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尔特艺术赏趣 信口雌黄•蛮族•东风西渐

YHC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藏于德国斯图加特符腾堡州立博物馆的两件公元前二世纪的凯尔特人的木雕,估计我说这是两河流域的文物也会有人信,甚至混说是汉代的钟罄架都有可能唬住些许外行,但是,我要诚实,这是源自罗马帝国时代与北方日耳曼人齐名的另一大蛮族凯尔特人的杰作。为何欧洲蛮族的艺术会有东方的兴味?两千多年前的木制品又是如何能留存至今的?蛮族的艺术品味如何?偏好什么颜色?慢慢往下看 ,答案挺有意思……</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u>图一</u></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u>图二</u></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木雕材质为橡木,猜测为凯尔特人置于室内敬神之用,之所以可以保存至今,是因为它们出土于一个被填埋的尚保持潮湿的井内。木雕原本表面涂满金黄色的雌黄,雌黄的主要成分是三硫化二砷,剧毒,与让白娘子现原形的“雄黄”是共生矿,因此得名。在中国古代,雌黄常被用来修改错别字,是古代文人的修正液,因此,雌黄在汉语里又引申为篡改之意,便有了成语“信口雌黄”。雌黄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曾是明黄色颜料的传统重要原料,西方在19世纪被镉黄等色料所取代,而中国的国画至今仍有所使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很多人会认为蛮族就是没文化的野人,其实真的不是!虽然欧洲历史里充斥了所谓蛮族入侵毁坏文明的桥段,但他们其实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受到文明以外的蛮族入侵,侵入的蛮族被原文明同化,被同化的又再说别人是蛮族的回旋过程,蛮族总是个相对概念。蛮族里名声最坏的当属汪达尔人,以至于成为了诸多欧洲语言中野蛮破坏一词的词源。但凯尔特人除了东打打西占占以及和日耳曼人总掐架之外,真的还算是蛮族里的乖宝宝了。凯尔特人的文化非常独树一帜,音乐和神话都自成体系,就连早期基督教都自成一派,可惜作为蛮族不够狠真的不太OK,结局是彻底被其它文化同化而消亡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两件用于祭礼的木雕作品就可以体现这种被同化又自成体系的融合过程。两两对立的动物分别是鹿和山羊,是晚期凯尔特文化的典型形象,</span><i style="font-size: 20px;"><u>图一</u></i><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木雕的鹿(你不会看成驴子吧)立于非写实化的棕榈/里拉琴图样之前,巧妙糅合了凯尔特风格与自然主义的希腊化风格,</span><i style="font-size: 20px;"><u>图二</u></i><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木雕山羊(或许你又看成了狮子)对称而立,由中间盘坐着的人(或为凯尔特神明)环拥,这种主题表达是凯尔特人公元前六世纪就自地中海地区习得的近东艺术风格的产物,这也是让这些欧洲蛮族木雕具有东方气息的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那么是不是只有文明程度低微的蛮族才会受到外来文明影响呢,也并不是,反向而观,希腊化风格向东影响至印度有了犍陀罗艺术,再结合强烈印度本地风格的秣菟罗艺术,继而又随佛教传入东亚,深远影响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地佛像和石窟的风格,敦煌莫高窟就是一个范例。并且,敦煌也是一个中国古代大量使用雌黄作为黄色色料的范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明是不断流动和交融的,博物馆里每一件古物其实都是不会开口的活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