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让人心酸的历史故事……

萧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相信许多人都见过这张照片!</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叫陈友礼年仅13岁,是一个稚气未脱的<b>中国远征军</b>娃娃兵。</p><p class="ql-block">棉军衣对于他来说过于宽大了,已经快垂到了膝盖。同样宽松的帽子,使他不得不戴两顶才能勉强套稳在头上。一身戎装显露出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符,青天白日帽徽显示他是一名中国士兵,身上挂着一个背包和两个水壶,脖子上斜挂着一个干粮袋。</p><p class="ql-block">在阳光下,他稚嫩的脸庞,露出灿烂的笑容,竖起大拇指。在战火肆虐的环境里,这样的笑容给人以鼓励和信心,仿佛胜利就在眼前,光明即将到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是由一个美国通讯兵拍摄于1944年11月23日的中缅印战区,当时<b>中国远征军</b>和盟军(美)正在对滇西、缅甸的日军发起最后的反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8年自驾去云南,看到无论是昆明.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博物馆,还是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和国殇墓园,对<b>中国远征军</b>抗击日本侵略者那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敬仰,特别是那个面带微笑的娃娃兵更让人记忆尤深、可亲可爱,浮想联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昆明.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大厅,<b>中国远征军</b>雕像背后整面幕墙是由当年远征军将士们一千多个头灰装点的,壮严肃穆、气壮山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腾冲.国殇墓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1944年收复腾冲的<b>中国远征军</b>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而修建。</p><p class="ql-block">1944年夏,为了完成打通中缅公路的战略计划,<b>中国远征军</b>第二十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向占据腾冲达两年之久的侵华日军发起反攻,经历大小战斗80余次,于9月14日收复腾冲城,歼敌6000余人,我军亦阵亡将士8000余人,地方武装阵亡官兵1000余人,盟军(美)阵亡将士19名。</p><p class="ql-block">国殇墓园由李根源倡导修建,占地80余亩,1945年7月7日落成,是全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宏大的<b>国军抗日烈士陵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近年来,</span><b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远征军</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入缅英烈们的回归遗骸也安葬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1996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体验“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长约4公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事是这样的,这张照片后来被存入美国国家档案馆,才得以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档案备注是这样写的,这名娃娃兵名字叫“Lee Chan-hon”,音译过来就是“李占宏”。拍摄时刚满13岁,已经在中国军队里服役了2年。也就是说,他11岁已经参军,是个不折不扣的娃娃兵,为了保家卫国,走上了战场。</p><p class="ql-block">照片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尘封了66年,直到2010年,影像图书《国家记忆》在中国出版,书中选录了这张照片。书一上市,“李占宏”这个娃娃兵立刻引了起广大读者的关注。</p><p class="ql-block">2005年,一些志愿者成立了“关注黔籍抗战老兵慰问团”,专门帮扶一些生活困难的老兵。</p><p class="ql-block">2012年初,该组织联合贵州省青年志愿服务基金会发起了“贵州老兵关怀计划”。</p><p class="ql-block">在活动启动当天,一位叫陈友礼的老汉看到现场挂了许多宣传海报,便找到志愿者说,他也曾参加过抗战。根据以往的经验,绝大多数抗战老兵都在90岁以上,而这位老人精神矍铄、行动矫健,看上去也就80出头。</p><p class="ql-block">经深入了解,陈友礼老人11岁就参加了<b>中国远征军</b>,部队番号是第5军第200师第600团第3营第8连。而且能准确说出连长、师长、军长的名字,以及营长、团长的姓,讲述的许多细节都符合历史档案描述,对照抗战老兵的一般认定标准,他完全符合。</p><p class="ql-block">后来,志愿者在与他的交谈中了解到:老人戎马生涯10余年,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他觉得最遗憾的是,自己没有一张军旅照片。</p><p class="ql-block">为了满足老人的愿望,一名志愿者想到了同样是11岁参军的“李占宏”的照片。就把照片冲洗出来装裱好送给老人,当接过相框时,老人愣住了。他惊讶地盯着相片看了很久,突然热泪直流,哭着说道:“这就是我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场的志愿者都楞住了,非常地诧异,世上哪有这么巧的事情?老人仍然坚定地说:“这就是我,照片是美国人给我拍的。”后来老人还说出了拍摄这张照片的一些背景和细节。</p><p class="ql-block">照片拍摄于滇西的龙陵,当时是冬天但天气不算冷。拍摄者是一位美国通讯兵,当天他扛着三脚架要给中国士兵拍照,第一眼就看到13岁的陈友礼。当时他是连长的勤务兵,身上背的两个水壶,一个是自己的,一个是连长的。战友们又给他挂上了一个挎包和一个干粮袋。</p><p class="ql-block">刚开始是站在战壕里拍,但光线不太好,最后又站在路边拍。他竖起拇指表达的是“顶好”的意思,这是对盟军的称赞。那时候,由于言语不通,士兵和老百姓们碰到盟军都会竖起大拇指,表达对他们的问好和敬意。</p><p class="ql-block">根据史料记载,老人所在的200师确实于1944年11月参加过收复龙陵的战斗。</p><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还有一个不解的问题。照片上备注的姓名是“李占宏”与老人名字不符,而美国人的档案管理非常严谨,不太可能出错。</p><p class="ql-block">结合当时的情景,写错名字很可能是中美两国姓名写法的差异,英语的写法是名在前姓在后。在互相翻译过程中,写成“Lee Chan-hon”。如果把“Lee”放在最后,则是“Chan Hon-lee”则与陈友礼的读音非常接近,事情终于清楚了。</p><p class="ql-block">陈友礼是贵州毕节赫章县平山乡人,出生于1931年。童年非常悲惨,一岁多母亲去世,是跟着奶奶长大,六七岁就出去给人扛活。</p><p class="ql-block">11岁那年,他正好碰到贵州师管区到毕节来招兵,于是便跟着一个比他大的伙伴想去参军。结果招兵的负责人一看说:“你太小了,不要。”他不死心,第二年又碰到招兵。至于为何这么执着于当兵,老人坦言:当时年纪小,又是一个孤儿,在外面很难生存,当兵有口饭吃。</p><p class="ql-block">因为年纪太小,他被分配到第5军200师600团3营8连,给连长当勤务兵。<b>第5军是中央军王牌部队,也是国军第一个机械化军,是在200师的基础上扩编而成,前任军长杜聿明和继任军长邱清泉都是国军名将,200师前任师长戴安澜更是国共公认的民族英雄。</b></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第5军投入了内战,在1948年底的淮海战役中被歼灭。陈友礼也早在1947年随部队投诚,后来被编入解放军当司号员。</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战争时,他所在的部队第一批入朝参战。陈友礼参加过第五次战役等大小十多次战斗。1955年转业回到阔别13年的老家,被分配到遵义地质队工作。</p><p class="ql-block">文革中因历史问题,受到不公正对待,被开除公职和军籍,送到农场改造了10年。1979年陈友礼回乡当了农民。</p><p class="ql-block">近些年,国家对参战老兵越来越关注,老人的待遇也得到很大改善。</p><p class="ql-block">回首一生,13年戎马生涯,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与外敌作战。此后又经历了10年沉浮,备受苦难和委屈。当所有荣辱都已成往事,从老人的谈吐之间仍然能深深地感受到他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个让人心酸的历史故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向中国远征军及英烈们致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