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足迹

厚德

重走长征路(综合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p><p class="ql-block"> 很早以前就有一个梦想在有生之年能走一回当年红军长征之路,探寻一下红色足迹,身临其境的去体验一下当年红军长征时艰难而困苦、恶劣而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沿途听一听看一看当年红军长征的感人事迹,完整而深入的了解什么是人类奇迹的长征精神。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p><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19日、我们一行自驾开始了"重走长征路"摄影之旅。全程途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福建、广西、贵州、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山西等15个省、区。行程一万公里,历时26天,于6月13日结束行程。共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或旧址44处,其他景点35处。一路走来受益匪浅,红军长征事迹感人至深,长征精神震撼人心,无愧为人类史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为了不枉此行,留下记忆,对沿途拍摄的图片进行整理,尽管有一部分片子受场地、光线、和一些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限制,质量受限,但毕竟能客观地反映一些历史事件。因此分别做成了美篇分享给了朋友们。由于篇幅多,大家看起来显得分散。所以这次又加以整理出了综合篇,并加以注释说明,能使大家看完全篇对长征全过程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概念。</p> <p class="ql-block">长征出发地渡口。1934年10月16至19日毛泽东等中革军委领导人从于都县城东门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了长征。</p> <p class="ql-block">重走长征路路线设计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长征从这里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 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由于党内“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围剿及经济封锁,中央红军在根据地内英勇苦战一年,仍然没有打破敌人的围剿,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被迫转移。从1934年10月8日开始,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分别从原驻地兴国、宁都、石城、长汀和瑞金陆续撤离,转移到于都的段屋、车溪、罗坳和县城,集结休整补充武器弹药、兵员、粮食等,布置转移西进事宜。</p><p class="ql-block"> 于都河(即贡江)是红军长征首先要过的第一条大河。10月16日至19日傍晚,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和中央政府所属机关与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6000余人,分别从梓山的山峰坝、花桥、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孟口、鲤鱼、中埠、三门和渔翁埠等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长征路。中革军委、红军总部等中央机关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就是从县城东门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的。</p><p class="ql-block"> 整个渡河过程历时9天,分布在于都城东门等10个渡口。10个渡口,当年送走了8.6万红军将士。当时,河上没有一座桥,于都人民搭浮桥,摆渡船,把红军送上了漫漫征程。解放后,于都人民自强不息,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先后在当年红军渡河的渡口上,建起了于河大桥、寒信大桥、长征大桥、三门大桥等8座大桥,使两岸百万于都人民结束了摆渡的历史。其中位于县城的三座分别被命名为“长征大桥”、“红军大 桥”和“渡江大桥”。 </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紅军长征出发地渡口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在当年毛泽东和中央红军机关过贡江(现称于都河)的渡口旁修建的长征大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江西的于都是中央红军主力长征的出发地,那么在福建的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是红军长征的重要出发地之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起始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村。1934年9月国民党为围剿苏区向中央苏区东大门松毛岭发起猛烈攻击,红九军团红24师和近万名闽西地方武装为保卫苏区掩护红军主力转移浴血奋战,松毛岭保卫战红军总指挥部就设在此,朱德总司令在这里亲自指挥了战斗,这是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战斗、红军与数倍于我的国民党军在巍巍松毛岭上血战了七天七夜,最终以伤亡6000多将士的代价为中央主力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进行长征赢得了宝贵的集结和转移时间,取得战略上的伟大胜利。9月30日,红九军团这只刚下火线的英勇铁军和红屋区赤卫模范连、少先队在观寿公祠门前的大坪里集结,兵分两路,开始战略大转移,离开中复村,率先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复村也是因为红九军团在这里率先迈出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成为万里长征起点,是红军长征真正意义上的零公里处。被誉为红军长征第一村。</p> <p class="ql-block">  这座桥当年发生过很多故事,红军参军报名处,红军医生给当地群众看病,十几万红军走过该桥。为纪念牺牲的红军战士,至今全村每天轮流在桥上烧纸。该村先后有2000多人从这里报名参加了红军,走向战场。红军到达陕北时只剩10人,最后活着回到村里的仅6人。</p> <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第一村</p> <p class="ql-block">长汀县古城留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血战湘江</span></p><p class="ql-block"> 湘江战役是在1934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广西北部湘江地区突破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的战役,这场战役是关系到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p><p class="ql-block">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数倍于我并有飞机大炮支援的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余人,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达到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湘江战役惨胜直接导致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他是红军四处遭国民党军围追堵截,身处绝境时召开的。</p> <p class="ql-block">湘江战役纪念馆远景</p> <p class="ql-block">  湘江战役虽然粉碎了国民党军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也是中央红军长征后损失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连同前三次突破封锁线的损失,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 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三万余人 红军自离开苏区突破历次封锁线,第一道封锁线损失3700余人,第二道封锁线损失9700余人,第三道封锁线损失8600余人,第四道封锁线,也就是湘江之战共损失近38000人,而且主要是作战部队,湘江战役在告别焦山铺战场时,林彪、聂荣臻、左权、朱瑞等一军团首长亲自为死亡官兵安葬。