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着租来的小车继续出发,从甘肃的庆阳来到了宁夏的固原市(地级市),人口110万,不如南方的一个县。 固原是宁夏五个地级市之一,位置在最南部,是宁夏唯一不沿黄河的地级市,处于陕西、甘肃、宁夏的交界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固原属于黄土高原,六盘山从北到南纵贯,最高峰2960米。六盘山和黄河,是中原西北部的屏障,历史上,外敌如果过了这里,可以直入关中腹地,所以固原也是著名的古战场、边关。 入住固原宾馆,两座楼,高楼四星价格、低楼2-3星价格。经常住政府宾馆的都知道,高档楼接待领导,低档楼住秘书司机。 固原宾馆就在固原古城的城墙边上,我们很方便的来古城(明朝的城墙)参观,了解固原历史。<div> 战国时期,这里是秦国的领土,最早的建制是乌氏县。乌氏,读音是烟支,或者乌支(待考),和大月氏(读音“大肉支”)的“氏”是一个读音。</div><div> 乌氏是古代西戎的一支,属于西部的羌人、匈奴人的祖先,也可能有白人基因成分(类似大月氏)。乌氏人后来被秦国征服,设置乌氏县。</div> 西汉开始,这里属于安定郡,有高平、乌氏等四个县。二十四史里面,有很多在安定、高平、乌氏等地发生的边境战争,名字经常出现。<div> 到了北魏,这里正式设立原州。唐朝安史之乱后,被西藏来的吐蕃国攻陷,成为吐蕃的领土长达200年,直到北宋才收复。</div> 北宋时,固原是边境,所以没有府县等行政机构,都是边防军。金灭北宋后,升级为州,元朝沿用。到了明朝,这里又成了边境地区,改为固原卫,意思是“故原州”,“故”字意义不好,就改为“固”,过去的原州,变成了坚固的原州。 到了清朝,这里就不是边疆了,新疆、内外蒙古、青海、西藏都是大清国领土了,这里就成为甘肃的固原州,直到新中国成立,一直属于甘肃。<div> 1953年,固原地区成立了甘肃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区(地级),1958年,划入宁夏自治区,改为固原地区,2002年改为固原市。</div> 与固原宾馆隔一条马路,就是固原博物馆,走两步,来好好看一看宁夏的博物馆有什么历史和文物。别看固原人口不多,固原博物馆可是全国首批80个重点博物馆之一呢。 固原也是丝绸之路的一个点,打丝路牌也没错。 甘肃、宁夏、陕西是中国最早的文明诞生地之一,历史悠久,很多文物都是五千年前的。 上图是固原出土的新时期时代陶器,已经是非常高水平的工艺了。中国当之无愧,与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中国的青铜器非常有名,特别是商周时期的一些重器,比如鼎、编钟等等。但是,青铜器从目前的考古发现上看,最早出现在中亚和新疆地区。那么,中国的青铜器是自己发明的,还是西域传来的呢?<div> 上图可以给些参考,在我们的河南地区商周青铜器出现之前,中国的青铜器在甘肃、宁夏、内蒙古出现,这说明青铜器很可能是顺着河西走廊和草原之路从中亚或新疆传来的。</div> 当了西周、东周列国,中国的青铜器已经是世界最先进的水平了,从大到小,无不展示出技艺之高超,设计之精巧。当时的青铜器手工艺技艺,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div> 上图的“当卢”,就是马前额正中的装饰物,这种马主要是指拉车的马。</div> 青铜刀柄上有环,是绑带子的作用。可以固定在身上,也可以保证在搏斗中不轻易撒手。 从刀到剑,中国人把铸造兵器的最高技艺放到了宝剑身上。 这种用动物骨头、角制作的工具,都是实用的物品。有点像我们现在的螺丝扣、起到固定的作用。牛角穿孔,就是马嚼子卡在马嘴外面的物件。 春秋的青铜器,就有家养的绵羊和野生的盘羊、鹿这些动物了。 这应该是最早的机械发射器,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老祖先没有把机械制造技术提早千年发扬光大。