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十三岁的女孩爱上了一位作家先生,之后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女主人公痛苦到极致,绝望到极致,却从未改变,从未放弃,从未怨愤。这样极致的爱情在这个世界上也许少有却并非没有。</p><p class="ql-block"> 读完之后掩卷深思,陌生女人何以将她的人生过得如此不幸?从文本中可以看出这与她的童年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她的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茨威格在文本中对单恋儿童心理的描绘再一次提醒我们家庭教育在儿童心灵成长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密切关注并且用心呵护孩子心灵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在每个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作用。陈宝生部长讲得很清楚:“家庭教育要高度重视起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立德树人的第一个环节。 家庭教育不到位,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还会给孩子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无论何时,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把家长引导和培育成立德树人的一支有生力量。”</p><p class="ql-block"> 家庭教育中最大的误区是忽视孩子的心灵成长。孩子的心灵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他们的未来能否幸福。心灵不能健康成长的孩子,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他们幸福感缺失,无法面对苦难和挫折,有的甚至会为了一顶点小事而产生轻生的念头,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于呵护孩子心灵的成长,在于教会孩子处理快乐和不快乐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文本启发我们,家庭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呵护孩子心灵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原生家庭一定要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个人的性格、行为习惯甚至人生方向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童年的影响,受到原生家庭(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的影响。原生家庭首先是一个能够满足孩子基本心理需求的地方。如果父母连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都不能满足,还谈什么家庭教育?所谓基本心理需求指的是四种需求,即关系需求、独立和控制需求、快乐需求、自我价值及认知度需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文本中陌生女人的家庭是非常不幸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和她靠吃养老金过活,母亲总是郁郁寡欢、悲悲戚戚,她和母亲并不十分相投。母亲深居简出不与人来往,几乎没有人知道她们的存在。邻居的家庭问题也很严重,母亲不让她跟邻居的孩子说话,为此这帮孩子一有机会就对她进行报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文本可以看出,陌生女人童年时期的关系需求因为父亲的去世,母亲的忽视以及她们的不与人来往而受到遏制。关系需求与其它三种需求(快乐需求、控制需求和自我价值及认知度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关系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快乐需求和自我价值及认知度需求等,一般也很难得到满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由于从小被忽视,陌生女人的自我价值感比较脆弱,她对外界认知度的需求特别强烈,她努力追求认同感,努力获取作家先生的认可,其努力程度令人难以想象,她的整个生活因为作家先生变了个样。原先她在学校里学习并不太认真,成绩也是中等,现在突然成了第一名。她读了上千本书,往往每天读书到深夜,因为她知道,作家先生是喜欢书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至此,我们看到了产生陌生女人的悲剧的第一个原因,即她的原生家庭没有满足她的基本心理需求,致使她的内心强烈地渴望被认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如果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对他的心理发展产生各种影响,并且造成伤害。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自身的一种或几种,甚至全部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导致的。基本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孩子,人格是不健全的,他们的幸福感很低,往往容易发生早恋,暗恋等不良现象。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关系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心理更容易受到伤害。父母离异又各自再婚的家庭,孩子大都会没有归属感。他们称父母各自再婚的家庭为“爸爸家”和“妈妈家”。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迫切地想要一个“自己的家”。他们也许会早婚,也许会闪婚,也许还会离婚。总之,一生都很难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是身为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遇到什么事情,父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孩子的感受。父母也要不断地学习、成长,满足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给予孩子良好的呵护和教育。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二、让孩子拥有一位可以诉说心事的亲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文本中陌生女人看不到一个正常的成人世界,她在成长与拒绝成长中纠结,但是没有人关注她。她的童年是被忽视的存在,她是孤独的,她短暂的一生都是孤独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将她们的全部热情集中起来。她把她原先散乱的全部激情,把她那可压缩在一起而一再急不可待地想喷涌出来的整个心都一股脑向作家先生掷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她还是个十三岁的孩子,为什么却没有一个可以向他诉说她的心事的人?为什么没有人开导她,没有人告诫她?为什么要让没有人生阅历的她,一下子栽进她的命运之中,就像跌入万丈深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陌生女人说,“我从十三岁到十六岁,每一小时都是生活在你的身上的。啊,我干了多少傻事!我去吻你的手摸过的门把手,捡了一个你进门之前扔掉的雪茄烟头,在我心目中它是神圣的,因为你的嘴唇在上面接触过。晚上我上百次的借故跑到下面的胡同里,去看看你哪一间屋子亮着灯,这样虽然看不见你,但是清清楚楚地感觉到你在那里。你出门的那几个星期我活着像死了一样,毫无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孩子暗地里悄悄所怀的爱情,如此希望渺茫,曲意逢迎,卑躬屈节,低声下气,热情奔放。这种热烈到极致的“爱”,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童年的基本需求不能被满足,从而强烈地渴望被认知。陌生女人的自我需要通过她所单恋的作家先生才能给予定义。这些道理,年仅十几岁的她不可能自己知道,她的郁郁寡欢的母亲也不可能讲给她听,她的其他长辈更不曾有机会告诉过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至此,我们看到了产生陌生女人的悲剧的第二个原因,即她迫切地想从作家先生身上定义她的自我,孤独又缺乏人生阅历的她就把这当成了爱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永远不要让孩子感到孤独,要让他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亲人的陪伴。让孩子拥有一个可以听他诉说心事,并且能开导他的亲人,这对孩子心灵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这个亲人可以是孩子的父母,也可以是孩子信任的其他长辈,或者是孩子某个已经成年的同辈。