伞……回国后,异国风情的建筑和地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人伟大又充满智慧的设计激发我探究的欲望,于是我查阅资料,做起了模拟小实验……</p> <p class="ql-block">看上图,整个欧洲的建筑都是建立在希腊、罗马文明之上。罗马帝国随着君士坦丁大帝的去世,分成东、西罗马帝国。而东罗马帝国随着东进,与东方文明的交融、碰撞,形成了与罗马式大同小异的建筑风格----拜占庭式建筑。</p><p class="ql-block">而如何辨认拜占庭风格的建筑,据说主要是看它的顶。和罗马式一样,在建筑上加一个大圆顶,但风格又有所不同。罗马式直接加个半圆,而拜占庭式则是在半圆的底部略微内收,就像是一个洋葱头。像这个洋葱头:</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第一站,伊斯坦布尔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从外表上来看,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上端就像一个个大“洋葱”顶在了建筑上,看上面的图解这是标准的拜占庭式建筑。这个圆顶高60米,相当于20层楼高,可霸气了!它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长历史,一进教堂,引入眼帘的就是前面在高高的墙上的金碧辉煌的马赛克图案了。端坐于正中央的就是耶稣了,耶稣右后方是圣母。在马赛克图案的旁边还有许多我不知道的文字,白边黑底,格外醒目。据说,这座教堂内一共使用了107根柱子,柱头都是华丽的科林斯柱式,柱身上还增加了金属环扣以防止开裂。大教堂最大的圆柱高19至20米,直径约1.5米,以花岗岩所制,重逾70吨。头顶上还有许多的吊灯,从天花板上垂下来,形式各样,光彩绚丽夺目。虽然说里面有一大半还在维修,可是还是足以让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通向二楼的通道没有台阶是一圈圈上行的斜坡。斜坡很长,让人有一种穿越着时空的味道。据说这是当年查士丁尼为了他的爱妻可以方便乘轿子上楼而设计的。那么斜坡为什么会省力呢?我想起科学老师曾经教过斜面的原理,物体在平面上受重力,所以要将物体提到一定高度最少要克服重力;而在斜面上,物体受沿斜面的拉力,反方向的摩擦力,还有重力,还有垂直于斜面的支持力,由正交分解得,拉力小于重力,所以会省力。二楼回廊为马蹄形结构,从北面、西面、南面三方向围绕大厅,这里为什么会设置倒置的马蹄形结构呢?我们六年级中拱形的力量中就描述到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在二楼,还可以鸟瞰整个教堂。</p><p class="ql-block">告别了金碧辉煌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在阳光的淋浴下,我们漫步来到了蓝色清真寺。蓝色清真寺属阿拉伯风格的圆顶建筑,周围有六根宣礼塔,象征伊斯兰教六大信仰。抬头看,清真寺被包围在一片葱茏的树木中,6个高高耸立的尖塔三排对称地立于长方形寺院的四角,白色的建筑与绿色的树林构成了一幅十分美丽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迟了一步,错过了前一进门的时间,只好在门外广场上等。这里十分宽敞,中间还有一个小喷泉。这时,突然传来了嘹亮的歌声,那声音十分严肃,就像是在宣读公告。其实,我认为这是在告诫人们,不能做坏事。终于,随着一批人的出来,我们可以进去了。我一进去,就感到里面光芒四射。该寺的墙壁有1/3以上都使用了一种土耳其瓷器白色为底的蓝彩釉贴瓷,共有21,043片。这些瓷片的蓝色使得整个清真寺内似乎都充满了蓝色,所以人们称为蓝色清真寺。清真寺又有透光性能极强的200多扇窗户,举目四周,墙壁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彩色玻璃。脚下是花花绿绿的地毯,不过大部分都是红色的。抬头向上看,只见从圆形的屋顶上垂下了许多的线条,下面都系着漂亮的吊灯。