据后人回忆,平生极少流泪的林彪,当时望着满山遍野的灰色尸体,泪如涌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湘江战役后,在全州旁边的湘江转弯处叫岳王塘,此处江水流速很缓,上游漂下的尸体几乎全都会到这里,在水湾处,红军尸体密密麻麻,一眼望去,湘江就是灰色的。</p><p class="ql-block"> 全州凤凰嘴渡口旁,有一位叫蒋济勇的老人讲述:自己当年11岁,那年就躲在墙角看到的场面,江面上漂了很多红军尸体,但战士们仍然前赴后继,无所畏惧"。1934年11月到12月,湘江和潇水之间,中共和红军从死亡线上走了出来,但是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牺牲的红军战士,永远要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彭德怀,林彪,聂荣臻,邓平,董振堂,左权,李天佑,黄克诚,陈光,杨成武,耿彪,黄劲功,李英华,易荡平,陈树湘等,湘江战役是红军辉煌的英雄诗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伟大转折的起点“黎平会议”</span></p><p class="ql-block"> 1934年12月18日,红军长征途中的黎平会议会址,座落在黎平县城的二郎波,它是晚清修建的民居建筑。1934年11月血战湘江战役后,红军损失惨重,在这种危机时刻,当时把握军委大权的三人团,李德、博古仍然极力主张进军湘西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一意图很快被蒋介石发觉并调集重兵堵截,准备将红军一举消灭。在此紧要关头,毛泽东力主中央红军放弃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避实就虚,向敌人军事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为此,中央领导人在湖南通道召开紧急会议,多数人从惨痛的教训中认识到必须改弦更张,支持毛泽东进军贵州的主张,博古、李德等迫于形式勉强同意,但仍顽固坚持到湘西建立根据地。何去何从,必须当机立断,于是在黎平又召开了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认为进军贵州是红军唯一正确的出路,他的意见得到了周恩来、王家祥、张闻天等人的支持,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认为到湘西建立根据地已经不可能不现实,必须放弃既定方针。这一决定打乱了蒋介石歧图在沅江以东消灭红军的部署,把十多万敌军甩在湘西,为红军开辟了新的前进道路。</p> <p class="ql-block">黎平县鼓楼广场</p> <p class="ql-block">黎平县长征纪念馆大厅红军长征领导人雕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黎平会议后,红军于12月15日到19日在黎平进行整编,重新组织战斗力量,突破了黔军的清水江防线,连克剑河、台江、镇远、施秉、黄平、余庆抵达乌江南岸。1935年1月1日,政治局又在乌江南安的猴场召开紧急会议,多数人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强渡乌江向遵义前进。黎平会议的正确决策也因红军的胜利载入了革命的史册。上图为黎平会议旧址,1934年12月1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此召开。</p> <p class="ql-block">黎平会议旧址留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遵义会议</span></p><p class="ql-block">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的西北部,北邻重庆市,西邻四川省的泸州市。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了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遵义会议会址,原为黔军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修建于30年代初,整个建筑分主、跨院两部分,主为中西合璧,临街有八间铺面房,当年为房主经营酱菜及颜料纸张。铺面居中有一小牌,檐下悬挂着毛泽东1964年11月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字的黑漆金匾。这是毛泽东为全国革命纪念地唯一的题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红军力量遭受的严重损失,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怀疑和不满,纷纷要求改换错误的领导。同时,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对执行王明军事路线的一些领导同志做了耐心细致的工作,使他们很快觉悟过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西征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根据黎平政治局会议的决定,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领导同志的努力促成下,红军占领遵义后,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和红军中的主导作用。</p><p class="ql-block">上图为遵义会议旧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纪念馆大厅红军长征领导人塑像</p> <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旧址留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渡赤水</span></p><p class="ql-block"> 土城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西部,地处赤水河中游河畔,与四川省的古蔺县和贵州省的赤水市接壤,土城古镇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西汉元鼎六年,在此设置平麦县,北宋大观三年建滋州,元末明初,当地百姓在改造房屋时发现大量土城墙,从此叫这里土城。</p><p class="ql-block"> 土城不仅是千年古城,而且是举世闻名的红军渡口,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土城,在此发生了惨烈的青杠坡战斗,一渡赤水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古城中现存有红军总司令部驻地,毛泽东居住地等众多革命遗址遗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航拍土城远景</p> <p class="ql-block">土城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遵义会议后毛主席亲自指挥的首次战役一一土城之战便遭到挫败,中央红军被迫一渡赤水避敌追击。</p><p class="ql-block"> 一渡赤水是为了摆脱敌人追击的权宜之计。当时由于遵义附近敌情严重,中央红军原本打算在遵义建立苏区的计划不得不放弃,准备撤离遵义。此时蒋介石集中兵力,向遵义合围而来,中央红军计划从遵义先进入四川,最终和红四方面军取得汇合,之后建立一个更大的、更稳定的苏区。由于川军迅速向赤水推进,红军攻打赤水县城失败,反而又让中央红军北进四川的计划直接暴露在敌人面前,当中央红军纵队走到赤水县城不远的土城,遭到川军多路阻击,川军很猛烈。红军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原来计划北进川南,度过长江的计划无法执行,为了保全红军,必须迅速脱离战场,但向北和西南方向撤退都有国民党的军队阻击,只有从土城向西,西渡赤水,摆脱敌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渡赤水。</p> <p class="ql-block">土城老街</p> <p class="ql-block">土城铁索桥</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周恩来在土城的住居</p> <p class="ql-block">四渡赤水时朱德住居</p> <p class="ql-block">刘伯承住居</p> <p class="ql-block">红一军团司令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渡赤水。