大概是我们的汉唐盛世的时候,生活太富裕了,没有动力去开发新产品,没有兴趣去寻找新大陆。 这个钱币是西汉东汉之间的新朝钱币,也就是王莽建立的新朝。王莽为了掠夺百姓的财富,发明了这个“一刀平五千”的刀形钱币,上半部分的圆形方孔钱上用黄金刻了“一”、“刀”两个字,下面像钥匙的部位刻着“平五千”,意思是这一个刀币等于五千个铜钱,这不是抢劫吗?<div> 这个王莽钱币,现在一枚大概价值五万人民币左右。</div> 这是北魏的丝绸之路,从首都洛阳为起点,西去长安、固原、平凉、武威。北魏还有北线丝路,是从过去的首都平城(大同),走旧都盛乐(内蒙古呼和浩特)、五原(包头),沿黄河下银川再汇合南线,一并西去。<div> 北魏丝路,说明当时的山西、内蒙古是非常重要的区域。</div> 这是北魏末年,波斯国进贡狮子途径高平(固原)的故事。当时,狮子在西亚非常多,而中国则没有狮子。所以,狮子来中国后,皇帝让人牵来老虎豹子狗熊比武,结果都败下阵来。 北魏皇帝大多都是佛教徒,认为狮子关在笼子里太可怜了,就下令放回山林。<div> 魏书记载的是将狮子放到附近山林,上图则说是随波斯使者回国途中被杀死。我认为,把人家进贡的狮子退回去,太不给面子了,有违国际外交礼节。应该是放归到山林了,因为当时的山里,到处都是野兽、猛兽,见惯不怪。</div> 两千年前的首饰,虽然不是什么珍惜的宝石,但也不是随便能够得到的。 春秋战国时代的兵器,应该是秦国部队的制式武器。 这是固原市主要的遗址和墓群,汉代、南北朝、隋唐的居多,绝大部分都是在长城以内,这更说明了固原的边关地位。 这匹汉代彩绘木马,脖子很长,很挺拔,有西域高头大马的特征。嘴巴和牙齿特别突出,带有艺术夸大的手法。 这是汉朝铸造铜钱的模子。 这是汉简,记录的是从长安到西域的距离。上图可以清晰看到“月氏至乌氏五十里,乌氏至泾阳五十里”等等文字。 居延汉简的完整文字内容,从长安一直到甘肃的河西走廊,是两千年前的路书。 这是前秦梁阿广的墓志铭,其中“秦故领民酋大功门将、袭爵兴晋王,司州西川梁阿广“表明了他的身份是世袭的兴晋王,官职是前秦安定郡西川都尉。<div> 这个梁阿广十有八九不是汉人,有人说他是匈奴一部休屠胡的后裔,有人说是和前秦皇帝苻坚同乡的氐族人。</div><div> 一个1600多年前的梁阿广,成分就如此复杂难辨,可见现在的中国北方人,基因的民族成分多样。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我们中国人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勤劳勇敢聪慧的中国人民是数千年来兼容并蓄的结晶。</div> 又看到了戴着坦克帽的北魏武士。 这是北魏中级官员的出行仪仗(陪葬品),包括牛车、文官、武官、侍女、奏乐的、戴风帽的、穿盔甲的多个部门的下属组成。 这就是顶盔贯甲的骑马护卫,显示了主人的身份地位。 北魏的金耳环,镶嵌着绿松石等宝石。 上图是固原出土的北魏时期的波斯国银币。<div> 北魏时期,西方最大的国家就是萨珊波斯帝国,中国与波斯是东西方两个大国,两国没有直接接壤,所以没有战争,都是贸易关系。</div><div> 中国和波斯的贸易,通过中亚的粟特人联系起来,那时候是东亚、中亚、西亚友好和平的时代,在固原出土波斯银币说明固原是丝路节点,很多波斯人、粟特人在这里生活、工作、经商。</div> 这是北魏政府发给西部羌人佰长的公章,佰长就是管理百人的低级官员,相当于连长、乡长、科长。铜印上刻字“魏率善羌佰长印”,魏,就是三国时期的曹魏,“率善”就是率领部落人归善,归顺的意思。<div> 类似的还有甘肃出土西晋的“晋率善氐佰长印”、黑龙江出土的曹魏的“魏丁零率善佰长印”。氐族,就是现在的白马藏族,丁零,则是回鹘、维吾尔的祖先,早期分布在贝加尔湖到大小兴安岭一带。</div> 固原从北魏开始,到隋唐时期,也有大量的佛教石窟。 固原最有名的是须弥山石窟。 这是一个难得的佛祖头像。 从面部特征上看,汉人的模样非常明显了,印度人的印记已经没有了。 接下来我们看三个出身固原的北朝大臣墓的出土文物和故事,这三个人很有共性。