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和空气动力学家,不仅是国家的精英、民族的骄傲,也是留学生的杰出代表。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美国人说他抵得上5个师,宁可枪毙也不让回国。软禁5年,他用香烟纸发出求助信,周总理与美国谈判,最后以十个空军战犯交换钱学森回国,他才得以脱身。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老对科学的热忱和对国家的热爱,始终令人敬佩!怀念!</p> <p class="ql-block">1911年,钱学森生于上海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在北京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后,又回到上海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攻读火车制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在交大求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常年平均分超过90分。毕业时,他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开始自己的留学生涯。钱学森在交大求学期间与父亲合影。</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前排左一)在交大铜管乐队时合影。</p> <p class="ql-block"> 钱学森大学毕业后参加了留美考试,选考了“航空机架”专业,而当时的主考官正是王助。之后钱学森顺利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又在美国得到了他的大力提携和帮助。</p><p class="ql-block"> 钱学森在中央飞机制造厂实习,也是他现场指导,并教导:“实践非常重要,务必重视起来。”后来,他还亲自写信向政府推荐钱学森。钱学森晚年,曾忆起,曾对他产生过深刻影响的几位先辈”说:“没有他们,就没有当年的我。”而王助,便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1917年初,王助被一家美国飞机制造公司,聘为第一任总工程师,成功改造出波音水上飞机的人,正是王助。一家美国飞机制造公司,波音的历史中曾这样评价他:“The first,and the best。”第一的,也是最好的,他一度被赞誉为“波音之父</p><p class="ql-block"> 1918年2月,在王助和一众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第一个国办飞机制造厂,马尾船政局海军飞机工程处成立了,他任副处长兼飞潜学校专业教官。</p> <p class="ql-block">600多个日日夜夜,他熬得面色苍白,不过25岁的他,两鬓竟已平添丝丝白发。在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和心血后,1919年8月9日,中国试制成功的,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终于横空出世。</p> <p class="ql-block">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黄浦江码头登上美国邮轮公司的“杰克逊总统号”,横渡太平洋,前往美国西岸的西雅图,怀着“航空救国”的理想赴美深造。</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到了美国去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读研究生,一年后获航空工程硕士文凭。在学习过程中,他感到当时航空工程的工作依据,基本上是经验多,少有理论指导。如果能掌握航空理论,并以此来指导航空工程,一定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主意一定,钱学森做出了人生的第三次选择:从做一名航空工程师,转为从事航空学术理论的研究。</p> <p class="ql-block"> 1936年,钱学森从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来到西海岸的加州理工学院。一番深谈之下,钱学森的聪慧和敏锐深深地打动了冯·卡门教授,他欣然接纳钱为自己的博士研究生。</p><p class="ql-block"> 冯卡门教授当时正好有两个全新的重大课题,于是满怀期待地选中钱学森,期待这个年轻人在这两个尖端科学技术方面,同时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和探索,写出博士论文。</p> <p class="ql-block">冯卡门求学道路很曲折,小时候对数学很感兴趣,父亲却要他学物理,后来读博经历也很不愉快,几度想放弃,还曾经当过兵,后来通过自身努力,居然成了天才,这是他作为美军上校,赶赴德国提审纳粹科学家普朗特和“火箭之王”冯·布劳恩。</p> <p class="ql-block">冯•卡门在普林斯顿讲学(NASA官网),他很喜欢讲课,讲得生动活泼,还善于因材施教。</p> <p class="ql-block">•卡门(中)主持美国国防部科学。</p> <p class="ql-block">肯尼迪为冯•卡门颁发美国第一枚国家科学勋章(网络图)</p> <p class="ql-block"> 当时钱学森在学校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成立了一个火箭研究小组,用旧货摊买来的零件组装火箭模型,在租住的房子后院进行发射实验。</p><p class="ql-block"> 一开始人们以为“火箭”是好莱坞电影的噱头,几个少年凭着一时兴起,能翻出什么大浪?可没想到钱学森和小伙伴们这么较劲!没钱,从生活费省下;没零件,从垃圾场捡......哪怕被全世界否定,也要制作出火箭来!</p><p class="ql-block"> 实验并不顺利,这几个胆大包天的年轻人,把学校验室炸了,几乎毁了所有的设备。校方差点开除他们,没想到这些家伙认错后,还不死心,竟央求学校让他们继续在户外进行实验。校方同意了,火箭小组被永久地踢出实验室后,在户外获得新生。