1935年1月19日,红军从贵州的土城渡过赤水河后,蒋介石得知红军进入川南地区,急令川军加强长江防务,红军只得向西进入云南的扎西,蒋介石又紧急调度大量滇军和川军,从南北两个方向逼近扎西。中共中央在扎西紧急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调头重新回到贵州。毛泽东的这一决定出乎蒋介石所料,1935年2月18日至20日,红军从古蔺县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三个渡口过赤水河,向东返回敌人空虚的贵州遵义。毛泽东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指挥红军先后攻占桐梓、夺取娄山关、再取遵义城,消灭了国民党中央军的两个师和黔军的八个团,取得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p> <p class="ql-block">二郎滩渡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渡赤水。红军二渡赤水重新夺取遵义后,蒋介石立即命令各路大军向遵义围攻而来,使得红军在鲁班场和国民党军队的激烈交战中处于不利形势,随后,红军紧急撤回至仁怀、茅台一带,并于3月16日晚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向古蔺、叙永方向前进。为了迷惑敌人,毛泽东要求三渡赤水要大张旗鼓,摆出北渡长江的姿态,但部队不能走远,要在附近密林里隐蔽待命。成功将国民党主力部队引向赤水河以西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茅台镇渡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渡赤水。中央各路红军三渡赤水佯奔西北方向而去。蒋介石电令各部急速向西北方向围追而去。3月21日中央军委电令各路红军乘敌不备,四渡赤水河,返回贵州,突破乌江直逼贵阳。正在贵阳指挥剿共的蒋介石急忙乘飞机躲到昆明。四渡赤水是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把几十万敌人甩在了几百公里以外,实现了战略大转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丙安古镇</span></p><p class="ql-block"> 丙安古镇是个典型的川南黔北交界的古老场镇,三面濒临滔滔东去的赤水河。由于至今只有一条水路可到城堡脚下,少了外界的纷扰,整个古镇基本保持了明清以来赤水河谷的古城堡原貌。从明清时代起,一直为上下客商歇息之地,因而丙安场上客栈、饭店、茶馆比比皆是。1935年1月25日,红一军团奉命攻打赤水县城,为中央红军准备从泸州与宜宾之间北渡长江同四方面军会合打通通道,军团长林彪率部攻下丙安后将军团指挥部和红二师师部设于丙安古镇,指挥开展了著名的丙安、复兴场、黄陂洞之战。28日奉命回师土城,保证红军顺利一渡赤水,至此揭开了红军"四渡赤水"战役序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现在渡口旁修建的红军桥</p> <p class="ql-block">古镇老街</p> <p class="ql-block">红一军团司令部和林彪住所</p> <p class="ql-block">丙安古镇</p> <p class="ql-block">茅台镇渡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强渡大渡河</span></p><p class="ql-block"> 1935年5月1日,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领导同志的正确指挥下,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巧妙地跳出了蒋介石苦心设计的包围圈,1935年5月1日进入云南境内。第一道天险金沙江挡住了红军前进路线,江面水流湍急,山陡谷深,蒋介石已在红军到达前的4月28日毁船封江,企图把中央红军挡在金沙江南岸而围歼之。按照中央军委部署,红军从洪门、皎平渡和龙街三个渡口分别渡江。刘伯承指挥军委先遣队干部团首先占领了皎平渡渡口,并找到7条渡江船只。红一、三军团分别攻战了龙街和洪门渡口,但兵多船少又无法架桥,难以在短时内渡过金沙江。于是军委及时调整部署,令一、三军团也到皎平渡渡口过江。红五军团负责断后,连续阻击十多万国民党追剿军九昼夜,用血肉之躯确保了主力红军巧渡金沙,向大渡河急进。</p> <p class="ql-block">强渡大渡河渡口旁修建的展馆和红军雕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安顺场位于四川省越西县(今属四川省石棉县),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巧渡金沙江后,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急令第二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度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与大渡河以南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师第一团经过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有川军两个连驻守,对岸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五旅第七团一个营筑堡防守。当晚,红一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二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一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两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一只木船。</p><p class="ql-block">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一团第一营营长孙继先从第二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四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德志命令再打两炮,正重川军。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一个营,巩固了渡河点。随后,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由此度过了被国民党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p> <p class="ql-block">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广场留影</p> <p class="ql-block">强渡大渡河旧址留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飞夺泸定桥</span></p><p class="ql-block">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中西部的泸定县境内的大渡河上。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的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西岸北上,红四团战士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六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二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5月25日,红一方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非常困难。然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当急之下,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当即做出了夺取泸定桥的指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一、三、五、九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左路军黄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5月28日,红一军团命令:"黄开湘、杨成武部于明天夺取泸定桥,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任务"。