<div> 先看宇文猛,大家知道,宇文氏是匈奴和鲜卑人联姻的后裔,他们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北周政权,是关陇贵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根源上,他们自认为匈奴之后。</div> 宇文猛历经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官至从一品的大都督、大将军,他帮助建立西魏,又归顺北周,是开国功臣,这方面没有异议。<div> 有趣的却是他的族源和姓氏。</div> 从墓志铭上,我们知道宇文猛并不是姓宇文的,他的宇文姓氏是北周的时候,北周姓宇文的皇帝在国内恢复胡人(鲜卑、匈奴)姓氏的时候,因为他功劳大,而把皇帝的姓氏赐给他的,是一种荣耀姓氏。<div> 那么,他原来姓什么呢?经过多方查找,目前毫无线索。</div> 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宇文猛不是汉人,虽然他的墓志铭一开头就说他的祖先是颛顼(读音“专需”,黄帝的孙子),但这是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等民族汉化的普遍行为,为了在汉人为主的中原赢得拥护,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 <div> 从宇文猛的陪葬陶俑的数量、人员构成上看,比之前那位中级官员多很多,符合他一品大员的地位。 </div> 说宇文猛是胡人的根据还是他的墓志铭里的”世为民酋“四个字。”民酋“在北魏史书中常见,全称”领民大酋长“,意思是率领部落民众的首领,这是鲜卑人的称呼。身世出自“民酋”,那就肯定了他是鲜卑部落酋长出身的鲜卑人。 宇文猛能够被北周皇帝赐给皇姓,也说明了他是鲜卑人。因为我们知道,北周的重臣杨坚,大隋的开国皇帝,被北周皇帝赐姓为“普六茹”,属于层级稍低的姓氏。受赐“宇文”,十有八九因为他本身就是鲜卑人,而且部落姓氏层级不低。<div> 宇文猛在北魏和西魏的时候,肯定是用的汉姓,因为当时的皇帝都从“拓跋氏”改为“元氏”了,他更不能例外。到了北周,宇文氏当了皇帝,恢复胡人姓氏,所以他的墓志铭里不敢写曾经用过的汉人姓氏,而把皇帝赐姓宇文大书特书,以示荣耀。</div> 再来看另外一个固原名人李贤,他的名气更大,官职比宇文猛更高,达到了骠骑大将军,上柱国,也就是当时最高的正一品官职。 李贤(502-569)同样经历了北魏、西魏、北周三朝,他比宇文猛(497-565)小几岁,晚几年去世。他建功立业的主要地方就是原州,平定叛乱、收复失地、抵御外敌都是在这里。<div> 上图的侍女,明显带有胡人特征,鼻子很长很挺,眼窝较深。</div> 上图,李贤墓出土的波斯鎏金银壶。<div> 和宇文猛一样,李贤也不是汉人。虽然他自称是陇西成纪人,是汉朝名将李陵的后人(失陷匈奴,所以很多匈奴人、鲜卑人、包括后面的黠戛斯(吉尔吉斯)人,都自称是李陵之后),但是这都没有任何族谱佐证,这是当时鲜卑人仰慕中国,实施汉化的一个普遍现象。</div> 上图,李贤墓的出行俑,规模数倍于上面那个北魏墓,说明李贤的官职比那个人至少高很多级(副总理和处级干部的差距)。<div> 我们从墓志铭里得知,李贤十世祖叫俟地归,说明就是鲜卑人。后来随着北魏汉化,取了一个汉姓“李”,自称李陵之后,反正也无从查证。说李陵在匈奴鲜卑之地留下很多后代,你也不能不信。可见当时鲜卑人变着法的往汉人名门望族姓氏上靠。</div> 上图的玻璃碗,和前面的波斯银壶,都说明当时中国和波斯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虽然说东汉时期,就有很多安息人、中亚人来中国传教、经商,最后定居移民,但是西亚和中亚人真正大规模的移民中国,还是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北魏统一北方之后,社会稳定,而且北魏因为自己是鲜卑人,所以对胡人非常友善,一点也不排外。 