</p><p class="ql-block"> 虽然他们没再把学校炸出一个洞,但时不时震响校园的爆炸声,让同学们担心害怕。久而久之,同学们都叫他们“敢死队”。</p><p class="ql-block"> 1938年,“敢死队”写出了第一篇关于火箭学的研究报告,一瞬间声名大噪,奖金拿到手软。不过,正是有了研发的经验,和这份与科学死磕到底的精神,才让他后来回国后,在火箭领域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从此,围绕当时两大航空科技难题,钱学森不知度过多少个艰苦拼搏的日夜,在知识宝库里苦苦寻觅,捕捉灵感并反复大胆设想、设计、计算、实验。历经三载,终于攻破一个个难关,提出独到见解,在高亚声速流场的精确计算以及超声速空气动力学以至火箭推进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p><p class="ql-block"> 1937年,钱学森留学美国时,被吸引进“火箭小组”这个神奇组织,从此打开了探索星辰大海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钱学森就这样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潜心学习,大胆实验,于1938年获加州理工大学双博士学位。</p> <p class="ql-block"> 从大推力火箭,到航天器研究,这个实验室一直是在推进人类科技前沿的先锋部队。而钱学森作为奠基者之一,你就不难想象当时他在美国科技界的地位了。</p> <p class="ql-block"> NASA发射航天飞机的场景,自古以来,能在两个大国都创造传世伟业的人凤毛麟角,钱学森就是其中一位</p> <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钱学森对美国航天科技的贡献,有一年他诞辰日那天,Google都来纪念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钱学森(上图右四)随冯·卡门率领的美国国防部科学咨询团一行36人飞赴战火纷飞的纳粹德国进行考察。1945年4月,钱学森作为冯·卡门的主要助手,第一次来到当时世界上火箭技术最为先进的纳粹德国,作了详尽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 1945年四五月间,钱学森跟随冯卡门讯问冯卡门的老师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普朗特。这是钱学森(中),冯卡门(右),和普朗特(左)三人会见时的合影。图片这张照片是世界气体动力学三代掌门人的合照:徒弟钱学…</p> <p class="ql-block"> 1949年钱学森跟随冯·卡门回到加州理工学院,受聘为该校的终身教授,并接替冯·卡门成为古根海姆实验室的主任,继续从事火箭研究,培养火箭研发工作需要的人才。</p> <p class="ql-block"> 钱学森上校、冯卡门将军与普朗特教授。照片这张照片我不太能确定地点,应该是德国的哥丁根大学普朗特执教的大学,也是冯卡门的母校。右边算起,第一人是钱学森,第二人是冯卡门,第三人是普朗特,最左边的人…</p> <p class="ql-block"> 冯卡门的课堂上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知识的传授往往是在游戏中进行,很难想象这是大学课堂上会出现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为了照顾每一个学生可以听懂自己讲授的内容,他会不断地通过交谈来判断学生的接受水平,然后因材施教,真正地做到了有教无类。</p><p class="ql-block"> 如果优秀的老师能够遇到优秀的学生,他们将会变得更加优秀。卡门是幸运的,钱伟长、钱学森、郭永怀也是幸运的,他们在正确的时间遇到了彼此。作为卡门最重视的学生,钱学森跟随卡门学习的时间也最长。</p> <p class="ql-block"> 蒋英,1919年出生于浙江海宁,她的出身可不一般,父亲是军事理论家蒋百里,武侠小说大师金庸是她的表弟,诗人徐志摩是她的表哥,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蒋英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这张照片是蒋英年幼时候的萌照,脸圆嘟嘟的,眉眼带笑,非常可爱。</p> <p class="ql-block">蒋百里21岁投身革命,去过日本留学,以名列第一的成绩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步兵科。他文武兼备,善兵法,先后编写了多篇军事文章,是历史上公认的将西方军事理论,系统带入到中国的第一人。他也先后参加过多次政治改良运动,总之就是一心想为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蒋百里夫妇,他的妻子藤屋子出生于日本北海道赫赫有名的贵族家庭。当时刚结束实习,出于医护工作者的职业精神,佐藤每天都在用心照顾自杀未遂的蒋百里;久而久之,蒋百里对这位医护产生爱慕之意。蒋从嫁给蒋百里之后,蒋佐梅先后生的5个女儿,丈夫平日里很忙,她就悉心照顾着这个家。</p> <p class="ql-block">蒋百里和夫人蒋佐梅共生有5个女儿,她们皆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基因,生得很美,此时的她们虽然尚未成年,但已经能看出是个美人胚子。</p> <p class="ql-block">蒋家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蒋英从小对音乐就特别感兴趣,并且很有天赋,18岁那年便前往德国柏林音乐大学研习,在这里迅速成长起来,</p><p class="ql-block"> 1941年毕业那年,蒋英直接获得柏林德国大戏院的聘请,在这里数次演唱,只可惜不久之后战争爆发,她不得不离开这里,但蒋英不愿放弃音乐事业,便辗转来到瑞士继续学习,并获得了诸多奖项。</p><p class="ql-block"> 年轻时的蒋英天生丽质,是中国最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著名钢琴家和歌唱家,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音域宽广优美。