屋顶上的装饰是一个大圆,最外面是一圈玻璃,接下来是一圈蓝色的花纹,最后是许多长条花纹连接着里面的一个小圆。据说建造蓝色清真寺未使用一根铁钉,但建筑结构严谨,外观造型独特,400年间历经数次大地震安然无恙。为什么圆顶型这么牢固呢?真让人惊叹古人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太伟大了!我带着问题又走进了神秘的地下宫殿。</p> <p class="ql-block">2016-08-17 晴 旅游观察之建筑篇</p><p class="ql-block">土耳其之伊斯坦布尔地下水宫殿</p><p class="ql-block">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以此而论,土耳其的地下水宫无疑是世界上最优美的“地下乐章”之一。</p><p class="ql-block">在著名的索菲亚大教堂的附近有一座不起眼的售票处和一块不大起眼的标牌,如果不是门口排满了游客,你绝对不会注意到它。这座小房子底下,就是给这座都市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的耶莱巴坦地下水宫。我们也带着好奇心,来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从水宫入口顺着楼梯走下去,好似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眼前的景色若有若无,令人着迷。耳畔回响着的全是水珠掉落在地面的轻响,脚下的石板路会有些湿滑,连空气也是湿润的。路旁竖立着一排灰暗的路灯,让人感觉是昏暗的夜晚。地下水宫规模非常庞大,整座水宫长140米、宽70米,宛如一座地底的超级大宫殿。</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场景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强烈地激发我探究这个有着1500年历史的地下宫殿的热情。导游介绍这座地下水宫是朱斯提尼安大帝动用七千名奴隶在教堂废墟上建成的,一方面为的是保证宫廷用水供给,一方面是防止敌人围困,有备无患。水宫储水量达10万吨之多,如果蓄满了水,据说可供当时全城人喝一个月。水宫里有三百多根乳白色的大柱子。这些都是大理石石柱,据说还都是从古希腊神庙里运过来的。更为神秘的是这里有几根柱子还是直通向这个地下水宫的上方——圣索菲亚大教堂呢!地下建筑的建造难度远远高于地上建筑,而地下水宫的坚固程度居然还远胜于地上建筑!太神奇了!说到这座屹立千年而不倒的水宫,就不得不提宫内的两根“神柱”。</p><p class="ql-block">第一根就是在宫殿尽头的两根石柱下有一倒一斜两个被压在柱底的美杜莎头像。导游说,当年建造水宫时,有两根巨柱不够长,所以必须在柱底下再垫一个支撑物,美杜莎头像就被放在了这里。不过,这个解释似乎没有科学依据。工匠们历时两个世纪,不远千里从神庙中拆除石柱用来修建地下水宫,怎么可能336根石柱中只有两根稍短呢?而且美杜莎头像为何一个倒放一个侧放呢?面对种种疑问,我上百度搜索答案,但是也没有科学的解释。现在我只能以“辟邪”的理由来解释,因为美杜莎在古希腊传说中是一个只要人看一眼就会变成石像的神灵,所以在这里倒着放,以防止有不好的生灵侵犯这里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第二根是真正用来“镇池”的石柱——“眼泪之柱”。这个石柱柱身上有树纹及孔雀眼的纹路,充满了沧桑和神秘感。导游介绍,眼泪之柱最初是为了纪念当年修建圣索菲亚大教堂而惨死的数百名奴隶而建,而在水宫里,它更是凝结了当年修建.</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当年建筑师要建造两根“美杜莎头像之柱”至今仍是不解之谜,而地下水宫也正因其神秘感而被游人所追捧,在土耳其的古迹遗址图谱上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2016-08-26 晴 旅游观察</p> <p class="ql-block">拱形的秘密</p><p class="ql-block">实验的结论</p><p class="ql-block">1. 