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充实自己

李荣 <p class="ql-block">通过阅读《小学科学教材教法与教学设计》这本书,我感受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指导者;师生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现在,我们作为教师要明白,知识既是“名词”,更是“动词” ,通过主动探究,动手、动脑、动口获得的知识,才是掌握最牢固的知识,才是最能运用空间和价值的知识。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是搭建师生交往、对话、沟通、探究的互动舞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作为教师要分析教学内容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教师的关怀和教育的温暖,才能保证教的效果和达到最终的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也才能让学生以学习为主体,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积极配合好教师的教学活动顺利展开。这种课堂才是充满生机和生命活力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本来意义上的课堂。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结构,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努力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使学生想学,乐学。</span></p> <p class="ql-block">因工作需要拜读特级教师曾宝俊、夏敏校长的《小学科学教材教法与教学设计》一书,为自己充充电。看了江苏省小学科学教研员卢新祁老师写的序,更是对此书充满期待,对科学教学充满激情。我们接触到的孩子,他们明显带有童真:好奇、好问、好动手,喜欢探索,对直观形象东西容易产生兴趣,对一些抽象的词汇不感兴趣,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科学兴趣、涵育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态度的重要时期。</p> <p class="ql-block">科学课堂应该是“有问题”的课堂</p><p class="ql-block">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说过:“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像个句号。”儿童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并且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设想选择研究方法,通过多种实践途径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简单的结论。这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当儿童提出在成人看起来比较幼稚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千万不要嘲笑他们;当儿童提出连成人都不知道答案的问题的时候,教师更不应该回避或岔开话题,或者训斥儿童以保持自己的尊严,掩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的真相。是的,我们对于学生的问题,随口一句,你自己去探究一下,塞住了多少孩子的嘴巴。我的做法是先告诉他答案,再告诉他怎么去做。或者先说一半,满足其求知欲,再让他进行下一步的操作。</p> <p class="ql-block">科学课堂应该是“有实践”的课堂</p><p class="ql-block">目前的大多数课堂,由于教材内容设置、教师自身、学校器材等各方面原因,似乎学生动手操作得很少。有时候觉得常识性的知识,演示实验就能让学生知道和巩固了,需要去折腾吗?书中举两个案例:《影子》一课,通常让学生去玩捉影子、踩影子的游戏。学生仅仅是在玩吗?他们在高兴地欢呼的时候就会知道:所有人的影子是有共同点的,影子永远在物体背光的方向。有的学生还会玩“把影子留下来”“让影子长一点”等游戏,这样的尝试,不就是在寻找答案吗?</p><p class="ql-block">《不倒翁》一课,先让学生把不倒翁扳倒,看谁的方法多。学生兴趣高涨:有的把橡皮泥抠出来;有的在头部加橡皮泥等重物;有的把圆底换成平底;有的在底部加上几根牙签做成有脚的……在顺利扳倒之后,我还让学生把“倒倒翁”再变成不倒翁,这时候学生就会发现不倒翁不倒的两个秘密,一个是上轻下重,另一个是底部呈球形。</p><p class="ql-block">看完,真的值得我去反思。在教小学生观察类的课后,是否可以额外增加这些课呢?</p> <p class="ql-block">科学课堂应该是“有解释”的课堂,应该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课堂</p><p class="ql-block">上科学课的老师必须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儿童的“非科学性”的解释和经验。或者说需要实践,还需要反思,解释和经验积累。不能热热闹闹实验过后,什么都没有留下。《沙子和黏土》,教师不强求学生如何玩沙子或玩黏土,而是让他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学生玩的时候,老师也在玩。老师用黏土搓一根“麻花”,学生马上搓更长的麻花;接着老师做了一个小碗,学生就做各种生活用品。最后老师问:“你们为什么喜欢玩黏土,不喜欢玩沙子呢?”这时候学生就会说黏土可以黏在一起,可以捏成各种东西,沙子黏不到一起。也有学生说沙子不粘手,可以滑来滑去。这节课就在学生“非科学性”的解释当中归纳出沙和黏土的特征。看来,重视和挖掘学生非科学性的解释尤为重要。我们很多老师都代替了学生的解释。</p> <p class="ql-block">读完《小学科学教材教法与教学设计》,我认识到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围绕着一个个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的,这个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儿童对这个世界最本真的提问。科学课是以儿童亲历科学探究活动,最终以问题的解决为目的的。儿童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并且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设想选择研究方法,通过多种实践途径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简单的结论。这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所有的环节当中,儿童最初的发问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这是儿童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一个切入口,是一个起点。当儿童提出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回应,这种回应可以是由衷的赞赏和鼓励,比如赞赏他们敢于提出科学家正在研究的难题,表扬他们勇于实践的精神。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从一开始就保护好学生的科学兴趣。这本书中一共有十三章,教学设计生动而且有趣,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非常值得科学老师去阅读。</p>

学生

课堂

教师

科学

儿童

黏土

教学

影子

老师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