</p> <p class="ql-block"> 1946年,蒋英结束了在欧洲长达10年的求学生涯,回到祖国,并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举办了个人演唱会,演出轰动整个上海,人们赞美她是“优越的艺术天才”。不久之后,钱学森回国探亲,看到美丽动人的蒋英后,钱学森一见倾心,便大胆表达自己的心意。</p><p class="ql-block"> 由于两家互为世交,二人又是青梅竹马,他们的爱情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并很快走进了婚姻的殿堂。1947年,蒋英和钱学森在上海喜结良缘,传为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 即使钱学森在当时已经成为了美国科学界的耀眼明星,35岁就成为了MIT的终身教授。</p><p class="ql-block"> 即使钱学森早在1942年就拿到了安全认可证,这意味着他可以自由出入美国五角大楼,参与美国最绝密的国安军事研究。</p><p class="ql-block"> 即使钱学森在后来还获得了上校军衔,参与战后美国对名震二战的德国V1和V2火箭的研究及探索工作。但他还是受到美国人种族歧视,还是心心念念想回国。1</p><p class="ql-block"> 1936年至1939年,正值钱学森攻克空气动力学中的世界难题,为航空工程设计提出高速飞行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公式时,德国希特勒建立独裁政权,扩充军备,野心勃勃欲发展空军。</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在华挑起“芦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于同年12月13日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钱学森闻讯义愤填膺,决心为国效力。</p> <p class="ql-block">1950年,钱学森(左三)在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p> <p class="ql-block">听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年在加州理工大学中国留学生<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很兴奋,聚在一起庆贺,比</span>时此刻的钱学森向他们吐露心声,想要回国报效祖国。但赞成的却没有几个人,因为当时中国一穷二白,回去难以搞科技事业。</p> <p class="ql-block"> 但是钱学森的才华也早就得到了美国的注意,他们听说钱学森要回国,于是就想办法阻拦,一是不愿意放过钱学森这样的人才,二是害怕我国有了钱学森之后将来会发展得比他们好。</p><p class="ql-block"> 美国政府先是用大笔的金钱想要留住钱学森,但是他完全没有动心,还是希望能够回到中国。恼羞成怒的美国政府把他扣留起来,这是美国警方在盘问钱学森。他们将他软禁了五年。</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在给陈叔彤写信,信件原文如下:</p><p class="ql-block">叔通太老师先生:</p><p class="ql-block"> 自一九四七年九月拜别后久未通信,然自报章期刊上见到老先生为人民服务及努力的精神,使我们感动佩服!学森数年前认识错误,以致被美政府拘留,今已五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然而世界情势上有更重要更迫急的问题等待解决,学森等个人们的处境是不能用来诉苦的。学森这几年中惟以在可能范围内努力思考学问,以备他日归国之用。现在报纸上说中美交换被拘留人之可能,而美方又说谎,谓中国学生愿意回国者皆已放回,我们不免焦急。我政府千万不可信他们的话,除去学森外,尚有多少同胞,欲归不得者。以学森所知者,即有郭永怀一家,其他尚不知道确实姓名。这些人不回来,美国人是不能释放的。当然我政府是明白的,美政府的说谎是骗不了的。然我们在长期等待解放,心急如火,惟恐错过机会,请老先生原谅,请政府原谅。附上纽约时报旧闻一节,钱学森五年来在美之处境。在无限期望中祝您康健。 </p><p class="ql-block"> 写完后,为了掩人耳目他把信放在寄给蒋英妹妹蒋华信的里面,由她转入国内。</p> <p class="ql-block">邮寄绝密信的那天,钱学森和妻子蒋英假装在外面逛街,他们走了很远的路,不停地在各个商场驻足,寻找着摆脱美国特务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当时跟在钱学森身后的两名特务,因为长时间的走路也已经是口干舌燥,恨不得停下来休息。在看到钱学森坐下来以后,他们大喜过望,一个人负责去买吃的喝的,一个人继续监视钱学森,然后就忽略了走进商场的蒋英。</p><p class="ql-block"> 蒋英开始在各个摊位前面走走停停,最后在确认特务没有跟过来以后,她迅速地走到了邮筒旁边,将这封信投递了出去。蒋华在看信的时候发现了那封小信,她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当天就把信件转寄往了国内。</p><p class="ql-block"> 又是半个月以后,这封信终于到达了钱学森父亲的手上,他赶紧把信送给了陈叔通,希望能通过他把钱学森救回来。</p><p class="ql-block"> 然而,对于陈叔通来说,他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自己并没有和美国直接对话的能力。经过再三思考以后,他突然想到了另一个人——周恩来。</p> <p class="ql-block">1955年8月,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周总理指示中方代表王炳南大使以此信为依据,与美方进行交涉和斗争,1955年8月4日,美国司法部最终签署同意钱学森离美的通知。</p> <p class="ql-block"> 在华沙会谈上,美国请求中国释放朝鲜战争时期俘虏的美国飞行员。会谈开始的时候,<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外交</span>官王炳南在周恩来指示下,就开门见山地提出我国将释放11名美国飞行员,但是希望美国允许钱学森回国。