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摄影趣话>中的红色记忆》第32篇</b> 《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杜修贤摄(1972.2.21)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30分,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飞越太平洋,在北京与中国总理周恩来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握手。这次震惊世界的握手,揭开了中美关系史上新的一页。<br> 这一瞬间被在场的数百名中外摄影记者的照相机镜头定格在底片上。中南海摄影组专门负责拍摄周总理新闻照片的杜修贤当时也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了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珍贵画面。 <br> 杜修贤后来回忆说:“舱门打开,第一个出现在机舱门口的是满面笑容的尼克松。他步子很快,一只脚刚落地,手就笔直地伸向两三米开外的周恩来。周恩来则不卑不亢、面带笑容,等待着这只从太平洋彼岸伸过来的手。就在双手即将握住的刹那间,我当机立断,按动了快门……”第二天,这张照片发表在《人民日报》及全国各大报纸的头版上。<br> 杜修贤拍的这张照片,被许多西方媒体称为“中美交往的珍贵瞬间”,被中国摄影界赞为“精彩的历史瞬间”。细心品味,这张照片确实拍得不错。<br> 回想当年,周恩来所处的政治环境十分险恶。尽管邀请尼克松访华是毛泽东主席的战略决策,但是“四人帮”仍然在寻找机会企图抓住周恩来“倒向美帝国主义”的政治把柄。因此,在尼克松到来之前,周恩来曾私底下叮嘱杜修贤:“我与尼克松第一次握手的这张照片一定要拍出是美国人‘主动前来’拜访的味道。”<br> 让我们仔细观看这张照片,画面上周恩来总理不卑不亢,站在原地未动,面部表情比较矜持,身体微微有些后仰,而尼克松总统则满面笑容,快步向周恩来总理走来,远远地就伸出了右手,显得非常主动。杜修贤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周总理交给他的政治任务。 <br> 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握手,的确有太多的象征意义。广为人知的是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中国总理周恩来握手的那一幕。此事给中美关系投下的巨大阴影,尼克松显然心知肚明。周总理的翻译冀朝柱说:“尼克松就是要向全世界表示,这次握手不是中国主动的,是美国主动的。”尼克松在回忆录中也写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期间,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冀朝铸还替尼克松翻译出了他那句有名的话:“我是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 <br> 遗憾的是,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杜修贤拍摄的这张照片中,周恩来身后的冀朝铸不见了,他的位置成了一块空白。这一定是当年掌管中央新闻宣传大权的“四人帮”为了某种政治需要,下狠手把冀朝铸给“修”掉了。<br> 请看美国新闻记者当时拍摄的照片一: 《尼克松刚下飞机,远远地就伸出手,快步走向周恩来》美国新闻记者 摄(1972.2.21)注:冀朝铸紧跟在总理后面。 《尼克松与周恩来紧紧握手》美国新闻记者 摄(1972.2.21)注:冀朝铸在总理身后做翻译。 《毛泽东主席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杜修贤摄(1972.2.21) 《毛泽东在中南海家中书房会见第一位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杜修贤摄(1972.2.21) 杜修贤,1米80的个头,周恩来称他为“老杜”。<br> 1926年11月,杜修贤出生在陕西省米脂县一个贫寒人家,很小就给地主家当长工。14岁来到绥德县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当了名勤务员。1941年9月在延安中央出版发行部任勤务员,1942年12月到延安新华书店任通讯员、管理员。1944年在延安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学习摄影,师从著名摄影艺术家吴印咸先生,从此与照相机结下终身不解之缘。之后杜修贤成为一名战地记者,拍摄了大量军事题材的照片。1945年10月,他被分配到十八集团军野战军政治部任摄影员,1947年10月担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摄影队副队长。194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不服输的性格,杜修贤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因此他的照片见报量特别大。1953年被调到新华社任摄影记者,1954年调新华社北京分社任摄影组组长,那一时期,杜修贤拍摄了大量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北京的乡土民风照片。杜修贤拍照以“手快”著称,见报率很高。1955年12月,他被调入新华社摄影部。<br> 1960年1月,杜修贤被派往新华社驻中南海摄影组任副组长,专门负责拍摄周恩来总理的新闻照片;侯波任组长,专门负责拍摄毛泽东主席的新闻照片。那一年杜修贤33岁,却已有16年的摄影经历。1970年以后,杜修贤同时担任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专职摄影记者。他也是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最后一位专职摄影记者。他在中南海任专职摄影记者长达16年,是拍摄领袖时间最长、拍摄照片最多的一位资深记者。16年里,杜修贤用他手中的照相机为毛泽东主席与周恩来总理拍摄了大量的新闻照片。可以说,他的镜头伴随着毛泽东与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走进垂暮之年,也伴随着共和国沉重的脚步,度过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最为难忘的风云变幻岁月。他拍摄的许多新闻照片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本人也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南海摄影家。<br> 杜修贤1975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82年任中国图片社副总经理,1988年离休。2014年6月11日,杜修贤在北京安贞医院因病逝世,享年88岁。<br><br> 王雨华 编撰<br> 2014年1月17日初稿<br> 2021年8月26日修改<br><br> 附:杜修贤拍摄的其他几幅照片 《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杜修贤 摄(1960.4) 《周恩来总理出访途中在飞机上》杜修贤 摄(1960) 《周总理在贵阳手捻麦穗》杜修贤摄(1960.4) 《周总理与贵阳一中的老师们畅谈》杜修贤 摄(1960.4) 《周恩来总理接见大庆铁人王进喜》杜修贤 摄(1966) 《周总理与演员们在一起》杜修贤 摄(1964) 《毛泽东和林彪最后一次同时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杜修贤 摄(1971.5.1) 《周恩来总理陪同毛泽东主席会见外宾》杜修贤摄(1973) 《会见完客人后,毛泽东与周恩来握手。刚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在旁边微笑观望》杜修贤 摄(1974) 《周恩来晚年照片》杜修贤 摄(1974) 《周恩来总理与杜修贤亲切握手》(1960)注:当时,杜修贤刚担任周总理的专职摄影记者。 《周总理拉着杜修贤的两个女儿,喜笑颜开》杜修贤 摄(1961) 《安享晚年的杜修贤》(2014年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