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灵毓秀南湖村

曾文宜

<p class="ql-block">钟灵毓秀南湖村</p><p class="ql-block">曾文宜</p><p class="ql-block">南湖村位于平和县崎岭乡中部,距离乡政府约 2 公里,隔韩江支流桂竹溪与新南村相望,是一个四面皆山、中部开阔的较大村落,全村面积 25 平方公里,山地面积 5675 亩,耕地面积 2225 亩。南湖村有 10 个自然村、17 个村民小组,人口4600 多人,是崎岭乡最大的行政村。南湖村风景优美秀丽,家园干净整洁,是一个人文底蕴深厚、红色基因突显的文化名村。</p><p class="ql-block">文化南湖,人文底蕴深厚</p><p class="ql-block">闽南名刹天湖堂</p><p class="ql-block">闻名遐迩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湖堂坐落于南湖村庵寨,地处群山环抱,景致清幽。天湖堂始建于嘉定十年(公元 1217 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历经几个朝代,岁月沧桑,香火愈加鼎盛。明朝著名学者黄道周曾游览于此,登堂朝拜,感于天湖堂景色,信手书写“月到风来”巨匾,如今依然悬挂在天湖堂正中间。天湖堂的保生大帝信俗被列入漳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福建闽南地区著名的朝圣旅游景区之一。2018 年,投资 800 多万元的天湖堂保生大帝文化园正式落成,给附近村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锻炼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南湖土楼</p><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闻名世界,它是先辈智慧与勤劳的结晶。在南湖村,曾经有过大大小小十余座土楼,土楼之间相距几十米、上百米不等,这些土楼遥相呼应、蔚为大观,目前保留比较完整的土楼有山后祥和楼、南坡南溪楼、下楼玉楼春、楼角玉梅楼等,历经几百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祥和楼</p><p class="ql-block">祥和楼位于南湖村山后社,与千年古刹天湖堂相距不过百米,系武城曾氏70派、平和曾氏第十四世公曾天凤于乾隆丁未年所建,迄今逾230年。祥和楼为同心双环圆形土楼,直径约50米,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整座楼由8个独立单元、24个开间组成,每个单元呈扇形布局,前落面阔一间,后落面阔三间,有自用楼梯通往二楼,三楼由楼门左侧的公用楼梯上下。扣除门厅、祖堂公厅不计,整座土楼共有72个房间。据言鼎盛之时,楼内曾经居住20余户人家200多个人口。</p><p class="ql-block">据考证,祥和楼的建造者为平和崎岭曾氏第十四世公曾天凤。曾天凤,字冲云,号桐轩,乾隆甲午科举人,大挑知县,例赠文林郎。曾天凤育有六子,其中三子曾文粹为乾隆庚子科举人,曾任南安教谕。曾天凤父子相隔六年中举,坊间由此传出一段“父子登闱午子科”的佳话。另据有关史料显示,曾天凤“善于料理先业,课子孙,家道丰享,人文蔚萃”。乾隆甲辰年(1784年),曾天凤独家举资建造祥和楼,至1787年建成,曾天凤举家迁居“崎仑堡(崎岭之旧称)”,又在楼边另造平屋开设私塾,教化曾氏后辈之余,惠及外姓子弟。</p><p class="ql-block">曾天凤为子孙后辈建造了坚不可摧的祥和楼,也留下了“慈祥谦和”的传世家风。时至2017年春节,回乡省亲的祥和楼子弟曾文宜与曾铁民、曾祥程等族亲聊起重修祥和楼一事,决定以乡亲集资、外出人员捐助的方式筹集资金,于2017年3月份正式启动祥和楼修缮工程。此举得到各方积极评价,福建电视台、闽南日报、平和电视台等媒体先后给予专题报道。在乡亲们的努力下,祥和楼修缮工作有序进行,主体工程于2018年下半年竣工,祥和楼重现昔时原貌。</p><p class="ql-block">南溪楼</p><p class="ql-block">南溪楼位于南湖村南陂社,与祥和楼相距不过200米。建于清乾隆乙酉年(1765年),比祥和楼早了整整22年,至今已经历250余载风雨。其为同心双圈通廊式圆楼,楼高三层,合计二十四开间,以正对大门的三开间周氏祀祖公厅为界,左右分别住有周、曾两姓人家。