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天堂一艄翁

石古不化

<p class="ql-block">  今晨起床,看到中学同学群里有人发了一篇怀念我父亲的文章《师魂涅槃——追思恩师汤瑞祥》。读罢感慨不已,转眼父亲已经离去十三年了。这些年来,一直都有他的同事和学生在写文章怀念他,老同事陈恒健校长在微博里写了10篇文章,怀念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前十年每年忌日,他的一些老同事和学生都会自发组团从如皋赶到南京来给他上坟,直到一些同事年岁已大,难耐舟车劳顿为止。每次知道这些事,我内心都一阵阵的感动。这些年来我也一直在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父亲只是个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一直记着他。</p><p class="ql-block"> 父亲1940年出生在小镇石庄的一个小康之家,高考时被上海同济大学录取,却因姨夫曾是国军后勤军需官而政审不合格。这一不公平的人生际遇成为他内心的隐痛,也成了他一生教书育人,为后人创造美好人生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家住学校教工宿舍,父亲一直教毕业班。他每天一大早出门,中午就在学校食堂随便吃一点,到晚上母亲忙完晚饭还不见他回来,常常差我去他办公室请。即便这样也总是他口中答应马上回家,结果我们又在家等半天。有学生说“汤老师在课堂上迸发的激情几乎是年轻人都做不到的,每堂课下来,他都是汗流浃背。”没有人知道他在背后付出了怎样的心血。我上大学期间放假回家,母亲焦急地告诉我,父亲下课后会半天缓不过劲来,有时还要扶着路边的树才能走回家,怎么劝他也不听。我问他干嘛这么不要命,他很认真地对我说,大多数学生都是农村孩子,高考对他们来说就是“跳农门”,我现在尽心尽力,也许就能改变他们的一生啊!</p><p class="ql-block"> “汤老师,一个把课堂变成磁场的人!”这是多年来他的学生流传下来的口碑。好多学生至今记得父亲上课时的情景,说“第一次听汤老师的历史课时,风趣的讲解、幽默的表述、清晰的思路、精彩的故事,给我一个震撼的感受:原来历史课可以上得这样精彩生动!”,甚至有人能绘声绘色地模仿他上课时的动作表情,但更多学生感恩的是他教会了他们做人。很多学生都记得他的最后一课。在被确诊为癌症晚期的当天晚上,父亲坚持为心爱的学生上课。这一课,“与往常一样,声情并茂,扣人心弦,以至听课的学生谁也没有感觉到一丝异常。下课前的五分钟,汤老师委婉地道歉,说他由于病情以后不能再来给大家上课了。在一片恸哭声中,他带着眷念和遗憾,慢慢地走下厮守42年的讲台……”就这样,父亲用自己的一生“铸就了一个师者形象——站直了,一杆挺直的路标;躺下去,一条平坦的大道!” 有学生用《敦厚吾师》为题,记载了父亲对他工作生活上的帮助,感念父亲是影响一生的恩师。有学生在思想彷徨之际受到父亲开导,有学生在生活困顿之际受到父亲资助。更多的人在他的影响下也成了优秀的教师,继续父亲未竟的事业。</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教师都被比喻成春蚕和蜡烛,我觉得父亲更像个艄翁,用自己的生命之舟,撑着学生驶向幸福彼岸。</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一位同事的祖母做百岁大寿。老人家吃斋念佛,身体很好。这位同事人不错,官运也挺好。我看了他的全家福后,似乎找到了因果关系,“大概是祖上积德”。后来,我又觉得这里面应该有什么东西在血脉中传承。直到今天上午我才悟到,很多东西不仅会在血脉之中传承,它还会像光,照亮他人;它还会像丝绵,给人温暖;它还会像舟,度己度人。</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天地之间有一种看不见的东西在人的内心生生不息,绵绵不绝,传承不止,像空气,如雨露,似流水。它也许就是佛家所说的“善”。因为有了它,人世间才变得如此美好,如此充满希望。</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父亲在天堂,一定是个快乐的艄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2016年3月写的一篇怀念父亲的文章,现收录于此)</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