再看另外一个固原人田弘,他比宇文猛和李贤小不少,虽然在北魏时期出生,但是入仕的时候已经是西魏了,所以他只历经了西魏和北周两朝,官职是柱国大将军,刺史,也是一品大员,著名的武将,能征惯战,力大勇猛。 这个田弘,也是鲜卑人。虽然他的墓志铭里说“本姓田氏,七族之贵,起于沙麓之峁;五世其昌,基于凤皇之繇”。但是,没有任何族谱证明他是汉人田氏大族。他的这个田氏,也是北魏汉化的时候,从鲜卑姓氏改姓田的。 到了西魏时候,宇文泰掌权,力主恢复胡姓,他又被赐姓(恢复)为纥干氏,这个纥干氏,本是西部乞伏鲜卑人的一支,他们曾经建立了十六国里的西秦国。<div> 宇文猛、李贤、田弘,都是鲜卑人,只有宇文猛被赐了皇姓,所以家族都用宇文姓延续下去。李贤和田弘从鲜卑姓改汉姓(一度改回鲜卑姓),汉化程度太深,家族就以李姓和田姓传了下去。</div> 所以说,中国的北方汉族,很多姓氏里面有鲜卑、匈奴等等多民族的血统,包括中亚粟特人的何、安、史、曹、石等等都融入了汉人之中。<div> 由此可见,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形成的,应该继续保持这种胸怀,各民族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共建家园。<div> 就像上图,北周的武帝宇文邕(读音“拥”)铸造“永通万国”的铜钱一样,希望中国永远与世界各国友好相通,海纳百川,才能自强不息。</div></div> 上图是萨珊波斯(224-651年)和拜占庭(东罗马395-1453年)的金银币在中国的发现点,从新疆和田、吐鲁番、经过甘肃到黄河流域。<div> 这些金银币的时间是4-6世纪,其中还有一些是仿制品,这些仿品不一定能够流通,只是作为胡人的一种象征,一种对故土和祖先的怀念之情而制作的陪葬品。</div>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明白我这些系列文章的主题了。我着重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国际交往等方面的史迹,就是想通过这些表达一种希望我们加强民族团结,保持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愿望。<div> 我甚至希望能够消除民族这个标志,大家都以中国人来和谐共处,真正做到天下一家。甚至是全球人都不分国籍、民族,如果真能做到世界大同,那就不会有纷争和战斗了。</div> 愿望是美好的,但也是非常遥远的,同志们继续努力学习吧。<div> 上图是固原出土的粟特人(乌兹别克斯坦)墓葬,粟特人是纯粹的白种人,后来混入蒙古人种、突厥人种等亚洲黄种人基因后,形成现在的欧亚过度型人种——乌兹别克、哈萨克、维吾尔等民族。</div><div> 这个粟特人采取了金冠和金下颌托,图案就是当时他们信奉的起源于波斯的祆教,也就是拜火教,崇拜火和日月神。</div> 这是唐高宗年间,固原一个 叫史道德的粟特胡人,他也采取了金覆面。注意他的两个眉毛之间,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对于日月的崇拜,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日月神教才有的,也没有那么多神秘色彩。汉字的“明”,就是日月,这是对天上白天黑夜轮转,对光明、热量的天然崇拜。<div> 蒙古国的国徽、国旗上面,“索永布”图形,也有太阳、月亮,很多其他国家的国旗都有日月图形,比如阿尔及利亚、马来西亚、尼泊尔、突尼斯等地。</div> 姓史的粟特人,都是当时河中地区昭武九姓国中的史国人,他们虽然是高鼻子蓝眼睛的白种人,但是也想往强大的中国身上套近乎,所以他们把自己的出身说成是从甘肃迁来的大月氏人的后代,住在昭武城,所以叫昭武九姓,包括曹、史、安、康、何、米、石、火寻、戊地。加上依附的小国,共十几个国家。<div>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两系史国籍的隋唐人,有什么故事。