这个亲人既能取得孩子的信任,也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孩子有了心事愿意说给这位亲人听,这位亲人也有能力遇事开导、告诫,指引孩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三、父母要关注孩子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内心秘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文本中说,“从这天起,在我们这所楼里,在我整个可怜的儿童天地里,没有什么比你更使我感兴趣的了。我把一个十三岁的姑娘的全部倔强,全部缠住不放的执拗一股脑儿都用来窥视你的生活,窥视你的起居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只要做母亲的留心关注,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怎么会发现不了陌生女人的行为异常呢?为什么她的整个生活突然完全变了个样?为什么她的成绩由中等突然成了第一名?为什么她每天读书到深夜,还以近乎有点顽固的劲头儿坚持不懈地练习起钢琴?为什么她开始把衣服刷得干干净净,缝得整整齐齐,还整个下午整个下午地坐在前屋里张望着小小的黄铜窥视孔?为什么她会突然莫名其妙地哭肿了眼睛?听说要搬到因斯布鲁克去,为什么她突然伸开双手往后一仰,像块铅似的晕倒?为什么她整整一夜躺在冰冷的地板上......陌生女人的母亲对女儿的这些行为漠不关心,她不可能发现女儿内心的秘密,更不么可能设法劝阻女儿的行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至此,我们看到了产生陌生女人的悲剧的第三个原因,即母亲对她的那些过激的“爱”的行为的忽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父母一定要关注孩子的行为,哪怕是一个很小的生活细节。只有细心关注孩子的行为,才有可能正确地解读这些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内心秘密。父母只有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才有可能感受到孩子的悲伤和失望,才有可能进一步读懂孩子内心的孤独,才有可能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当然父母也要懂得观察和思考,切不可草木皆兵地认为孩子的任何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几乎一无所知,那不是因为孩子的自我掩饰技巧有多么高超,而是因为做父母的对孩子的行为实在是太忽视了。父母也许非常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却忽略了他们的心灵,殊不知这样会让孩子距离健康越来越远,也会让孩子距离幸福越来越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四、教孩子学会内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心理问题归根结底需要自我疗愈。如果一个人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谈何解决,谈何治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陌生女人说:“年轻人围着我献殷勤,但是我都斩钉截铁的对他们一概加以拒绝。不和你在一起,我就不想幸福地、惬意地生活,我把自己埋进一个晦暗的、寂寞的世界里,自己折磨自己......”陌生女人从未思考过为什么自己不想幸福的生活,为什么她非得折磨自己。她是缺乏内省智能的。如果陌生女人懂得内省,那么她的自我治愈之路很可能便由此开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陌生女人的死亡并不是自我的胜利,恰恰是面对命运的无奈和自我救赎的失败。死亡是她追求的失败,因为这意味着让存在的变成了不存在的,死亡给了她最后救赎的同时,也给了她最后的失败,然而她的精神危机并没有通过她的死亡得到解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事实证明,唯一能够救赎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内省,永远是我们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至此,我们看到了产生陌生女人的悲剧的第四个原因,即成年后的陌生女人没有内省能力,她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不懂得自我疗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内省即自我观察。内省的人能够觉察自身的阴影面,所以也能更有意识的处理这些负面感受。从当局者角度来看,我们看到的是外面的世界,看不到自己。善于内省的人懂得退后一步,观察自己。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外面看到自身。一个喜欢内省的人由于能够觉察到自己内心的动机、感受和想法,所以很容易从内心的源头入手,深度调整自己。 加德纳在《再建多元智能》中,对内省智能表述:内省智能是“一个人清楚地了解自己,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欲望、恐惧的能力,并且有意识地运用这些信息去调适自己生活的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内省智能是可以从小培养的。内省智能的培养需要父母去主动关注孩子,并正确地表达自己以作为孩子的榜样。比如,父母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彼此当天做了哪些成功的事,以及受到了哪些挫折,这将生动地让孩子知道这样的思考和交流是可以接受的。父母还可以鼓励孩子通过记日记,客观的分析他们自己当天的行为,情绪和思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五、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让孩子学会在独处时自我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陌生女人说:“如果我知道,你的心里并没有我,压根儿连想都没有想过我,那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陌生女人执着着这份单相思,她将它看的比生命还要重要。殊不知爱情需要双方的你情我愿,殊不知爱情也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至此,我们看到了产生陌生女人的悲剧的第五个原因,即她有着不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好的书籍可以改变人的爱情观,提升人的价值观。比如读了素黑的书,我们会知道,“女人的自我价值,从来不需要由男人赋予。”我们会建立正确的爱情观:“爱不是目的,而是优化生命的过程。爱自己,爱生命,爱世界是爱情的根。他爱我,我加倍爱他;他忽略我,我更独立;他伤我心,我坚强自己;他狠了,我对自己更温柔;他对我不起,我说谢谢你;他离开,我随时在;他消失,我活好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孩子心灵的成长,离不开书籍的陪伴。读书可以使我们成为完善的人。读书可以让孩子知道已往,为未来做准备。 读书可以认识世间万事万物,读书可以感知人生,读书可以明了自己与人群的关系,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我......爱上读书,会让孩子更加善于独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另一种则是独处。前者一直被认为是人的生存之本,然而后者则是立足之基。斯卡尔说:“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独处是提高自己的最佳时机,善于独处的人内心会变得强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巴罗说:“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辨......凡有学者,皆成性格。”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三字经》中说“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经子通,读诸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孩子的读书兴趣,需要从小培养。鼓励孩子坚持把一本书读完,可以不求甚解,可以不做笔记,可以反复去读,......要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家长的身教胜于言传,父母应该放下手机,捧起书本,与孩子一起享受读书的快乐时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以上就是我读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文本后,所产生的几点感悟,我相信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还有很多。身为一名小学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也会注意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及时地对孩子的行为予以关注和引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够精心地呵护儿童的心灵,让家庭成为孩子一生幸福的起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