</p><p class="ql-block">南溪楼兴建者为南陂周氏诒燕堂八世公周士杨。崎岭周氏系上杭城关打铁公(饭头公)派下周千二郎于明宣德年间进入崎岭乡潮河开基,后又分散至南陂、高山、佛祖庵一带,周千二长子周千八为凫洞始祖,也即南陂周氏诒燕堂一世祖。周士杨于雍正年间漂洋过海到台湾谋生,至晚年回乡安居,于乾隆乙酉年(1765年)开工修筑规模浩大的南溪楼,惜楼未落成便已身卒,遗留中厅神龛延至乾隆戊子年(1768年)方由族人续建完工。</p><p class="ql-block">据《诒燕堂族谱·汝南周氏》记载,南溪楼“大房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因付田租谷与大峰(福塘)朱氏田主发生争执,拍卖住房作为费用上公堂,因而搬迁到寮仔墘居住”。自此,南溪楼成为周氏、曾氏两姓共居之所。200多年来,周、曾两姓在南溪楼内比邻而居,过着虽非富足,却也安逸恬静的生活。与其他土楼人家一样,大多数留守南溪楼的乡人近几十年才陆续搬出南溪楼另筑楼房居住,南溪楼渐渐归于冷落,成为外出返乡者对往昔岁月的缅怀之所。</p><p class="ql-block">玉楼春</p><p class="ql-block">玉楼春位于平和县崎岭乡南湖村下楼社,距天湖堂不过数百米远,是一座呈坐东朝西布局的双重复式方形土楼。由空中俯瞰,整座玉楼春外观方正,内外两重楼体互为嵌套而呈“回”字形结构。外楼两层,高8米,南北面宽73.2米,东西进深81.5米,占地总面积近6000平方米;内楼四层,高16.5米,南北进深36.5米,东西进深34.5米。外大门为土木结构牌楼式门楼,内外共计八根檐柱撑起斗拱燕尾脊屋顶,门楣处嵌一匾额,上书“玉楼春”三个镏金大字,门框两侧镌有一副对联“松木公椒木叔俩木成林分公叔/崇山宗岐山支二山叠出别宗支”,系清代道光癸未科状元林召棠所撰。内大门为花岗岩方框套弧形拱券门,门顶横梁左右雕有圆形梅花纹门簪各一枚,门楣处匾额为阴刻楷书“梅阳玊柱”。外楼计94单元184个房间,内楼计20单元76个房间,合共114单元260个房间。内楼正对大门为公厅,面宽约5.8米,进深9米,一层祀奉林氏历代先祖牌位,二层供奉保生大帝、观音菩萨等神明香火。</p><p class="ql-block">据了解,玉楼春为下楼社林姓氏族的世居祖宅。下楼林氏先祖日明公系唐九牧大房苇公之后,大约于元末明初,与其兄日清公一道辗转至此,日清公卜居承卿(今崎岭乡诗坑村),日明公则携眷择居南湖大铺寨(今天湖堂所在地)。查阅旧谱考证,玉楼春系林氏先祖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七月二十日奠基,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一月初八日落成,迄今已有450余年历史。</p><p class="ql-block">南湖村系崎岭乡人口最为集中的村落,玉楼春所处,正是南湖村的中心地带。四面环山的地理格局,使得玉楼春处于南湖这个“聚宝盆”的中心点,在当地素有“鲤鱼在湖”“鲤鱼撞鈡”之说。林氏先祖择居于此并肇基伟业,可见颇为耗费心思。尤其内门匾额上“梅阳玊柱”中的“玊”字,查康熙字典可知,玊,“玊工也。朽玊也。” “玊”在这里含有璞玉之意,意在勉励子孙后代质朴内敛、重内在修养而轻外表浮华方能成大器。</p><p class="ql-block">玉梅楼</p><p class="ql-block">玉梅楼就在崎岭乡南湖村的楼角社,整个楼体呈西东朝向坐落,由呈环状布局的外围排屋与中间一座合院式大厝构成奇特的畚箕形建筑群落,俗称“畚箕楼”。合院式大厝为二进结构,悬山式燕尾双脊屋顶,面阔5间18米;进深17.6米,由前落、后落两部分组成,前落一层,后落两层,中间留一长方形天井,左右为廊式厢房。中间大门门顶嵌一“玉梅楼”匾额,正中供奉观音菩萨神像。后落与前落隔着天井相望,一层中间为敞开式大厅,两边为侧室厢房;二层共有五间卧房,前边以廊道连通。外围巷厝楼高二层,共27开间,进深10至12米不等,为二进结构,前落一层,后落两层,中间连一小天井。</p><p class="ql-block">据载,楼角曾氏系圣宗曾子后裔,明崇祯十一年(1638),平和曾氏十一世端尚公由九峰澄坑随母迁至崎岭开宗,十三世曾素(字蓄文)于乾隆元年(1736)动工兴建玉梅楼。迄今逾280载,后世才俊贤达不胜枚举。近现代较为出名者,有曾力民、曾祥廷两位黄埔将领,另有曾福建、曾建元等多位后裔宗彦才俊,亦成就非凡。因宗支昌盛、文武兼隆,楼角曾氏大宗祠“慎追堂”悬挂有“孝廉方正”“都司”“贡元”“外翰”“外史”“选魁”等明清功名牌匾,兼有近现代“将军”“大校”“博士”等牌匾,可谓人才济济,英勋彰梓里。该宗祠已被列为地方文保单位,并载入《海峡祠堂大观》一书。