因为建筑要变得高大,那么建筑的承载力也会变大,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我认为拱形建筑相比横梁建筑在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顶将力传递给拱足,使得拱顶将承载的力分散。而且拱形各部分之间相互挤压,使得各个材料之间能够结合得更加紧密。</p><p class="ql-block">2.如果在拱顶受压时,也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如果能抵住这个力,那么拱顶就能承载更大的重量,而这是横梁建筑很难达到的效果。</p><p class="ql-block">书籍的查阅</p><p class="ql-block">1. 书上提到因为宗教的原因,要求建筑的外观不仅高大上,而且也要求建筑内部也应具备和外观相匹配的高大上之感,才能使建筑显得庄重严肃。所以拱形建筑由此发展,因为它能比横梁建筑有更高、更广的空间与视野。</p><p class="ql-block">2.拱券结构是罗马最大成就之一。利用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和拱券平衡技术,创造出拱券覆盖的单一空间,单向纵深空间,序列式组合空间等多种建筑形式。创造出一整套复杂的拱顶体系。</p><p class="ql-block">所以不免发现,在建筑中,常常会看到拱形建筑和柱子、墙面相结合的设计,为的就是能使拱顶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所以我们在旅途之中随处可见的拱门原来还蕴含这样的科学道理呢!</p> <p class="ql-block">地下水宫里有三百多根乳白色的大柱子,而且都是从古希腊神庙里运过来的。大理石石柱,立柱的抗弯曲能力强,上小下大,上轻下重,地基面积大等都是坚固的原因。而地下宫殿柱子较多,穹顶的弧度相对较小,也是增加了其中的稳定性,穹顶是拱形建筑的立体叠加或延展,这样能使得穹顶的承载力更大。</p> <p class="ql-block">而相比地下宫殿,蓝色清真寺的穹顶弧度很大,柱子很少,虽然修修补补了许多年,但是在历经地震和战争的风雨之后,依然屹立不倒可见建筑的精妙。那得靠什么东西才能分散承载力,我又一次仔细观察照片中穹顶的构造。在穹顶弧度如此大的情况下是如何承受巨大的力呢?我发现穹顶上有许许多多的拱形窗户,再仔细观察穹顶不难发现,穹顶四周是四个巨大的半圆形的大拱门,我想这4个半圆应该分别分散了穹顶的重量,而且在每个半圆下方,又有三个更小一点的半圆穹顶,而三个更小一点的半圆又有六小个更更为小的半圆。我想正是这样一系列的力的传递和分散,使得头顶上最大的大穹顶的力量就被一一分解了。而且几乎所有拱顶上又设有大量的拱形窗户,一能增加室内的光照,二能帮助分散力量,真是一举两得,古人的智慧真是叹为观止。此外,连接大拱门下的柱子也是很有特色,上小下大的设计使得重心更稳,建筑更坚固。</p> <p class="ql-block">小贴士:罗马人对建筑工程的重大贡献,是发明了一种被称为“黏浆”(Caementum)的万用材料,这是一种用火山灰岩、石灰和水拌成的石浆,再加上碎石或碎砖,用之于建筑业,非常坚固,又增添色彩。这就是世界上第一种足以支撑大跨度建筑的混凝土。罗马人发明了混凝土,从此大拱门、大圆顶、大拱顶就都能独立,而无需像古希腊建筑那样靠许多柱子来支撑了,从而成为世界建筑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古罗马诗人霍雷斯说过,我们罗马人征服了希腊,可是文化上却被希腊所征服。所以罗马人的的建筑也就是在希腊建筑基础上加上拱。</p><p class="ql-block">2016-08-19 晴 旅游观察之建筑篇</p><p class="ql-block">土耳其之卡帕多西亚地下城</p><p class="ql-block">在卡帕多西亚的神奇土地上,可有数不尽的美景奇观。而在这片土地之下,更是有令人难以想象的神秘景观,那就是足以让上万人的居住的古代地下城。