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盾胡蜂(学名:Vespa bicolor)

演音

分类地位 中文名:黑盾胡蜂 <br>外文名:Black shield wasp <br>别 名;洋鬼子、黄胡蜂、黄脚胡蜂 <br>拉丁学名:Vespa bicolor <br>界:动物界 <br>门:节肢动物门 <br>亚 门;具颚亚门 <br>纲:昆虫纲 <br>亚 纲:有翅亚纲 <br>目:膜翅目 <br>亚 目:细腰亚目 <br>科:胡蜂科 <br>亚 科:胡蜂亚科 <br>属:胡蜂属 <br>种:黑盾胡蜂 <br>分布区域:<br>中国、印度、越南、法国 <br>命名者及年代:Fabricius,1787 <br>头部:宽略窄于胸部。两触角窝之间整个隆起,黄色,额沟不明显,布有棕色较长的毛,刻点浅细,除两复眼内缘凹陷及下侧为鲜黄色外,额部及颅顶部均为黑色。刻点细密,布棕色较长毛,额部单眼区略凹陷,棕色单眼呈倒三角形排列于两复眼顶部之间。颊部鲜黄色,刻点浅细,覆棕色毛。触角支角突黑色,柄节背部黑色,腹面淡黄色,鞭节背面黑色,腹面锈色;端部数节背面亦呈锈色。唇基鲜黄色,略隆起,布有细浅刻点及短毛,基部中央有小凹陷,端部呈2钝圆形的齿状突起。上颚鲜黄色,稀布浅刻点,覆短毛,端部齿黑色,下部1/2有3个齿,上部呈刃状,最上1个齿短而宽,极不明显。 胸部:前胸背板中部呈圆形隆起,两肩角可见、全呈黄色,布有细线刻点,并覆较长的棕色毛。中胸背板全呈黑色,略隆起,中央纵隆线明显;刻点浅细,覆棕色较长毛。小盾片全呈黄色,中央有1深色纵沟,刻点浅细,覆较长棕色毛,隆起状。后小盾片五边形,端部中央角状突出,刻点细浅,全呈黄色,向下垂直状。并胸腹节亦全呈黄色,但与后小盾片相邻处为黑色,中央纵沟亦为黑色,形成1“Y”状黑纹,刻点细浅几不见,覆棕色较长毛。中胸侧板不隆起,全呈黄色,刻点细浅几不见,覆棕色较长毛。后胸侧板全呈黄色,较窄,下侧片后缘与并胸腹节几愈合,光滑。翅基片黄色,外缘略呈棕色,光滑。翅呈棕色,前翅前缘色略深。前、中、后足均呈黄色,唯各足跗节略呈棕色,胫节距及各足爪的端半部、爪垫近黑色,爪均无齿。 腹部:第1节背板全呈黄色,仅基部细柄处黑色,垂直截面处中央及背面中部横向各有1棕色线,刻点几不见,覆棕色较长毛,腹板黄色,横宽而短,呈扁三角形,覆短毛。第2节背板黄色,基部有1黑色窄线,近基部略呈棕色横带,光滑无刻点,覆棕色较长毛,中部两侧各有1略呈棕色的小斑,第3 至5节背板,全呈黄色,中部两侧各有1略呈棕色的小斑,光滑,覆较长棕色毛。第2至5节腹板全呈黄色,仅于中部两侧各有1略呈棕色的浅斑,光滑,覆较长棕色毛。第6节背、腹板均呈黄色,近三角形,光滑,覆棕色较长毛。 当巢脾很小仅数个巢房时,雌峰就开始在巢基周围建造巢壁。起初巢壁呈碗状,包围巢脾四周。随着巢脾的扩大,巢壁同步增高,逐渐呈圆球形,下端留有出入口。这种木栓质具保温保湿功能的巢壁,为幼虫的发育提供了生态屏障,与马峰类裸巢相比显然更进化。巢房巢壁的建材与巢基巢柄略有不同,前者色浅且质轻更注重保护功能,后者更突出坚固性。雌峰还能在巢壁外加筑第2、第3层不完全的巢壁。1只雌蜂历时34天,独自建筑成直径为6-7厘米的小巢。 扩巢由职蜂承担,包括巢壁直径增大和巢脾、巢房数量增加。职蜂在巢脾周围加筑新的巢房,在第1脾下建筑第2脾,以此类推建筑第3脾、第4脾……每个新脾均以巢柄与上一巢脾相连,最初的巢柄位于巢脾的中央,随着巢脾的增大,加建边缘巢柄。巢柄构成庞大蜂巢的梁架系统,维持蜂巢的稳固性。通常两脾之间相隔1.5厘米蜂路,蜂巢最大时巢脾数目可达7个,中脾直径最大,下端边脾最小,巢脾呈紧凑的球形结构,是蜂群活动的中心。 巢壁扩大有2种形式:其一,在巢壁外加筑局部的新壁,咬去内层巢壁,这种方式多发生在巢脾扩大较缓慢的部位;其二,直接咬去大面积的巢壁,重筑新壁。值得一提的是,职蜂扩建的巢壁与雌蜂独建的小巢壁明显不同,一改单纯的灰白色,取用深浅不一的巢材,因而巢壁外观呈现斑澜纹理,具警戒的功能。 下图拍摄器材:佳能R5+600mm 下图拍摄器材:佳能1DX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