按照现在的叫法就是史籍隋人、史籍唐人。</div> 史射勿,固原人,其先祖是粟特史国人,南北朝时来到中国定居,汉化,先经商后做官。史射勿出生于西魏时期,北周的时候(567年)参加工作,被任命为都督。<div> 隋文帝时期,史射勿因为高大有力,打仗勇猛,当了将军。他与杨素、史万岁一起与突厥汗国作战,立功很多。隋炀帝时,依然受皇帝看重,与杨广一同巡游扬州,官封右领军将军,609年病故。</div> 史射勿的墓葬,承袭了北魏、西魏、北周的制度,也有隋朝的新形式,这些仪轨很多也传承到唐墓中。主要就是壁画里的人物,侍者、文官、武官,这些人的数量,服饰等等,都是有制度规定的。<div> 当然,史国人也保留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墓中很多祆教的图形就说明了这一点。还有就壁画人物的相貌,很多都是胡人。</div> 史诃耽(读音“史喝丹”)是史射勿的儿子,他出生于隋朝的584年,十几岁就担任县里的官员。617年,隋末大乱,军阀薛举占据凉州四处扰民,他逃往长安归顺太原起兵占领了长安的唐国公李渊,担任上骑都尉。具体的工作是到北门养马,也就是当了弼马温。<div> 史诃耽从没有品级的小吏,混到六品弼马温,又发生了转折。玄武门之后,唐太宗登基,因为精通外语,史诃耽又被发掘出来,当了中书省的翻译官。他一干就是四十年,参与了大唐中央的多起宫廷与朝堂政变,独善其身,最后以三品的刺史完美谢幕,终年83岁。</div><div> 上图就是史诃耽担任弼马温时为自己刻的蓝宝石印章,不是公章,只是私章,都是波斯文字和祆教图案,起到了护佑平安吉祥的作用。这些文字,十几年前经过伊朗专家才翻译出来。</div> 再回来说史射勿,他全名是史射勿盘陀,意思是神(射勿)的仆人(盘陀)。他有记载的七个儿子,其中,史诃耽和史道洛,都是娶了康姓的妻子。这个康姓,是粟特的康国人,说明当时他们首选还是找白人老乡结婚。(当时康国人大量聚居在凉州的武威,离固原不远,也有很多入朝为官)<div> 不过,史诃耽的第二个妻子就是汉人张氏了,这应该是他离开固原粟特人聚居区,到了长安以后,加快了汉化进程和民族融合的结果,其后代应该完全融入汉人当中了。</div> 史射勿的另一个儿子史大兴,担任右卫安化府军头,是个低级军官。史大兴的儿子史铁棒,继承了伯父史诃耽的弼马温职业,担任了五品的养马官。唐朝的养马官级别不低,因为那是主管当时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的官员,相当于我们现在管理全国制造和销售汽车的部门领导。<div> 史铁棒的儿子汉化程度就更高了,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史孝忠、史孝义,如果再有第三个儿子,肯定叫史孝仁,忠孝仁义全了。(安史之乱的史思明,也是他们史国人之后)</div> 这是另外一个固原史国人的家族,史索岩,四品武将。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高级武将,三品左右的大官,任职于北魏和北周。他则是隋唐时期的人物,妻子安氏,是安息国王的后人,实际就是往波斯国王身上靠渊源的粟特安国人。<div> 水晶饰品,说明了他们的外国人特征。</div> 史索岩的侄子史道德,也是五品官。他的墓志铭里提到远祖史鱼、史丹,那都是汉朝人,应该是东汉。这就把他们来中国的时间提前了好几百年,而他们的足迹就是沿着丝路从中亚到新疆,再到甘肃,宁夏,最后进入长安。 讲了这么多固原老史家的故事,还是说明两个问题:<div> 第一、从东汉到隋唐,中国是世界第一强国、大国,各国人都向往中国,他们几代人通过不懈努力,采取投资移民、技术移民、政治避难、留学移民、宗教移民、访问学者等等方式,争着抢着来中国,为得就是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div> 第二、中国从东汉到隋唐,是个国际移民、民族融合的开放时代,正是因为开放包容,才使得我们无比强大,出现了汉唐盛世。