接令后,红四团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红军北上,必须要夺取泸定桥,为防止红军北上,国民党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图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后,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当时天正下雨,红军战士身上都被淋透,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雨前进,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因雨太大,对岸敌军无法前进,只好停下宿营。我军冒雨继续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敌人增援的两个旅甩在了后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攻桥战斗打响后,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爬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啊"!战士们听到这声音更加奋不顾身,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奇绝惊险的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借助大渡河天险,蒋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翻越雪山,达维会师</span></p><p class="ql-block"> 在川西的懋功县(今小金县)和宝兴县之间,有一座雪山叫夹金山,夹金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徒步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雪山海拔4124米,地势陡峭,山岭连绵,重恋叠障,危岩耸突,峭壁如削,空气稀薄,天气变化无常。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一、三方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后,为了尽快和红四方面军会合,走到夹金山下,被雪山挡住了去路。6月12日清晨,红军部队向夹金山脚下的大跷碛村集结,进行了翻越雪山的动员后,12下午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二师四团在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带领下,从夹金山南路的跷碛村出发,克服千难万险,成功翻越夹金山,与正在执行接应任务的红25师74团一部在山下的木城沟口相遇。14日两大主力部队胜利会师,为实现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两大主力的胜利会师,挥师北上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翻越雪山前红军休整时所住的藏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6月,红军翻越夹金山雪山前在此短暂休整时,毛泽东就住在这栋房子里</p> <p class="ql-block">翻越雪山前,中央红军休整时毛泽东和朱德居住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紅军翻越夹金山前,毛泽东、朱德旧居留影</p> <p class="ql-block">  当年中央红军由此小路进入雪山</p> <p class="ql-block">夹金山半山腰修建的红军翻越雪山纪念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6月12日,红一、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达维相遇后,此地为会和地址,现建有会和地址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一、四方面军在达维相遇时的小桥</p> <p class="ql-block">一、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达维会师旧址旁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6月17日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率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6月18日前往懋功县时,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专程率部赶到达维猛固桥头接中央领导人和中央红军。</p> <p class="ql-block">达维会师广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懋功县(今小金县)城,红军会师广场纪念碑,碑上有杨成武题写的碑文。 </p> <p class="ql-block">翻越夹金山时路况</p> <p class="ql-block">夹金山雪山垭口留影</p> <p class="ql-block">翻越夹金山雪山徒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两河口会议</span></p><p class="ql-block"> 两河口位于懋功县北端,距县城70多公里,坐落在梦笔山与虹桥山之间的河流汇合处,向北翻越梦笔山到卓克基,向东北面翻越虹桥山到通理县杂谷脑,是懋功县北面的交通要道。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于红四方面军第30军接应部队在达维会师,紧接着中央红军大部队在懋功县城与迎接的红四方面军第30军会师。毛泽东再与张国焘会面前,红四方面军张国焘对当时的政治形势的认识,就同中央存在分歧。毛泽东和中央认为,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总的方针应是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目前应当先夺取松潘、平武,消灭胡宗南部。张国焘认为,革命形势低落了,红军是在退却,主张向西康发展,建立“川、康政府",实现其所谓"川康计划"。毛泽东要向北,张国焘要向南分歧显露。这时为了统一思想,中央决定在两河口召开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6月25日,毛泽东率领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几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和高级军政干部,在大雨中赶到三里外的欢迎会场,远迎张国焘,下午三时左右,张国焘带随行警卫人员30余人,从理县杂谷脑翻阅虹桥山到达两河口,见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在路边肃立迎候,他立即下马跑上前去拥抱握手,两河口是长征途中毛泽东和张国焘首次会面的地方,这是毛泽东主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走出如此之远,去迎接党内另一位领导人物,可见当时中央对张国焘的重视程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6月26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懋功县两河口关帝庙内举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张国焘、博古、王稼祥、刘少奇、凯丰、邓发、以及刘伯承、彭德怀、聂荣臻、林彪、林伯渠、李富春等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两军会师后的战略方针问题,史称"两河口会议"。</p><p class="ql-block"> 这是关帝庙旧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会上,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首先做关于《目前战略方针问题》的报告。从战略方针,行动方针,战略指挥三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各政治局委员相继发言同意这个报告。会议最后一致通过了周恩来的报告提出的战略方针,并责成张闻天为中央政治局起草一个会议决定。1935年6月28日,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关于"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6月29日,会议制定了以夺取甘南,赤化川陕甘为目的的《松潘战役计划》,并将一、四方面军分编为左、中、右三路北进。同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分析研究了战略形式和组织问题,增补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徐向前、陈昌浩为中革军委委员。