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自传(一)

剑客

<p class="ql-block"> 一 我的童年生活</p><p class="ql-block">我的原籍是安徽全椒县,也是《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故乡。姓金的在全椒是人口最多的一族,世代都以耕读传家,很少有经商的,所以也就没有大富之家。我的祖母早年守节,在太平天国时期,带了我的伯母同我的父母迁移安庆。因为我祖母的外家是安庆人,所以就在安庆落户。若干年以后搬到安庆南乡花山,不久又搬到小龙山。在我八岁的时候搬到桐城县城里。我的家始终是个大家庭,到了抗日战争开始的时候,这个大家庭才不存在。在安庆的时候,我的家庭中除我的祖母以外还有我的伯母(也守寡)同我的父母,两个堂哥一个堂嫂,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一共11个人。我是在花山出生的(1900年),那时候我的伯母死了,所以还是11个人。在小龙湾的时候,我大哥结了婚但是我的祖母死了,所以也还是11个人。在桐城住的时候人口变动很大,我从“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年回到关里,以后一直到1947年到浙江期间,始终维持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家庭,这就是说我一直负担着一部分不是我的直系亲属人的生活。我祖母在的时候家庭经济很不好,一家生活以及哥哥们的读书都是靠我父亲教馆同我的祖母、母亲做针线来维持。在小龙湾的时候稍好些,因为大堂兄和我的大哥都在学堂里教书了。而且家里还向朋友借了几亩山地,由第二个堂哥同姐姐们种些蔬菜和杂粮,同时又养猪养鸡。那时候我的家是在一个不到十户人家的小村庄里 ,四周都是高山,屋外有一道及其清澈的山涧,涧的两岸都种了梅柳桃等树,还有很多的竹林。山村的风景真是美极了,记得有一年我大哥把尚志学堂的一百多学生都带到我家,为了招待他们我们把邻居家的锅碗瓢盆统统借来了。这些学生一散队以后,看到乡村美丽的风景非常开心,满山乱跑。我对于那时候的回忆一直不能忘怀,因此我一生总是羡慕乡村生活,大概是受那时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我祖母同母亲都非常慈爱,而且极喜欢帮助人。我的母亲始终是行善不倦,见亲朋好友穷困的总是偷偷地给他们钱和物,并且永不告诉别人,因此我家始终没有积蓄。而且我父亲也抱定不留子孙以财的宗旨,自始至终不置产业,也不留积蓄。我的父亲金家庆(字子善)文学非常好,兼善诗书画,医卜星象也有相当的研究。记得有一年全国举行国画比赛,黄宾虹得了第一名我父亲得第二名。他老人家所交的朋友虽然贫富不等,但都是很有学问的正派人。他老人家平时很少说话,对我们也非常慈爱,但一家人都敬畏他,丝毫不敢放肆。我觉得这并不是家长制的关系,其实他老人家是很民主的。有时候他和好朋友谈天,提到国家政治总是大发牢骚,所以他始终不入政界。有几次当局托人聘请他都被他设法拒绝了。他一直在严复家里教他的子女,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为止。因为严复对他始终非常尊敬,不像一般的官僚之缘故。我的两个堂哥,一个是专研究经史的有些迂腐,除去教书以外没有做过别的事。另一个资质不好,以后由我父亲给他在全椒乡下买了几亩地,让他回老家成立小家庭,半耕半读地维持生活。我自己的大哥很豪侠仗义,思想非常先进,在民国初年同陈独秀成了很好的朋友,所以他非常赞成共产主义。大概他还是存在君子无党的思想,因此并没有加入共产党。他一生也只是教书,到四十岁就去世了。我的二哥为人谨细,一直是在盐务机关服务,大概至今还在四川自流井盐务局工作。现在除了二哥以外都已经去世了。</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画</p> <p class="ql-block">严复先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