</p><p class="ql-block"> 美国当局当时就觉得,钱学森已经秃废了6年,完全失去了科研价值,用他换11名飞行员十分的划算,当即就同意了中国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1955年10月上旬,在浩瀚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名叫“克利夫兰总统号”的邮轮,正在劈波斩浪,急速地驶向香港。甲板上一位目光深邃的中年汉子,眺望着蔚蓝的大海,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蒋英携一子一女终于返回中国。</p> <p class="ql-block">1955年10月,从美国返回祖国的钱学森(左)到达北京,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等前来迎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1月25日,钱学森在哈军工门口,见到了站在大门口恭恭敬敬地迎接自己的陈赓院长。</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夫妇和家人团聚。</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父亲钱均夫当过浙江省教育厅的厅长,投身教育行业的他当然对子女的教育也很重视。在他的影响下,钱学森和钱学榘两兄弟先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学森夫妇和家人在一起合影。</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亲切接见钱学森</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和周总理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当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问世后,毛泽东主席于1958年5月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引起了钱学森的强烈共鸣。</p> <p class="ql-block">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院长。在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的领导下,钱学森肩负起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重任。图为《军委会上绘蓝图》油画。</p> <p class="ql-block">当时我国很多将军还不知道导弹是什么,所以很多人都慕名而来听钱学森讲课在黑板上,钱学森写下了“火箭军”三个字,并且说道:</p><p class="ql-block">“火箭军就是导弹部队,它是一支不同于现在我国海、陆、空军种的部队,而是一支携带导弹,能够远距离、高准确度命中目标的部队。”</p><p class="ql-block">钱学森所说的东西让太多人向往了,但是因为太抽象,所以也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你觉得中国人能造导弹吗?”</p><p class="ql-block">“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自力更生制造出自己的火箭。我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的军种,就是装备火箭的部队。</p> <p class="ql-block"> 说做就做,在钱学森的主持下,中国组建了三个设计院,开始专门研究属于中国自己的导弹技术。</p><p class="ql-block"> 三分院成立后,钱学森又多次来三院视察指导开展科学研究和地面试验工作。一手抓风洞、火箭发动机、全弹试车台的建设和试验;一手抓冲压发动机和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的研制与试验。</p><p class="ql-block"> 将三分院建成我国第一个空气动力研究与试验、冲压发动机研究与试验、火箭发动机与全弹地面试验的基地。</p><p class="ql-block">完成了我国早期“东风”地地系列导弹、“红旗”地空系列导弹以及后续战术与战略导弹型号的各种地面试验任务。为我国火箭、导弹与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不久之后,钱学森开始参与星际航行委员会的工作,他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制定了大量的星际航行发展规划,主持了大量的空间技术研究课题。</p><p class="ql-block"> 1956年3月14日,钱学森参与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并担任综合组组长。</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在系统学讨论班</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右三)与系统学讨论班学员们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归国后投入建设中,放弃了豪华轿车,骑着自行车却乐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他带领的科研队伍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了。他和广大科研人员一起投身到导弹和卫星事业。钱学森脱掉西装革履,在简陋艰苦环境中,努力工作。</p> <p class="ql-block">1957年3月8日,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在北京举行盛大联欢晚会,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蒋英在联欢晚会上演唱。