</p><p class="ql-block">拿着介绍图我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这里的地下城深五十几米,被分为八层,因为下面三层塌方,第五层是储水库,所以没开放。据说在卡帕多奇亚,至少有36个地下城,每一个地下城动用地下通道连接起来。我们参观的,是地下城中最大的一个——伊马克勒地下城。</p> <p class="ql-block">从入口进去,进入这个像迷宫一样的洞穴,不久后我们必须跟着红蓝指示箭头,否则就会迷失在这奶酪般的地下城中。地下城以前是因为避难而造的,有些地方仅仅只有七八十公分高,需要猫腰前行。道路很窄,迂回曲折,纵横交错,经常会发生“堵车”的情况。虽然有灯照着,可是整个地下城还是很昏暗。走了不一会儿,就会发现地下会有一两个铁窗,下面就是洞。这还是我们现在加进去的,古代的人们竟会在这种地方生活!</p> <p class="ql-block">地下城堡的房舍按用途规划为卧室,作坊、厨房、武器库、储物室、水井、牲口房和墓地等配置。每一层的出入口都设“机关”,洞口上方置一个大圆石轮,若有敌情,启动开关,石轮会自动滚下,堵住进口,不让敌人来袭。这个机关可真巧妙啊。</p> <p class="ql-block">各层有梯子相连,并挖了数十条竖洞和外逃的秘密出道。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处很深的洞旁边。发现一个又深又高的长筒形洞,黑漆漆的不见头尾,但一股股清风呼呼吹来,向下望,深不见底,光量逐渐被黑暗吞噬。在洞壁上还有一个个半圆型的小坑,估计是让人爬上爬下用的。爸爸告诉我,这是通风口,是地面到最底层垂直开口的透气孔。循环系统可以让最底层可最上层的空气一样清新。啊,又一次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坚韧!</p><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一个房间里。这个房间十分奇特,很大,墙上都是黑色。爸爸告诉我,这是公共厨房,这些黑色是因为炊烟燃起来墙是被熏黑的。这里还有一口井,直通第五层的储水库,估计是为了方便取水做饭而造的。这时,我发现了两个在地上的水桶大小的小坑,你们猜猜是用来干什么的?居然他们的葡萄酒窖,天那,在这么艰苦的洞里生活,他们还有闲情逸致地品酒聊天?对于现在的多彩生活,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抱怨的么?</p> <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棉花堡就像一个巨大的棉花糖,在山顶上,“白雪皑皑”,有许多游客。有的正在努力朝山顶爬去,有的在向上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还有的则抛在了棉花堡的温泉池里。棉花堡的泉水深浅不一,有些只及脚踝,有些可及腰部,还有的就是一个天然游泳池。据科学鉴定,因为这些泉水都是当地的雨水渗入地下,经过漫长的循环又以温泉形式从山顶涌出,所以泉水富含钙、镁等矿物质,不但对很多有神奇疗效,天然的泉水还可饮用。棉花堡的水还十分温暖,伸脚踏进去,暖暖的泉水让人有马上泡进去的冲动。</p><p class="ql-block">进入棉花堡,一定要赤脚,以防鞋底磨损棉花堡的</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刚开始脚踩在光滑的石灰岩上还好,可到了山顶没水的地方,脚板感觉非常刺,一直到了山顶的小休息站才可以穿鞋。可是就是这样,美丽的棉花堡还在不断受到污染。早在棉花堡被罗马人发现,当时的贵族,就都以到这里来泡温泉安享晚年为荣,有些来此治病的人也老死在了这里。经过多年的使用,棉花堡的部分石灰岩因为受污染,已变成黄色、灰色,雪白的棉花有点像用旧的棉花。而修建在附近的温泉酒店,也截取了部分水源,导致棉花堡水量巨减。于是,缺水、变质,成了棉花堡的最大问题。</p> <p class="ql-block">登上山巅,我意外地发现,这并不幽深的谷底竟然也会有云海出现!这个看似云海茫茫的山谷,绝对禁止游客进入,因为那其实是个奇异的沼泽。