而我们现在的中国人,也不应该有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因为你的血液里,很可能也有各国、各种族祖先的基因。 看完了南北朝和隋唐,再看几个后面朝代的文物,这是北宋的童子俑。固原从安史之乱后的764年失陷于吐蕃,直到北宋才收回,经过了200多年的时间,也很不容易啊。 北宋的鸱(读音“吃”)鸟吻,鸱鸟是一种猛禽,鸱吻又是龙的儿子,传说中的神兽。这个传说与现实结合的雕刻,其实是一种镶嵌在屋檐上,起到避火、避雷的意义的建筑装饰。 北宋和西夏打了一百多年,固原还真没被西夏占领,始终是北宋的领土,边关一线。后来,金国继承了北宋领土,固原属于大金国,一直没有归属西夏(虽然现在是宁夏的地级市)。 原州也是蒙古攻打西夏和金国的主要战场和基地,因为蒙古人西征的关系,很多穆斯林来到中国,与汉人通婚形成回族。固原解放初叫西海固回族自治区,可见这里的回族人口非常多。 这就是古原州、故原州、固原古城的模型。 固原博物馆参观完毕,门口一个大广场,没有任何遮挡,暴晒。 固原街头的很多仿古建筑,符合古城气质。 离开固原,往甘肃平凉方向走,目的地是六盘山森林公园。途径著名的萧关,发现是一个人造的已经不营业的无聊景点。<div> 历史上,萧关是抵御匈奴、羌、党项、吐蕃、突厥等等民族入侵的重要关口。</div> 走到固原的最南边,这里是著名的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由于宁夏景点少,面积小,所以这里成了银川人避暑的胜地。我们来的早,没有排队,中午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大量宁A牌子的车排起了几公里的长队等着入园。 六盘山的景色不错,植被茂密,山间溪水潺潺。这样的景色放在南方也就是普普通通,但是在宁夏却是难得一见了,所以才有那么多人排着队来玩耍(车停门口,坐景区大巴进出)。 1938年,毛主席长征翻过六盘山,即将抵达陕北,咏怀清平乐 六盘山 一首:“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div> 这是何等的气魄啊。</div><div>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困难再多,有比红军还艰苦的吗?</div> 我来六盘山,却不是缅怀长征的,而是看蒙古灭西夏的历史。众所周知,成吉思汗死于六盘山,西夏即将灭亡之前。后来的蒙古大军南下降吐蕃,灭大理,攻南宋,都是以六盘山为大本营,这里是13世纪大蒙古国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div> 下面我们一边看风景,一边回顾六盘山在蒙古史中的记录。</div> 蒙古和西夏本身并没有仇恨和矛盾,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灭了世代欺负他们的金国。而蒙古人的战术一直都是先消灭强敌周边的弱国,孤立并包围强敌,最后一举歼灭。<div> 所以,蒙古从一开始就制定了东西两个方向消灭金国邻国的战略。东方在契丹人的帮助下,很快就取得了胜利,蒙古扶持了一些契丹后裔立国,从侧翼打击金国。而西边的西夏,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div> 西夏政权200年历史不是白给的,党项人在北宋和辽国、金国的包夹下存活,也是靠实力打出来的。<div> 1205年,蒙古灭了克烈部之后,直接和西夏接壤,试探性的第一次入侵西夏边境,劫掠一些市镇,然后收兵,继续完成统一蒙古的大业。</div><div> 1206年,大蒙古国建立,成吉思汗制定了国家十个五年计划,首要目标就是消灭金国。灭金的第一步就是先灭西夏(投降最好,称臣纳贡,那就啥事没有),除掉侧翼之敌。</div> 1207年,蒙古军队第二次攻打西夏,没有大规模入侵,结果被西夏军队击退。于是,蒙古再次采取孤立战术,迂回到西夏的西边,收降了新疆的高昌回鹘(维吾尔),孤立了西夏国。