</p> <p class="ql-block">1959年4月19日,空军地空导弹兵二营在西北某地首次进行了实弹射击,取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许光达、张爱萍、钱学森等领导同志亲临现场并与官兵们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图:1959年,钱学森到交通大学西安新校园实地考察。</p> <p class="ql-block">1959年9月,钱学森与苏庄副校长漫步在母校西安新校园</p> <p class="ql-block">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弹道导弹试射成功</p> <p class="ql-block">1963年1月,刘少奇、董必武、邓小平接见钱学森等一百多位科学家</p> <p class="ql-block">1964年6月29日,我国自行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在酒泉试验基地发射成功。这是我国导弹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我国从此有了自己研制生产的护国利剑。1964年10月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4年12月26日,钱学森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那年的10月16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p> <p class="ql-block">1 965年5月31日,根据钱学森的指示和“四·二三”会议确定研制岸舰导弹任务分工,在沈阳111厂成立了海鹰二号发动机设计室,由三院三部派5人参加。落实了导弹动力装置的研制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海鹰二号导弹的研制进程。</p><p class="ql-block"> 在钱学森的关怀下,梁守槃带领三院广大科技人员克服了种种困难,经过五年奋战,</p><p class="ql-block"> 终于在1970年3月完成了三院第一个“基本型”海鹰二号岸舰导弹的设计定型。从此揭开飞航导弹事业发展的序幕,走上了基本型系列化的道路。为快速发展我国飞航导弹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p><p class="ql-block">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p><p class="ql-block">1970年,中国成为了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自主研发,成功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张爱萍(中)、丁衡书(右1)、钱学森(右2)、陈彬(左1)等在指挥所</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与科研人员在一起。20世纪70年代初,钱学森便开始筹划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他悉心指导科研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培养造就了一支航天医学科技人才队伍,为实施载人</p> <p class="ql-block">张爱萍、钱学森等观看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同地面站进行电视转播试验。</p> <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初期,钱学森经常到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每次到会都作精辟的讲话,从学术思想到学科方法,都给予具体的指导,有鼓励、有表扬,也指出不足和缺点。这样的活动一直坚持了6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1980年以后,钱学森先后担任了我国多个国防机构的重要工作。20纪80年代钱学森在讲台上。</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在努力工作中。</p> <p class="ql-block">1986年6月,钱学森与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庄逢甘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6年,聂荣臻(右二)和钱学森(右一)主持核导弹发射试验</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在北京与法国核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孙女海伦·郎之万会面</p> <p class="ql-block">1989年10月1日,邓小平和钱学森在国庆招待会</p> <p class="ql-block">照片上,一位慈祥的老人,身着戎装,面带笑容地向周围的人们致以军礼。他,就是钱学森。(图片来源:中国解放军报)图为1980年6月5日,钱学森登上中国航天远洋…他曾说:”我要尽最大力量来建设自己的国家,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有尊严的生活。”他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作1986年6月,钱学森到航天部办公楼畅谈航天事业30年?</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指导技术人员工作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弹(导弹)、箭(火箭)、星(人造地球卫星)、船(飞船)、器(深空探测器)全面发展。钱学森出色完成国家赋予他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2007年10月24日,中国月球探测器“嫦娥1号”发射升空</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查看电影经纬仪</p> <p class="ql-block">邓颖超与穿军服的钱学森握手。