着重研究了全国抗日问题,会议后,中央红军于六月底七月初离开两河口,翻越梦笔山,进入马尔康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两河口会议纪念馆原旧址</p> <p class="ql-block">在两河口会议旧址矗立有毛泽东塑像</p> <p class="ql-block">两河口会议纪念馆留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雪山红路一一卓克基会议</span></p><p class="ql-block"> 1935年6月底,中央在两河口召开会议以后,红一军团先头部队于1935年6月27日率先翻越梦笔山,抵达马尔康卓克基地区。1935年6月30日前,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红一方面军主力离开两河口北进,翻越第二座大雪山梦笔山,7月1日到达卓克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率领中央机关进驻卓可基,7月3日在卓克基官寨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史称卓克基会议。</p><p class="ql-block"> 会议主要讨论了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有关问题,通过了《告康藏西番民众书进行西藏民族革命运动的斗争纲领》,号召藏族民众反对英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军阀,成立游击队,加入红军,实现民族自决,总政治部发出了关于粮食问题的训练令,强调克服粮食困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求在没收、收买粮食时严禁侵犯群众利益等。卓克基会议主要是研究民族问题,开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实践之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6月底7月初,中央红军为了北进而陆续翻越第二座雪山梦笔山</p> <p class="ql-block">梦笔雪山垭口,海抜4414米。</p> <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6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率先翻过梦笔山,沿着纳足沟攻打卓克基,土司索观瀛在卓克基派兵堵截红军,红军为了执行民族政策,主要通过喊话宣传,但是土兵不理,继续开枪,红军一时不能推进,相持到天黑,下起了大雨,当时土兵的火药枪发挥不了作用,红军就发动攻势,土兵撤退进卓克基官寨,歧图凭险继续阻止红军通过卓克基北上,为求友军增援,红军先头部队向天空发射了三颗彩色信号弹,没想到产生了意料不到的效果,三颗信号弹照亮了整个天空,土司及他的土兵们从来没见过这种东西,以为是神兵天降,慌忙带着他的家眷,连夜逃往山上,就连他的土司大印也没来得及带走。</p><p class="ql-block"> 上图为卓克基土司官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7月中央政治局卓克基会议在此官寨二楼召开,这是会议旧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卓可基土司官寨位于距马尔康县城七公里的卓克基镇西索村,该官寨始建于1718年清朝乾隆年间,为四层碉房。1936年毁于大火,1938年到1940年,吐司索观瀛组织人力进行重建。1935年7月,毛泽东同志及中央机关长征途中,曾在官寨住宿一周。1988年,卓克基官寨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穿过草地,到达俄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连夜转移,化险为夷</span></p><p class="ql-block"> 1935年7月3日,中央政治局在卓克基土司官寨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后,开始了下一步北进甘南计划。先后翻越雅克夏雪山,昌德雪山和打鼓山,7月6日到达沙窝(今松潘县毛儿盖下八寨乡的血洛寨)。为解决红军前进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和张国涛反对北上的行军路线及指挥权问题,7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黑水芦花召开了政治局会议,研究了统一指挥问题,决定朱德任红军总司令,张国涛任总政委,陈昌浩任中革军委常委。8月4日到8月6日,在沙窝(毛尔盖下八寨乡的血洛寨)召开政治局会议,(称沙窝会议)研究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形势与任务的决议》再次重申了北上川、陕、甘的方针。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又在毛儿盖召开政治局会议。1935年8月底,中央和红军右路军从毛儿盖北进进入草地,经过七天的艰难徒步,被称为“鸟儿也飞不过"的草地天险、终于为红军所征服。8月29日,红4军和红30军在徐向前指挥下,采取围点打援战术,取得了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胜利,为红军北出甘南打开了通道,打破了蒋介石企图将红军困死在雪山草地的险恶计划。</p><p class="ql-block"> 在这过程中,张国涛极力反对红军北上,中央三令五申发报催其带领的左路红军到达指定位置,他且坚持南下,并秘密给陈昌浩、徐向前发报企图要挟中央南下。鉴于形势严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9月8日晚在巴西牙弄周恩来住处召开非正式会议,决定发报要张国焘执行中央北上方针。毛泽东、张闻天、秦邦宪、王家祥等中央领导即于9月9日深夜,在巴西牙弄红三军司令部召开紧急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要张国焘北上已不可能,决定采取果断措施先行北上,并由毛泽东起草《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并连夜率红三军团北出,次日在俄界与先期到达的红一军团会合,避免了引发红军内部冲突的危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雅克夏雪山隧道,今天政府在雪山海拔3800米高度修建了隧道。</p> <p class="ql-block">梦笔雪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8月4日至6日,为了推动张国焘执行中央的北上方针,中央政治局决定在毛儿盖以南的沙窝举行会议,张闻天作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决议草案》的报告,张国焘在会上极力为其错误进行辩解,认为退出川陕根据地和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联邦政府都是正确的,并在坚决提拔工农干部的幌子下,提出增加四方面军9人进中央政治局(当时中央政治局委员一共8人),会议否决了张国焘的意见,决定增补陈昌浩、周纯全2人为政治局委员,会议还决定成立由周恩来担任司令员兼政委的一方面军司令部,有陈昌浩任政治部主任、周纯全任副主任。沙窝会议对于加强一、四方面军的统一领导与团结,坚定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必胜信心起了积极作用,同时,这次会议也开始公开暴露出张国焘与党中央的政治分歧。</p> <p class="ql-block">毛儿盖会议旧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行军队伍分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率领。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松潘草地,经过七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左翼为林彪的红一方面军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学生等,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30军和红4军,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垫后走左翼行军路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红军过草地时,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可走。当时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二怕下雨,三怕过河。一旦陷进泥沼很难出来。很多红军战士陷进沼泽再也未能走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军过草地有四难,一是行军难;沼泽地难走;二是食难;红军所带食物不够吃,很多战士因饥饿而未走出草地;三是御寒难草地天气变化无常,战士穿衣单薄,真可谓“饥寒交迫,冻馁交加”;四是宿营难;草地都是泥泞渍水,难以夜宿,实在没地方,战士们背靠背睡会儿。