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教育的回望与讨论

才喊财到

<h3>  1988年下学期,我从心田调入花园中学任教,我岳父李宽怀担任校长。这年冬天,岳父邀请宁乡革命老人李品珍来校作革命传统演讲报告。李品珍当时78虚岁,从黄材老战士林场到花园中学,单程60多里,往返都是坚持步行不坐车。<br>  曾经担任过宁乡县地下党工委书记的李品珍,是我岳祖父李甲农(革命烈士)的学生,并且是李甲农介绍他入党,因革命情谊的缘故,他与我岳父关系蜜切。俩人专门研究教育问题,重点讨论国家教育方针的核心词语,共同撰写书信论文,以李品珍名义向中共中央和教育部致信,建议将“德智体”改为“德智体美劳”,当时我亲眼见过他们的书信手稿。<br>  </h3> <h3>  我岳父一生潜心研究教育,二十岁担任上流完小校长,80年代担任花园中学校长,曾评为省劳动模范和全国优秀教师。他注重学校德育为先,以德树人,并赞成加强美育与劳动教育。<br>  </h3> <h3>  李品珍五十年代在衡阳铁路高中担任校长,有一次,发现个别学生在走廊里故意把痰吐在痰盂盆边,而不吐在痰盂水中。他的教育方法不是惩罚违纪对象,而是立即召集全校学生集合,把极不雅观的痰盂交给第一个学生,然后往后传递观看,全体学生传观一遍。最后他这个校长亲自当众把痰盂洗得干干净净,乘上一盆清水,再从第一个学生开始传递到最后一个,让每个学生传观看一遍。从此,学生们都很讲究环境美。这就是他运用的美育。<br>  2003年上半年,92岁高龄的李品珍在我岳父陪同下,来宁乡职业中专作演讲报告。他有一个习惯,就是站着讲话,学生坐着听。他站着讲两小时,鼓励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勤快做事,热爱劳动,热爱生活,赢得师生一片热烈的掌声。2006年,我在龙田镇担任人事副校长时,95岁的他硬要跟我去龙田中学演讲,我考虑安全问题只好婉然拒绝。</h3> <h3>  国家的法律是可以根据国情而修改的,同样教育方针也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毛泽东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核心部分是“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胡锦涛时代,修改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习近平新时代,2021.4.29全国人大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其表述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h3> <h3>  全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2006年冬天来宁乡四中作演讲。他主张对学生加强劳动教育,他说,热爱劳动的子女一般都是孝敬父母的。相反,从不做事,好吃懒做的学生很可能是“啃老族”。他建议学生在家适当做点家务,例如洗碗,抽筷子,扫地,折被子。学生上大学时,学生在前面空着双手大摇大摆,家长扛着繁重行李跟在其后。学生不主动替父母搭把手,从小没有减轻父母负担的意识,久而久之,子女认为他轻松享福,父母受累受苦一生是理所当然的。这种父母的做法是错误的,是一种社会现象的悲哀。<br>  我认为对学生或子女加强劳动教育,并不等于就把他培养成为搬砖卖苦力的人,而是培养他勤快做事的习惯,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有珍惜劳动成果、知足常乐的品行。个别母亲教育女儿,女人就是不要学会做家务,做惯了,结婚之后就长期做家务,这是否有点自私?与心爱的人相守一辈子,丈夫既要挣钱养家糊口,下班又要包揽家务,难道你就看得顺眼不去帮点忙吗?婆婆为此事提点建议,儿媳就世都不见婆婆的面。还有的家庭为此大吵大闹,导致离婚。我认为不论男女,都应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互相配合,互为尊重。除非你有特殊本领,可以出钱雇保姆。<br>  我对儿子的要求之一,就是要做勤快人。要么勤快读书,要么勤快学技术,要么勤快做事。儿子读书期间,在家里不准睡懒觉,不论周末假期,不管寒冷冬天,必须是八点之前起床。坚持教育儿子适当做点劳动,他读初中时,曾有一次带他回老家帮爷爷奶奶扮禾搂禾把子,体验农村生活。他高中毕业,安排他去打暑假工,他母亲不肯,我又妥协让了一步,叫他去当家教。他读大学时的暑假,他自觉去建设工地学习测量。参加工作后,他每次回家,自觉搞饭菜。<br>  </h3> <h3>  国家教育部新领导怀进鹏走马上任,大刀阔斧实行教育改革,从今年秋季起实施“双减”政策,即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减少校外培训活动。继续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倡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