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8月21-23日,第六届生物教科研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在线上如期举行,杨守菊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成员和东营市初中生物青年骨干教师参与了研修,老师们不放过每一个学习充电的机会,认真参与,积极反思,并在学习后写下了自己的心得和收获,我们将展示几位优秀教师的心得体会,与各位共勉。</p> 学习掠影 心得体会 岳庆玲老师:学习,行动 <p class="ql-block">面对“写”一直很打怵。每次动笔,都是激情满怀开始,却不能一鼓作气,便再而衰,三而竭,在拖拉磨蹭中搁浅。回想“第六届生物教科研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高级研究班”上老师们的现身授教的绝招,并不是难以修炼。每一位老师的报告中都阐述了个人的教育教学智慧,在实践中悟道的过程,以及写作素材的诞生、积累和整理方法。这些写作高手都是善于思考、勤于行动的榜样,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好文章不是苦思冥想写出来的,是身体力行‘做’出来的。写作是在学习中发现,在实践中积累,在反思中沉淀,在思索中生花的过程。《要把写作拉下神坛》杨老师的这篇随笔,醍醐灌顶正当时。她说,对于写作小白,只管放手去写,不拘形式、不拘要求,要不断地写,写是学会习作地唯一方法。而我缺少的恰是持之以恒地写作韧性和行之有效的行动。“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不再犹豫,学习、行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李瑞老师的学习心得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近日有幸参加中学生物学教学杂志社组织的第六届生物教科研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聆听各位名师大咖的教诲。期间有改革前沿的深度思索,有对具体案例的细致分析,有对论文写作的详细介绍,有对教育同仁的诚恳建议,不知不觉三天的时间一晃而过,个人心中激动、欢喜,真乃若临秋水,如坐春风。 现总结学习心得如下: 一、加强学习,在个人素质方面求提升。 “人应从学习中塑造自己。”作为一名面对万千学生的教师更是如此。不仅应掌握过硬的生物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能力,还要努力拓宽视野,从教育的本源入手,学习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手段,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师德修养。如李高峰教授所言,以stem教育作为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作为教师若不能广泛学习,积极提升个人素质,是不能适应未来教育环境,不能满足未来教育要求的。因此,我将在工作室的引领下,继续广泛的学习,既学习生物学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真正的向着明师的方向奋进。 二、自我加压,在论文写作方面求突破。 正如张祥老师讲到的,不搞研究,不写作的老师都是没有专业前途的,作为一名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更是如此。教师的写作是对自身专注教育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反思,有利于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学术魅力,是将个体经验转化为公共知识,进而转化成教育的生产力的重要过程,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影响。但扪心自问,我个人对写作上下的功夫是不够的,究其原因首当其冲就是自身的惰性。有时心里有触动时,不能提笔做好记录,有时对问题的思考不深入,不能查阅专业的资料提升自身对问题的理解就仓促下笔,有时仅仅为完成任务而去凑字数,凡此种种都为个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都应该从摈弃。今后我一定从克服自身的惰性入手,做到自我加压,勤动手,勤动笔,力争在本工作室周期内能有文章发表在生物学核心期刊上。 本次研修班结束了,但从教路上的修行仍在进行。今后,我将继续以明亮之师、明白之师、明日之师为标准,不懈努力,向着心中那方,前进!</p> 陈建刚老师的心得体会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非常感谢我们的导师杨守菊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如此高端、实用的学习机会,让我们有幸聆听到了专家们的研究成果,使我懂得如何更好的教与学,如何更好的做好教学研究。学习是一种主体参与情景而持续建构的过程,学习是作为主体的学生亲力亲为的过程。吴举宏老师讲授的《回溯教学本源》一课,让我重新认识到了教学的本质在于:教、学、习。这三个简单的汉字凝聚了我们教师思考和研究的方向。教谁在学?教什么呢?怎么去教?教的咋样?结合日常的教学实际,我们作为教师,不应该是单纯的教书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实践。学习实现的是一种转换:让学生从体验到感悟,从感悟到顿悟,从顿悟到彻悟,经历一个完整二真实的学习过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教育的研究没有止境。我们通过教学,将人类认识成果的精华转化为年轻一代自己的鲜活的现实实践。杜鹃老师在《定位、沉淀、成长》一节中详尽介绍了自己的写作经验方法。杜老师的课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学和教研是教师的双翼,仅仅埋头教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尝试着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因为教研使教师更聪明、更专业。郭军英老师在《从课堂生长出的智慧》一节中谈到了自己做课题的感受、思路和技巧。她说,课题研究让人觉得:忙、累、难、怕。有位名人曾说过,给我时间,让我自己沉潜,经历痛苦与无奈,终于涅槃成自己的佛。郭老师讲了如何从课堂生长成课题,又如何让课题滋养着课堂。在我看来,课堂是教学实践的主阵地,将教学实践中的重难点转化成学术性的课题,继而进行专业研究,形成成果以便于更好的滋养课堂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何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由问题到愿景,再到主题。同时,郭老师还提到在确定课题题目时,要注重“小题大做”,关注的焦点要紧扣时代脉搏等等。这些耳提面命式的真知灼见让我有种如获至珍的感觉。写到此处,我不得不再次感谢一下杨守菊老师。她精心为我们挑选实现教师成长的“食材”,让我们与教育专家面对面接触。我们学到的不单单是教学的经验、教研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这些教育专家们身上一股对教育工作执著而坚定的信念,对个人成长的渴望。难怪我们的杨老师外出讲座时,总喜欢转转当地的书店;难怪我们的杨老师与陶继新等几位教育大咖对话交流时,流露出的那种对教育研究的无比热爱,闪亮的眼神中让我懂得这是真正的教育人。任正非说,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国家的未来是教育。我们这群为教育事业努力奋斗的小蜜蜂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埋头工作,因为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教师也是构筑钢铁长城的重要部分。</p> 梁海燕老师的心得体会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月21-23日有幸参加了第六届生物教科研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其中讲座精彩纷呈,让人受益匪浅。专家们对于如何开展教育科研、如何围绕教学热点进行论文写作、如何积累教学日常进行成果转化、如何生成一篇优秀论文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我对论文写作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如何把教学实践转化为有价值的论文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如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有了新的感悟,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了新的思索。