而据《武城曾氏族谱》记载,自清代中叶以来,崎岭楼角曾氏派下不断有人赴台谋生,台湾南湖曾氏聚居地同样有一座玉梅楼,彰显着地同名人同根,剥不离剪不断的闽台渊源。</p><p class="ql-block">石鼻头</p><p class="ql-block">南湖村石鼻头,又名前洋社,往前山头社,往后辽仔墘,位于南湖村第一站,风景优美,是拍照取点的好地方 ,有千年古枫树,石拱桥,观景亭,韩江源清澈溪水,从村前流过。溪岸上南湖山庄,专做家乡特色菜美味佳肴 ,村中有娱乐好地方全民k歌厅,还有舒适清静的半楼民宿 。村里有座特色月形土楼,名叫半楼乡愁馆。春天到来时,村后路旁梅花盛开,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山上石狮峰,是火山岩,石头造型奇美,苍松翠柏,瞭望崎岭风景美不胜收,称崎岭观景台 。欢迎您来石鼻头娱乐美食休闲登山观光。</p><p class="ql-block">崇庆楼</p><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古楼南湖村顶楼,(崇庆楼)明正德15年1520年至1524年竣工落成,仿皇都避暑山庄设计,龙腾戏凤武,双街跨颖道,外置湖钩双铁门,绿水环抱宏观壮丽。</p><p class="ql-block">圣贤堂正中大壁檐下悬挂(义门世家)匾额,匾额下贴附始祖钧显公画像,堂中内柱联,亦工部尚书李邦宪题(都艺典苑城府纵深培拫本,桑梓腾达英萃恒续点丹青)堂中外联为漳州知府钟湘书题(崇功裔孙衍传摩肩接踵,庆爵后继世化飞黄腾达)楼阁大门联是都察院福建按察使胡琏题赐(崇德秉义垂帝裔,庆爵遵贤振湖旗)</p><p class="ql-block">南湖小学</p><p class="ql-block">南湖小学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元代时期(1339年)崎岭天湖堂从石鼻头庵坑岭马氏庵迁到大埔寨又名庵寨,扩建廟宇,供奉保生大帝、观音菩萨宝像等,并在廟宇南边设立一座文昌宫,奉祀大教育家孔子。文昌宫的设立后聘请有名望的私熟老师任教。元明清时代文昌宫就是崎岭社学校址,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平和奉巡抚令,在各乡村设立社学和义学,办学宗旨为“上报国恩、下立人品”,其中即有崎岭社学。数百年来,培育出许多文武贤才,人文荟萃,甲于他邑。 &nbsp; &nbsp; &nbsp;</p><p class="ql-block">1920年崎岭社学正式注册存档,改名为“崎岭公立小学”,校址沿用文昌宫。民国26年(1937)抗战开始,学校改名“平和县崎岭乡战时国民学校”。1938至1939年因扩建舍、教室等将学校搬到下楼“坎下学堂”。1939年搬回原校继续教学。1946年,又改名为“崎岭乡中心国民学校”。1952年崎岭小学命名为“平和崎岭学区”。1954年四月崎岭分为二个学区:一个设南湖,一个设浮坪。1960年下半年学区合并,迁移到浮坪小学。1973年崎岭小学更名为“南湖小学”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绿色南湖,家园风光秀美</p><p class="ql-block">走进南湖村,宽敞的村道四通八达,平整干净,处处见不到生活垃圾。南湖桥扩建改造工程完工通车,为当地群众出行提供了安全畅通的交通条件。南湖村生活污水收集及处理一期工程投入使用,解决南湖村东南片区约 1050 名群众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问题,出水水质达到一级 B 排放标准,切实改善了当地水环境。</p><p class="ql-block">南湖村自然风光秀丽迤逦,海拔 1437 米的石雷山高山茶叶生态园,群山叠嶂,空气清新,茶区常年云遮雾绕,风景甚是秀丽,是亲近大自然休闲的好地方;土坑仔的是南湖海拔最高的一个小山村,这里的古民居村落,依山而建,巧妙的与当地的地形,地貌,山水相融合,形成一个独特的大山古村风貌;而南湖村口一株老枫树,更是见证南湖村的岁月更替,该树已有 400 多年的树龄,春天绿芽满树,秋天落叶如蝶舞,树底下的石拱桥,凉亭与老枫树一起,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勤劳的南湖人民祖祖辈辈耕耘在这片土地,这里不仅有秀丽的山水,有沁人心脾的古雷茶,有感人的革命故事,更有闻名海内外的天湖堂,这里的人民和睦相处,幸福安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