人们在山顶看到的那团蒸腾的淡蓝色并非云彩,也不是雾气,而是大量含有碳酸钙的温泉水流沉到谷底,形成的一种近似泥浆的沉淀物,阳光一照,便泛出珐琅般的孔雀蓝光泽,看上去与蓝色的云块漂浮在山谷一模一样。据说这种景象十分罕见,天气、阳光、时间、运气,缺一不可。</p> <p class="ql-block">2016-08-22 晴 旅游观察之地质篇</p><p class="ql-block">土耳其之图兹湖</p><p class="ql-block">离开代尼兹利市,今天爸爸开往卡帕多西亚,中间相隔600多公里, 所以我们中途在孔亚休息一晩。前往孔亚的路上,目光所及都是平坦的草原,沿路的风光很像西藏,爸爸说这是典型的安纳托尼亚干草原地带,气候干旱,多为干草。只见路旁的景物飞快的向后退去,我看到好多牧民在放羊。突然,爸爸车猛地一刹车,拐入了一条小路。我定睛一看,只看到一眼望不到头的粉色一片湖,湖边还长了一些绿色的芦苇和红色的草,这些类似辽宁盘锦红海滩的碱蓬草,把淡粉色的湖映衬的更加绚丽多彩。和天空连到了一块儿,像极了宫崎骏动画片里的天空之城,很浪漫。“没错,天空之境----图兹湖到了!”妈妈欢呼到。</p> <p class="ql-block">图兹湖位于干旱的中央高原洼地,是土耳其第二大内陆湖,是一个很大的盐湖。站在岸边向远望去,看都看不见边界,让人怀疑这不是湖。这里的盐分高达30%,而且,土耳其七八成的食用盐,都是此湖运过去的。</p><p class="ql-block">在欣赏美景之前,妈妈先为我普及一点科普知识:盐湖是咸水湖一种含盐度很高最咸的湖,盐湖之形成,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点:</p><p class="ql-block">1、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在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湖泊的蒸发量往往超过湖泊的补给量,湖水不断浓缩,含盐量日渐增加,使水中各种元素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的状态,在湖滨和湖底形成了各种不同盐类的沉积矿床。</p><p class="ql-block">2、封闭的地形和一定的盐分与水量的补给。封闭的地形使流域内的径流向湖泊汇集,湖水不致外泄,盐分通过径流源源不断地从流域内向湖泊输送。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湖水越来越咸,盐分越积越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盐湖。(以上资料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而我们中国是世界上盐湖最多的国家之一,盐湖的分布几乎全部集中在广大的内陆区域。从东北的吉林省起,向西绵延,经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直至西藏,在全国约1/2的辽阔土地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数以千计的盐湖。其中,被称为“盐湖之家”的青藏高原,就有数百个盐湖,被誉为盐的世界,所以中国是个不缺盐的国家。三年前我就去过青海的茶卡盐湖,不过那个是纯白色的。</p> <p class="ql-block">因为我们夏季来,也就是枯水期,所以看不到湖水,只看到一眼望不到头的淡粉色一片,走进细看,是颗粒明显的盐。湖畔,有一些简易的棚,里头是买各种小东西的,不同与别的休息站的是,这里有很多浴盐之类的。妈妈去之前了解过,死海的浴盐蛮有名,所以这里的她只试了下,并没有买。在手背擦了点盐,稍加按摩后洗去,开始没觉得怎样,但是过一会会发现手部的皮肤,特别顺滑,妈妈说这应该就是去除角质后的效果了。</p><p class="ql-block">刚到近处看不到一丝的湖水,走在很深处才能看见盐水。一眼望去,是雪白色的一片。踏上了这片“圣境”,我低头细看,原来这些都是一堆堆小颗粒。这就是盐了。我用鞋子在盐上刨了刨,眼下只见脚下都是盐,丝毫没有的湖水。