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少年老人

<p class="ql-block">多伦路修建于1912年,虽在理论上隶属华界,但却是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筑路的产物。多伦路全长550米,呈L字型,东、北两端都与四川北路交汇。20世纪初的多伦路,还是上海宝山县一条荒芜冷僻的小河浜。有一个叫窦乐安的英国传教士,在当时虹口公共租界地块上,象征性地花了些钱,买下了这片土地。 窦乐安看中这里中、美、日三不管的宽松环境、便宜的地价和淞沪铁路近在咫尺的交通,填河造路,干起了招商引资的营生。于是,新的路名便叫窦乐安路。</p><p class="ql-block">这条小街曲折幽静,街边的小楼风格各异。夹街小楼,栉比鳞次,风格各异。沿街二十余幢公馆、洋房建筑特色鲜明,历史价值深厚,其样式包括英、法、日、荷、西班牙、伊斯兰、中西合璧等.</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卧虎藏龙之地,二十世纪初文化界重地,也是许多彪炳史册的文坛名流曾经工作与居住的地方。其中就包括了鲁迅、茅盾、瞿秋白、丁玲等,台湾作家白先勇也在这里的白公馆里度过童年。从瞿秋白、陈望道、赵世炎、王造时、内山完造到景云里、中华艺术大学、上海艺术剧社,名人故居、海上旧里,积淀成多伦路上浓厚的文化气息,使人流连忘返。真可谓“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p><p class="ql-block">多伦路号称“现代文学重镇”,因为30年代中国一群左联作家,诸如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以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等人,曾在此频繁地进行文学交流。多伦路先后出现太阳社、基督教会、上海艺术剧社、中华艺术大学、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新中国剧社、自由出版社等社会团体与组织。而名闻遐迩的公啡咖啡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等遗址,更使得多伦路彷佛成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除了名人故居遗址外,多伦路上有许多小型私人收藏博物馆。包括“筷子博物馆”(多伦路191号)、还有亚洲最大的一家古钱币展览馆(四川北路203弄35号原汤公馆)、南京钟博物馆(多伦路193号)、文风奇石藏馆(多伦路189号)等,其他的私人收藏馆还有:藏书票馆、集报馆、古陶瓷收藏馆等,而给这些店铺的牌匾题名的几乎都是文化名人。</p> <p class="ql-block">白崇禧公馆</p> <p class="ql-block">汤公馆</p> <p class="ql-block">左联纪念馆(十大文化名人展馆):位于多伦路145号。建成于二十年代,外廊与柱式及砖墙的线条,突出显示其富有代表性的美洲殖民地式建筑风格。曾作为左翼中华艺术大学校址和学生宿舍。现为左联纪念馆和十大文化名人展馆。</p> <p class="ql-block">景云里(名人之路):位于多伦路135弄背后。建于1925年,为砖木结构石库门房屋。二、三十年代鲁迅、陈望道、茅盾、叶圣陶、冯雪峰、周建人、柔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曾在此居住,有历史文化名里之称。</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L”型路径的拐角处,一座高18米的“夕拾钟楼”镶嵌着由机器人操纵报时装置的青铜时钟悠扬的钟声寓意中华优秀文化的亲和力向四方发散,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夕拾钟楼:名称取自鲁迅先生著名文集《朝花夕拾》。钟楼顶端所置机器人为上海交通大学高新技术产品。其古钟为青铜冶铸。整幢钟楼棂体用花岗石砌成,既表现超越时空的动感,又有凝重的哲人气质。机器人同时具有电脑语音系统功能,能说话、会唱歌。编人程序的电脑语音系统,可以准确报时,井能简略地向您介绍本地区近代历史演变的大事典故。</p> <p class="ql-block">名闻遐迩的基督教鸿德堂,这座国内罕见的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作为基督教教堂的鸿德堂正面墙上,那稣受难的十字架历经沧桑,依然向人们发出无言的警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