或许我们走那么远,就是为了改变……“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培训只是一个手段和开端,培训专家们也只能在我们科研写作的路上播下一颗种子。而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学以致用、将学得的新知尽快内化并应用于实践,在教育教学的漫漫征程中且行且思,遇见更好的自己。</p> 于丽娜老师的心得体会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接触STEM到现在已有6个年头,从一开始简单的认为“STEM是四门学科的简单叠加”,到后来理解“STEM教育是真实情境下利用科学原理和数学方法、使用技术手段进行工程设计的严谨过程”,再到如今践行STEM教育的落地,我学习了很多,收获了很多,自认为也懂得了很多。但听了陕西师范大学李高峰教授的讲座后,我觉得需要学习得还有更多。李教授给我最大的触动是教学模具的制作。比如,公道杯。公道杯是一件既有科学技术原理,又富含人生哲理的盛酒器具。相传此杯是唐王朝的传家宝,喻意为凡事要适度,不可过贪,否则将一无所得。公道杯利用的是虹吸原理,是利用液面高度差的作用力现象,将液体充满一根倒U形的管状结构内后,将开口的一端置于装满液体的容器中,容器内的液体会持续通过虹吸管从开口更低的位置流出。公道杯的原理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像蛾、蝶等昆虫的口器就是虹吸式的。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理解虹吸原理,李教授利用矿泉水瓶和吸管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模具,亲自示范了水不超过U形管顶部时一滴不流,而超过U形管顶部时全部流尽的过程,并适时渗透做人要有一定“度”的重要性,千万不能过贪,过犹不及。这个教学过程就是STEM教育的过程。真是受益匪浅!还有生理盲点的测试、DNA双螺旋模型的制作等,都充分展示了李教授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动手的良好品质。我们作为生物学教师或者STEM教育的践行者,都应该向李教授学习。这样,学生才会在我们这里收获满满、幸福满满!</p> 徐晓云老师:名师助我成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假期中,参加了陕西师大《中学生物教学》杂志社举办的第六届生物教科研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的学习,虽然是线上学习,和专家老师们隔着屏幕,但是依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听了郭军英老师的专题报告,感觉自己收获满满。郭老师是江苏省特级教师, "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徐州一中生物学科主任,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徐州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郭老师的报告主要是呈现自己从教这些年,从一名普通青涩的生物教师成长为教育名师的心路历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娓娓道来。通过郭老师的报告,让我明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本领,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提高师德修养的重要体现。提高教育教学本领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坚持研读教育教学理论书刊,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班,注重学习,善于研究,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同时还要践行新课程新理念,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的教科研活动中。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形成严谨科学、理性睿智、润物无声的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所教课程要想深受学生喜爱、同行好评,教师必须要用不断创新的科学理念改善教学。在工作中有的老师“一辈子吃老本”,这种老师的课堂只能让学生厌弃。作为生物老师,在生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把握生物科学发展的动向,结合自己当地的实际水平和人文特色,打造有个性、有活性、有温度的生物课堂。就像朱正威老师在书中写到的“人的一生一定要与时俱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是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立足课堂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逐渐走进老师们的视野,如何通过生物课堂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我的理解是:1.组织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以探究为特点的教学不仅会直接影响核心素养中“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的落实,也会间接影响另外两个核心素养的达成。因此,生物学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2.通过概念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概念是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对学生学习具有引领作用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围绕着生物学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生命观念;3.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学课程的特点,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教师组织学生在生物学实验室和校园内外开展的教学活动,既可以是动手、观察类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以问题解决为特点的探究活动;4.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教师应该重视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还应注意介绍相关的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学生选择学习和职业方向奠定必要的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和网络等了解更多的信息,开展调查、研究、讨论和宣传等活动,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了解技术可能带来的多方面影响。“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因为一个人,让学生爱上一门课。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整洁的衣着、有趣的谈吐、高尚的灵魂,这一切,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p> 郑玲玲老师:定位、积淀、成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听杜老师:定位、积淀、成长有感。</p><p class="ql-block">杜老师讲了一篇“意外‘’走红的论文的发生过程。实则,所有意外都有伏笔,杜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世上所有的成功都有迹可循,那就是厚积薄发,只有日积月累的积淀,才有惊艳世人的迸发。正如冰心所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p><p class="ql-block">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我们作为杨老师领航工作室的一员,在杨老师工作激情的引领下,内心有了对自我教学素养的更高要求,那么,就把内心的澎湃,化作脚踏实地的积淀,只管耕耘,莫问收获。也许,经年以后,我们回望来路,就会发现:行之有恒,久自芬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