难道这只是一个“盐山”吗?再走近一些,当盐湖湖面上有水的时候,尤其是晴天下,天上的蓝天白云倒影在白如明镜的盐水面上,尤如一面巨大的天空之镜,天地一景,十分好看,有人在上面影子倒影在湖面,像剪影一样时就更生动了,就像一幅灵动的水墨画。听说盐湖每个湖泊的色彩不尽相同,根据盐中所含的矿物质不同而呈砖红色、绿色、青绿色或银灰色等多种色彩,美妙无比。</p> <p class="ql-block">根据妈妈网上做的攻略,卡帕多西亚分红线、绿线和蓝线游。我们今天的行程是格雷梅露天博物馆一日游,也就是红线游。露天博物馆位于嶙峋陡峭的山谷之中,浓缩了卡帕多西亚的自然、历史和人文,有三十多个大大小小不同特色的洞穴教堂。这里曾经是基督教徒的隐修处,对于基督教徒来说,这里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公元4世纪,卡帕多西亚成为传播基督教教义的中心,大批教徒来到这里,在山岩洞穴中建造修道院。随着时间的流逝,山洞越凿越多,这里的山岩几乎被挖空。这些教堂的外表粗陋不堪,走进洞穴,看到壁画我确实被惊艳到了。看介绍,教堂里的壁画有两种风格,一种是当地人的作画,比较质朴。而另一种是斯君士坦丁堡画家的作品,比较华丽,但是壁画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把民间传说与东方宗教,同圣经的福音故事掺杂在一起。每一间简陋的岩洞就是一座教堂,每一座教堂都是建造着心中的圣殿,逃出重重迫害的基督徒们,凭借坚定的信仰,在严酷的环境下苦苦坚守着,不知道曾经演绎过怎样的辉煌,怎样的沧桑,这让我极其震惊和佩服,也留给我无限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卡帕多西亚被《国家地理杂志》称之为地球上最接近月球的地方,是电影《星球大战》的取景地。而迪夫里特峡谷,这个侵蚀地貌最明显的山谷是</p><p class="ql-block">卡帕多西亚</p><p class="ql-block">地区形状最奇特、分布最集中的火山石锥群。数百个高度从几十米到100多米不等的石锥紧密排列,聚集在一起仿佛是要拍摄集体照。人们惊讶于这鬼斧神工的壮观景象,形象地称之为“精灵烟囱(FairyChimney)”。我向远处看,只见远处竹笋一样的石笋和石柱,有的高仅十几米,有的则高达几十米;有的像一根纤细的电线杆,有的则像一座巨大的碉堡。有的呈浅红色、赭色或棕色,有的则呈灰色、土黄色或乳白色。真是千石嶙峋,</p><p class="ql-block">万岩</p><p class="ql-block">峥嵘。走过了一段小路,我们就来到了这些石头附近。我迫不及待的冲了上去,沿着岩石陡峭的斜坡爬了上去。这些石头经过风和雨的雕琢,表面已经不是那么的粗糙了。爬到了顶上,我来到了一个小小的“港湾”。向下望,只见整个魔幻之地尽收眼底,这一刻,时光仿佛停止,所有的荣耀都归于眼前这史诗般苍茫神奇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2016-08-23 晴 旅游观察之体验篇</p><p class="ql-block">土耳其之卡帕多西亚热气球</p><p class="ql-block">前年看了飞屋环行记,对于气球带着小屋飞行无限向往!而土耳其中部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卡帕多西亚,是地球上最适合乘坐热气球的地区之一。来到卡帕多西亚的第二天,我们就兴高采烈地踏上了热气球之旅。</p><p class="ql-block">在坐热气球之前我先了解了一下热气球的历史及构造,在18世纪,法国造纸商蒙戈尔菲耶兄弟因受碎纸屑在火炉中不断升起的启发。1783年,在巴黎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载人空中航行,热气球飞行了二十五分钟,在飞越半个巴黎之后降落在</p><p class="ql-block">意大利广场</p><p class="ql-block">附近。这次飞行比</p><p class="ql-block">莱特兄弟</p><p class="ql-block">的飞机飞行整整提早了120年。