红军长征过草地牺牲的战士不计其数,令人心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军过草地纪念碑处留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9月,中央和红军右路军跨过草地到达若尔盖、班佑、巴西一带,等待与张国焘率领的左路军会合后,北出甘南,建立川陕甘苏区。但张国焘拒不与右路军会合,并准备要挟右路军和党中央南下,形势十分严峻!从1935年的9月3日至9日,中央在此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妥善解决方法,但张国焘仍坚持己见。9月8日,张国焘甚至以命令的口气要求右路军南下,9月9日当天下令左路军南下,同时,毛泽东还看到了张国焘的一份电报,说要彻底开展党内斗争,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当时彭德怀已获悉张国焘收缴了各军团相互联络的电报密码,他向毛泽东报告,后者可能采取阴谋手段,将中央搞掉。正是这些因素促使毛泽东赶往巴西召开紧急会议,并作出重申继续北上的决定。这是千钧一发的关头,如有不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前赴后继所赢得的一切,将毁于一旦。巴西会议是决定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一次关键会议。</p><p class="ql-block"> 巴西会议旧址是一藏传佛教寺庙,建于清康熙年间,原名班佑寺,今所存为其正殿大雄宝殿残垣。</p> <p class="ql-block">巴西会议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从巴西到达甘肃省迭部县俄界地区,同先行到达的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会合。12日,为及时向红军广大指战员解释党中央率领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的意图,重新调整部队的战斗部署,确定进入甘南后的战略方针,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党中央在迭部县达拉乡俄界村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p> <p class="ql-block">俄界会议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俄界会议旧址和毛泽东住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突破天险腊子口</span></p><p class="ql-block"> 腊子口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1935年9月13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原红一方面军第一、第三军团和军委纵队改编,)从甘肃省俄界地区出发,继续长征北上,16日先头部队红四团在前进中击溃国民党军新编第14师第六团的阻截,当日下午,逼近甘肃省南部的要隘腊子口。腊子口俗称“天险",口子宽约30米,两边绝壁峭立,中间是腊子沟,沟上有座木桥,是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道,国民党军队新编第14师在桥头和山崖上筑有碉堡,以一个营扼守隘口,一个营配置在隘口后边的三角形谷地,师主力配置在隘口以北至岷县一带,可随时增援。红四团决定以第六连从正面强攻,夺取木桥;第一、第二连迂回到隘口守军侧后,两面夹击,夺取隘口。入夜攻击开始,团政治委员杨成武指挥第六连在密集火力掩护下向桥头猛冲,国民党军居高临下,凭借险要地形和坚固工事,固守桥头堡。第六连几次猛攻均未凑效。17日凌晨,第六连又有15名战士组成三个突击小组,轮番向桥头突击。此时,团长黄开湘率领的第一、第二连从守军左侧攀上峭壁悬崖,迂回到隘口守军侧后,突然发起攻击,守军腹背受击,一部被奸,其余溃逃。拂晓,红四团占领腊子口,为红军陕甘支队北上打开了通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腊子口乡,距离甘肃省迭部县县城90公里,1937年9月17日,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这里与敌军激烈交火,占尽地利的敌军依仗腊子口易守难攻的地形,躲在碉堡里猛烈扫射,正面进攻根本无法展开,红军决定组织干死队迂回至侧面,攀上陡峭的崖壁绕到敌人后方。那么红军是如何攀上陡峭的悬崖?当地人流传着腊子口上降神兵的传说。一名红军战士,用一根竹竿翻越绝壁,绕到敌人背后,配合主力攻破敌人堡垒,这位"神兵"被认为是一名叫做云贵川的小战士,这位小战士是贵州苗族人,因不知道其姓名,战友们就叫他云贵川,这名叫云贵川的小战士出生在贵州山区,从小就跟着父母上山打柴和采药,攀爬峭壁,那是家常便饭,他觉得只要用一根长的竹竿,顶端捆绑一个铁钩钩住峭壁上的缝隙和树根,一段接着一段就能爬到悬崖顶上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指挥这场战斗的红四团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当得知这名叫云贵川的小战士能够攀爬峭壁时,决定让他试一下,只见这名小战士迈过腊子河,在右侧敌军死角处开始攀爬,果然名不虚传,只见他借助长竿一把勾在峭壁上的崖缝,嗖嗖嗖,三下五除二就爬了一段,接着他又借助石缝里长出的小松树,一段一段的攀登,不久就爬到了山顶。黄开湘团长大喜,决定当晚展开进攻,并率侦察连一营一连和二连,通过云贵川放下来的绳索,攀崖迂回到敌军背后。杨成武率二营正面主攻,攻打木桥,进攻隘口。因为进攻腊子口的战略意义重大,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等亲自到前沿阵地观察战况,指挥战斗。正在正面进攻陷入僵</p><p class="ql-block">局,几次冲锋都没有拔掉桥头的几个活力点,正在这时,碉堡后的悬崖顶部发出的信号弹划破了寂寞的夜空,黄团长率领的的部队到达指定位置,战士们把成捆的手榴弹扔向没有顶盖的碉堡,碉堡瞬间被炸毁,里面的守军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激战数小时,红四团顺利夺取隘口,冲破了第一道防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腊子口战役打响前,毛泽东等部分中央领导人就住在距腊子口不远的茨日那藏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当年就住在这个小院子二层木屋里下达了攻打腊子口的命令。</p> <p class="ql-block">腊子口战役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大厅红军领导人雕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长征路上的加油站-哈达铺</span></p><p class="ql-block"> 哈达铺位于岷山脚下,1935年9月18日,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占领哈达铺。20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到达哈达铺。从当地邮政代办所国民党报纸上获得陕北有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消息。红军长征期间,毛泽东每到一地都通过不同方式收集国民党报纸,从中分析形式,确定红军前进路线。这次毛泽东在哈达铺从报纸上了解到刘志丹、徐海东领导的红军在陕北开辟根据地的消息。9月22日上午,毛泽东在哈达铺下街村的关帝庙内召开了中央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确定了红军跋山涉水,到底要走到哪里去?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去!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9月18日,中央红军直属侦察连接受任务,在连长梁兴初指导员曹德连带领下,化妆成国军进入哈达铺,智取占领了哈达铺,并缴获粮食十万斤,盐二千斤,并获得一些报纸和书籍。红军在哈达铺不仅补充了给养,还从报纸上发现了陕北红色根据地的消息,经中央几位领导人研究,决定到陕北红色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几张报纸为毛泽东及中央红军提供了刘志丹和徐海东在陕北建立了根据地。由此决定到陕北落脚。</p> <p class="ql-block">哈达铺留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翻越六盘山</span></p><p class="ql-block"> 党中央率红一方面军进驻哈达铺后,对部队进行整编为陕甘支队,毛泽东任政委,彭德怀任司令员,其他人员也进行相应调整。部队一方面进行补给与休整,一方面催四方军抓紧与一方面军共同北上。等待七日仍无果的情况下。9月23日,陕甘支队根据中央决定,离开哈达铺,继续北上。