</p> <p class="ql-block">这张老照片中的蒋英,已经年过七旬,但从她的眉眼间,依然可以看出年轻时的美貌,以及过人的气质,着实是应了那句“美人在骨不在皮”,岁月并没有影响她的美,反而将她的美沉淀下来,愈发浓郁。</p> <p class="ql-block">温家宝拜访钱学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p><p class="ql-block"> 从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1905年废除科举到现在,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已逾百年。从1977年重新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到现在,中国当代教育的改革已经有30余年。应当说,积30余年来的发展和改革,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但是,不能回避的是,现在的中国教育同样存在着许许多多让人痛心疾首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深层次的。例如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难以突破的瓶颈。</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 ”“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温总理的感叹,源于对中国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忧虑。缺乏人才长远规划的短视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扭曲的考核评价和选拔机制,怎能催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怎能让创新之花盛开、创新之树常绿?</p> <p class="ql-block">江浙明拜访钱学森。</p> <p class="ql-block">胡锦涛拜访钱学森</p> <p class="ql-block">落后追赶,到引领全人类科技的前沿;</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拳头硬了,不再遭受任何国家的技术威胁。钱学森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正如钱学森在美国的庭审上所说:</p><p class="ql-block">“知识是我的个人财产,我有权要给谁就给谁。”</p> <p class="ql-block">老年的蒋英</p> <p class="ql-block">蒋英90岁寿辰学生音乐会上,蒋英与学生及嘉宾合影。</p> <p class="ql-block">蒋英教授对大家的祝福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 1991年,钱学森担任中国科协主席。191年10月16日,钱学森参加“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颁奖。这次颁奖仪式,获奖人只有钱学森一位,在这个隆重的史无前例的颁奖仪式上,钱学森的获奖感言却让大家大吃一惊。 </p><p class="ql-block"> 他以独到的研究角度,从71岁到85岁,在诸多领域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他提出的开放复杂巨系统概念,为系统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创建的“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的理论及其实现形式,给出了人们认识和解决复杂巨系统问题所应遵循的方法论和有效途径;他潜心研究系统工程理论,并把该理论从工程系统工程进一步发展成社会系统工程,使之成为社会各领域为取得长期和整体最佳效益而采用的科学方法。</p> <p class="ql-block">整整62年的相守相伴,他们真可谓是做到了一生一世一双人。他们的爱情让人羡慕,他们的经历更是让人向往,这就是那朦胧而又美好的爱情</p> <p class="ql-block">2009年10月31日, 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他用自己的一生履行了当年对毛主席的承诺,活着为人民服务,直至自己的生命燃烧殆尽不懈不懈</p> <p class="ql-block">江浙明慰问蒋英</p> <p class="ql-block">胡锦涛慰问蒋英</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的葬礼举办得十分隆重,我国的三军仪仗队更是亲自为他抬棺,全国都为这位伟人的去世感到悲痛。</p> <p class="ql-block"> 作为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者,钱学森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工程奠基人,荣获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两弹元勋”和“火箭之王”,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他的贡献是永载史册的。</p><p class="ql-block"> 最重要的应该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最缺少人才的时候,在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钱学森的归国,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打下了一针强心剂,培养了无数的科研技术人才。</p><p class="ql-block"> 在他心里是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留学生的榜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