热气球是由球囊、吊篮和加热装置三部分构成。所谓热气球,望文生义,就是用热空气作为浮升气体的气球。因为空气加热后密度减小,可是热空气只比空气轻一些些,因此升空不高。热气球在气囊底部有供冷空气加热用的大开口和吊篮。热气球的动力就是燃烧器,它的运动方向必须是随风而行,想调整方向就需寻找不同的风层。热气球的升和降与球体内气温有关,气球内空气小于浮力时,气球就上升。</p> <p class="ql-block">一大早四点我们就被拉了起来。因为清晨和傍晚是热气球飞行的最佳时间,此时的风通常很平静,气流也很稳定。大风、大雾都会影响到热气球的飞行。此时天还是全黑的,只有天上的星星在闪烁。不久就有一辆车来接我们去热气球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到了那里,一大批的热气球“醉倒”在地上,我远远的就看见了员工们在弄热气球。他们先是将球囊在地上平整地铺开,然后将它与放在一边的吊篮连接在一起,再用一个大大的鼓风机,将风吹入球囊,使气球一点点地膨胀。长长的火舌像长龙喷火直直的喷入这个巨大的“降落伞”中,气球表面在微风下一凹一凸的,不一会儿终于涨得鼓鼓的,神气十足。</p> <p class="ql-block">当完全展开后,开始点火。将火点燃加热气球球囊内的空气,热空气使气球升到垂直于吊篮的位置,再加几把大火,气球就可以起飞了。这时工作人员就会把我们这些“半梦半醒之间”的人们拉上去,再使劲地喷一段时间的火,它就可以载人起飞了。热气球充气的是气罐喷出的火焰,通过热气将气球慢慢升起,看起来挺可怕的。不过我在网上看到说热气球就像一个巨大的降落伞,机器停止运转它也会慢慢下降的。</p> <p class="ql-block">大地已经在我们下面,远方多得数不清的热气球,都早已经起飞,在和云朵玩捉迷藏了。向下看,只见还有许多热气球在我们的脚下,在充气。随着热气球的不断升高,天渐渐地亮了,太阳还犹抱琵琶半遮面地躲在云层后面。随着高频率的“咔嚓咔嚓咔……”声,太阳终于露出了脸,顿时金光洒满大地。我低头俯视着,只见卡帕多西亚巨大的山脉就像一只只动物的骨架,呈现在我们的下方。只见巨石三三两两的聚在了一起,有的像一把千年古剑,英气直逼人而来;有的像一只乌龟的壳,中间翘起,还带着斑斑驳驳的花纹;还有的就像一只恐龙的骨架,白森森的。</p> <p class="ql-block">飞越了卡帕多基亚的山脉,慢慢地来到了田野,绿色的大地就在我们脚下,在格雷梅小镇,我一直都以为卡帕多基亚都是岩石的地表,没想到这里也有绿油油的田野。公路上的小车比玩具还小,穿梭着在灰色的道路上开来开去。接着我们又飞向了爱情谷。整个峡谷像一个巨大猎鹰,张牙舞爪地伸向大地。</p><p class="ql-block">美好的时光总是一掠而过,我们的热气球在缓缓地降落,慢慢掠过类似外星球的地表。穿一片草地,我们终于稳稳降落了。我们先后爬出篮子,机长已经搬出了一张小桌子,上面有香槟酒和奖牌,为我们庆祝。大家举杯喝了香槟之后,机长还给每一位乘客发了一个银色的奖牌,拿着奖牌大家纷纷与机长合影来纪念这个无与伦比的清晨。</p> <p class="ql-block">小结</p><p class="ql-block">半个月的随“星”随行早已结束,好开心在路上看到的一切和发生的一切,回来以后把原来在路上的旅行剪贴本(Travel Scrapebook)通过回忆查阅把它补充为一本厚厚的旅行观察日志,并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建筑这块去查阅资料并做了拱形的模拟实验,收获了更多课外的知识。但是我的科学老师建议我下次应该随身带几个小罐子,收集死海的水、图兹湖的盐水,卡帕多西亚的岩石或植物标本。带回家和我们当地的水或岩石做个对比观察并记录,又可以写出另一篇观察日志了。通过旅行我边玩边记录边观察,这给我带来无比的乐趣,我想我会爱上旅行观察日志。吴头楚尾路三千,从云南到敦煌, 从海南到哈尔滨,从泰国到越南,从土耳其到下一站…Life is not a destination, but a journey.</p><p class="ql-block">期待我的下一次旅行和下一本旅行观察日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