</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再次利用声东击西的战术,令林彪率一纵东进攻占闾井镇,摆出进攻天水的姿态。蒋介石果然上当,连忙沿线重兵布防。毛泽东见惑敌目的已达到,立即率主力以急行军折向西北,利用敌军部署上的空隙,穿越武山、漳县间的封锁线,于9月27日到达通渭县榜罗镇。在这里又从报纸上获得红25军到达陕北与红26军、27军会合的消息。中央政治局遂于9月28日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认为陕甘支队应迅速到陕北同陕北红军和红25军会合。做出了把中央和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的决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月29日,陕甘支队离开榜罗镇地区继续北进,一路突破了国民党军队层层设防,红军一路疾行,如入无人之境,在隆德县单家湾击溃国民党军一个营,直抵六盘山下。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盘山位于宁夏、陕西、甘肃三省交界地段,海拔2900多米。南北走向,因山路曲折,盘旋六重始达山顶,故此而得名。它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翻越六盘山,意味着红军长征已看到了目的地,当红旗在六盘山上飘起时,官兵们激动的流下热泪。毛泽东同样十分激动,再次填词一首: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p> <p class="ql-block">  10月5日到7日,陕甘支队顺利翻过六盘山,进入黄土高原。</p> <p class="ql-block">六盘山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伟大的胜利 一一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span></p><p class="ql-block"> 吴起镇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吴起县的中部,据说战国时期的魏国大将吴起曾在此驻守,也因此而得名。1935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领由红一方面军主力第一、第三军团与直属部队组成的陕甘支队,从俄界继续北上,先后攻占天险腊子口,进占哈达铺,翻越六盘山,10月19日到达陕甘根据地边缘的保安县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随后又同15军团红军胜利会师。至此,中央红军胜利的完成了历时一年,纵横11个省,行程2.5万里的长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终于找到了长征立足点,抵达最后的目的地,胜利实现了历史性的战略转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宣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参加当天会议的有张闻天、博古、毛泽东、王家祥、周恩来、邓发、李富春、聂荣臻、刘少奇、叶剑英、凯丰、贾拓夫、彭德怀等。会议的中心议程是总结俄界会议后红军的行动,确定新形势下,陕甘支队的行动方针,会议批准了榜罗镇会议,把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战略决策,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与领导全国革命,从而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完结,开创了党中央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的新的历史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吴起镇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到达吴起镇后,即于当日致电彭德怀:“吴起镇已是苏区边境,此地以东既有红色政权,保安城闻有红色部队,但吴起镇、金汤镇之间之金佛坪有地主武装百余守堡,拟派队消灭之。"同时要切尾巴,把尾追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消灭,不能把敌人带进解放区</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和中央机关在吴起镇居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会宁会师</span></p><p class="ql-block"> 1934年,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于10月17日开始从江西赣州于都县渡过贡江开始长征。11月27日至12月1日湘江战役打响,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第四道封锁线后损失惨重。红军由长征开始时的8万6千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为了突出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经通道、黎平到达遵义,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和参与军事领导地位。后经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到达川西懋功县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根据中央政治局两河口会议精神,红军一、四方面军共同北上陕甘地区。但张国涛表面同意北上,会后依仗四方面军部队(八万余人)强大,鼓动他人向中央要职位,三番五次违背中央指令拒绝北上,直至发展成秘密给陈昌浩、徐向前发报企图要挟中央南下。鉴于形势严峻,中共中央于9月9日率红三军团连夜离开巴西北上至俄界与红一军团会合。9月17日攻克天险腊子口进占哈达铺。10月19日到达陕甘根据地边界的保安县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国焘歧图用武力危害中共中央的阴谋未能得逞后,于1935年8月15日在阿坝召开川康省委扩大会议,并做出"阿坝会议决议",称中共中央北上抗日的路线,为机会主义右倾逃跑。18日,张国焘又命令左路军先头纵队第5军和第9军、第31军各一个师以及右路军第4、第30军分别由阿坝毛儿盖地区南下。红军指战员忍受饥饿疲劳和寒冷,再次穿越草地。1935年10月5日晚,张国焘公然在四川省理番县卓木碉召开"第二中央”成立大会,张国焘自封为“中央主席",公然与党中央分庭抗争,并在会上宣布开除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的党籍,并下令"通缉"。至此,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行动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随左路军行动的朱德、刘伯承一直同他进行坚决的斗争,同红四方面军不赞成张国焘分裂行为的领导者一起耐心地进行争取受迷惑的人员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央为使张国焘率领红四方面军北上,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中央领导人苦苦相劝,但张国焘仍置若罔闻,中央此时急切需要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正当一筹莫展之时,肩负共产国际重要使命的张浩从苏联越过了蒙古大沙漠,历尽千辛万苦,万里迢迢来到了陕北根据地,他带来了共产国际的佳音和联系的电讯密码,带来了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和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央政治局为如何做张国涛的工作先后几次和张浩共同研究办法,确定由张浩以共产国际的身份做张国涛的工作,明确指出他成立第二中央的做法是错误的,共产国际不支持他的做法,中共中央北上抗日的做法是正确的。经几次发报商谈,张国涛见共产国际不支持他的做法,中央又三令五申劝张带四方面军北上共同抗日。这时,四方面军二号人物陈昌浩也开始突然转变态度,表示完全服从共产国际的指示。与此同时,在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人的斗争下,张国涛被迫接受了成立由自己担任书记、任弼时担任副书记的中共西北局,与陕北党中央发生横的关系的这一过渡性办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中央红军北上节节胜利的同时,张国焘南下却处处碰壁,部队损失减员严重,由南下前的8万多人还剩4万人,士气低落,他此时的心情既复杂又悲凉,形势日益紧张。朱德、刘伯承、徐向前、都激烈反对他的分裂行径,甚至就连一贯支持他的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也开始反对他,使他政治上一下子成了孤家寡人。