<div> 1209年,蒙古军队第三次攻打西夏,取胜,但是也付出了很大代价,蒙古自付没有绝对实力灭亡西夏,于是接受了西夏议和,两国进入15年的和平期。</div><div> 这一时期,蒙古大军一面攻打金国,一面西征,扩大了疆域和人口,积累了大量的马匹、武器、攻城器械、钱财、粮食等等,军事总量和GDP远远超过了西夏。</div> 反观西夏,与蒙古议和的代价就是附蒙攻金,也就是必须攻打金国。于是,十几年来,西夏与金国不断交战,两败俱伤,蒙古则趁机大肆发展实力,三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出现彻底变化。<div> 1223年,西夏国王终于明白了蒙古的计策,转而与金国结盟,共抗蒙古。蒙古军队发现后,于1224年派留守部队攻打西夏,同时请成吉思汗率西征的蒙古大军班师。</div><div> 1225年,成吉思汗回师并攻打西夏,西夏求和,此时兵强马壮实力强大的蒙古军队拒绝了请求,认为灭亡西夏的条件已经成熟。</div><div> 1226年,成吉思汗大军再次攻打西夏,这次是全力出击,志在必得。</div> 蒙古多路大军陆续攻下了西夏各城,孤立西夏都城兴庆府。1227年,西夏末帝终于投降,历时22年的蒙古灭西夏战争结束。<div> 然而,就在西夏投降前的一个多月,来六盘山避暑的成吉思汗病逝在清水县(今属甘肃)。</div> 窝阔台继承蒙古汗位,全力攻打金国,1234年终于灭了金国。<div> 到了拖雷的儿子蒙哥继承蒙古大汗之时,蒙古的目标变成了南宋。此时,蒙古依然采取了消灭南宋周边小国,孤立包抄南宋的战术。于是,六盘山就称为蒙古的重要军事基地,因为从这里南下四川、云南,可以灭掉大理国。往东南,可以进军重庆、陕西、湖北,攻打南宋。</div> 1253年,忽必烈担任攻打大理的统帅,率军进入六盘山做准备。期间,他还召见了15岁的西藏佛教领袖八思巴,确认了八思巴日后大元帝师的地位。<div> 同年,蒙古大军南下,第二年大理国灭亡,宋蒙战争全面爆发。</div> 此后,蒙古大汗蒙哥死于攻打南宋的钓鱼城之战,他的夫人也在六盘山病逝。蒙古进入了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汗位争夺战,支持阿里不哥的六盘山驻军被忽必烈击败。<div> 1272年,大元成立之后,忽必烈认识到六盘山的重要性,派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又加封秦王,在西安和六盘山的开城(固原开城乡)建立两个王府,管辖整个西北地区,成为元朝最有实力的王爷。</div> 百年之后,蒙古被明军击败退回草原,固原和六盘山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和平时期。直到后来的土木堡之变后,明蒙战争转入大明防御阶段,蒙古各部又开始入侵大明,固原和六盘山成了蒙古各部非常想收复和占领的军事要地,发生了很多小规模的战争(包括土默特部的阿拉坦汗)。 以上就是六盘山和蒙古的主要交集,正是因为这些交集,六盘山森林公园里又很多蒙古印记。包括这些蒙古包,昭示着过去这里曾经是蒙古的军事基地、夏营盘、避暑地。 还有一个敖包,里面的土路可以徒步进入,探索瀑布。 这是一个蒙文的碑刻,公园里还有一个安西王府的遗址,不过什么遗迹都没有了,忽略不计。 这个石碑记录的是成吉思汗与六盘山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情况,我们的六盘山之旅到此结束。 继续向东,是崆峒山,著名的崆峒五老的门派所在地。鉴于游客较多,就没有进去。景区门口有一个人造的古城,稍事休息。 这又是一个旅游开发项目,可想而知,生意很不好做。 崆峒山景区边上,就是平凉博物馆,可惜今天闭关,没有能参观到。平凉虽然也是古城,但是内容不算多,我们开车经过,不再停留,直奔陕西省宝鸡市。<div> 本集结束,谢谢大家。</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