张国焘的气焰再也没有先前那么器涨了。1936年2月14日,张浩、张闻天致电张国焘,对南下红军的战略提出了行动方案。接到电报后,红四方面军高级干部立即开会研究,朱德、刘伯承、徐向前、陈昌浩都一致决定接受中央的方案。鉴于此,张国焘被迫取消了自己的伪“中央”并同意北上。6月6日,张国焘召开中央纵队活动分子会议,宣布取消第二“中央”。但并没有改变同中央对抗的立场,他企图拉拢刚刚会师的红二方面军支持他的错误活动和主张,遭到红二方面军领导人的坚决抵制,在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关向英等力争下,红二、四方面军决定共同北上,同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会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西征战役计划》,以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第15军团和第81师、骑兵团共1.5万余人,组成西方野战军,发起西征战役,开辟了陕甘宁边区新的根据地,同时为策应二、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大主力会师,创造了有利条件。</p><p class="ql-block"> 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到达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合。</p> <p class="ql-block">会宁会师广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将台堡会师</span></p><p class="ql-block"> 将台堡位于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城南30公里处,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小镇,将台堡据民间传说因穆桂英在此设点将台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1936年10月9日,红一、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副政委关向英和随二方面军行动的红军参谋长刘伯承帅领总部及二军团官兵同红一方面军一军团(时属西方野战军)代理军团长左权、政委聂荣臻、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以及所部二师师长杨德志、政委肖华在将台堡胜利会师。将台堡会师是红军长征中的最后一次会师。会宁会师和将台堡会师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将台堡是红军长征最后会师地,经中央同意,将10月22日定为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纪念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是红军主力之一,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9省,行程16000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损失的部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二方面军主要是指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围堵,渡过金沙江,经西康(现也为四川省)、四川,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红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将台堡城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是指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总里程。各路红军长征的起始时间、路线和会师地是: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日至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吴起镇,与陕北苏区红军会师,历时12个月零2天。途径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红二方面军从1935年10月17日至1936年10月22日到达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原静宁县)将台堡镇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历时12个月零5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陕西八省。行程一万六千里。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藏,青海,甘肃四省,行程八千余里。红25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甘苏区永坪镇与陕北红25、26军会师,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山西四省,行程万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将台堡会师广场留影</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保安县革命旧址,位于现在的志丹县城北炮山麓,1936年7月至1937年1月,是中共中央所在地。1936年4月,民族英雄刘志丹东征牺牲后,保安县更名为志丹县,中共中央机关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领导人在此居住期间,召开了21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讨论并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决定,领导了红一方面军西征,指挥了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大会师,宣告为期两年的万里长征胜利结束,安排接待了第一次踏进红区采访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医生马海德。使《西行漫记》一书顺利发表,打破了国民党对红军的造谣污蔑和新闻封锁,英明决策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化解了一场内战危机,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开办了红军大学,为即将到来的全国抗战准备干部力量,培养了红军高级指挥员。1936年12月18日,延安被红军和平接管,为了便于指挥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党中央机关于1937年1月10日离开居住了半年多的志丹县,1月13日进驻延安城。</p><p class="ql-block"> 上图为中央机关在保安工作和居住的窑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编后</span></p><p class="ql-block"> 重走长征路,原本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实地探寻当年紅军长征所经过的地方、路线、环境、风俗人情、雪山、草地、特别红军长征中的故事等,揭开多年来对长征路的神秘感,圆自己一个梦。但当你走完长征路,不能不被当年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央红军面对强大于数倍的敌人的围追堵截,排除内部干扰,克服外部艰难险阻,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战胜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剿,把党和红军的有生力量保存下来,从胜利走向光明的伟大智慧、谋略和创举所敬仰;不能不被那些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前赴后继,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而无私奉献的红军将士的献身精神而打动;不能不被在那种难苦卓绝的环境下,我们的红军将士咬紧牙关,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革命斗志而震撼;不能不被当年红军长征所到之处的人民群众在自己缺衣少食的艰难条件下,为红军战士提供衣食住行,甚至把自己的儿女送去当红军,把寿材门板献出为红军所用的那种无私的精神而感动。当你走完长征路,才能真正了解到什么是千百年来人类奇迹的长征精神,才能真正体会到习近平同志和党中央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