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行(3)从嘉峪关到敦煌(嘉峪关、瓜洲沙雕、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阳关、玉门关)

舒展风帆

<p class="ql-block">  从嘉峪关到敦煌,我们一路参观了嘉峪关的关城遗址,瓜洲的大地之子大型雕塑,敦煌的月牙泉鸣沙山、莫高窟、阳关故址以及玉门关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  6月25日下午,参观过张掖的大佛寺和七彩丹霞景区,我们直奔嘉峪关市,准备第二天上午去参观嘉峪关关城景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D6 :甘肃省嘉峪关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景点9——嘉峪关关城</b></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山西麓而得名,比山海关早建九年。这里地势险要,南依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傍连绵起伏的黑山。两山之间只有30华里,是河西走廊的最狭隘处,被称作“河西第一隘口”。关西为主战场,关东有九眼泉湖,冬夏澄清,终年不竭。</p><p class="ql-block"> 明征西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在此选址建关,经历了168年的时间,一座规模宏大的关城矗立在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上。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适合战争防御的需要。关城有三重城廓,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固若金汤,牢不可破。</p><p class="ql-block"> 6月26日上午,我们来到嘉峪关,一睹这“天下雄关”的尊容。</p> <p class="ql-block">  冯胜大将军塑像。</p> <p class="ql-block">  关城东的九眼泉湖。</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关城东闸门。东闸门是进出关城的主要通道。门洞高4.2米,宽3.8米,深10.6米,用石条和砖垒砌而成。墙壁上嵌有36根方木支柱,门顶搭有方木棚架。门上建有闸门楼,红漆明柱,顶盖灰瓦,为硬山顶式建筑。1981年对东闸门进行维修,更换了东闸门立柱。</p> <p class="ql-block"> “天下雄关”碑亭。</p> <p class="ql-block">  文昌殿。明代建筑,重修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书有“文昌殿”,并悬“威宣中外”、“神威远播”匾额。</p> <p class="ql-block"> 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  朝宗门。因东瓮城门额刻“朝宗”二字得名。东瓮城劈门南向,不与光化门直通,使关城道路迂回,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p> <p class="ql-block"> 走进东瓮城,就看到了光化门。</p> <p class="ql-block">  光化门,门额刻“光化门”三个大字,左题款“知直隶肃州涂跃龙立”,右题款“乾隆岁次辛亥孟夏月吉旦”。光化门楼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结构,楼高17米。</p> <p class="ql-block">  站在光化门的入口处有“门中楼”的景象奇观,展现了古代建造者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柔远门,门额刻“柔远门”三个大字,左题款“直隶肃州高台县知县和龄承修”,右题款“乾隆五十六年季夏”。柔远楼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结构,其样式内城东门之上的光化楼完全一致。“柔远”二字,意思是明王朝对边陲(关外)各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安抚边远地区,以实现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p> <p class="ql-block">  会极门,因西瓮城门额刻“会极”二字而得名,意即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官、商旅,亲善友好地在这里相会,从这里经过,向中原王朝朝贡。西瓮城与东瓮城“朝宗门”一样,劈门南向,不与柔远门直通,使关城更加肃穆幽深,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p> <p class="ql-block">  出了会极门,下一个就是嘉峪关门啦。门口有发放关照的“明代官员”。</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门为关城的正门,也称西城门。门额上刻有“嘉峪关”三个字。门洞为五伏五券错层拱券式结构,基础砌三层条石。门扇为木质外包铁皮钉黑漆双扇门。门道长25米,宽4.2米,高6.3米,用大小不同的条石铺设,数百年来留下了深深的车辙。</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楼。关城门楣为乾隆亲题“嘉峪关”,门顶建嘉峪关楼。</p> <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嘉峪关”,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关城外就是古战场,远处是连绵的祁连山。</p> <p class="ql-block">  把照片放大,能清楚地看到祁连山山顶上白雪皑皑。</p> <p class="ql-block">  回到关城里面,沿着马道登上城楼。</p> <p class="ql-block">  城墙上的古炮。</p> <p class="ql-block">  这门炮是永乐七年九月制造的。</p> <p class="ql-block">  沿着长长的城墙走到最南端,</p> <p class="ql-block">  向城外下方观望,一条细细的长龙一直延伸到祁连山下。这就是嘉峪关外的明长城。</p> <p class="ql-block">  向城内观望,则是关城中心的广场、道路和房子等。</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刚才就是沿着中间这条道路,从光化门一直走到柔远门。</p> <p class="ql-block">  从南边的城墙上看柔远楼和嘉峪关楼。</p> <p class="ql-block">  从东面的城墙上看光化楼、柔远楼和嘉峪关楼。</p> <p class="ql-block">  游击将军府位于关城内的东北角。</p> <p class="ql-block">  游击将军府大门。</p> <p class="ql-block">  游击将军是嘉峪关最大的官,嘉峪关的一切决策、号令均出自游击将军府,因而游击将军须文韬武略俱全。府门上悬挂着一副对联:“百营杀气风云阵,九地藏机虎豹韬。”</p> <p class="ql-block">  中堂为议事厅,是游击将军办公的场所。门上挂着一匾,上写“神威永护”,门柱上对联:“金鼓动地战旗猎猎映大漠,铁垒悬月轻骑得得出长城。”生动地描绘了几百年前的烽火岁月。</p> <p class="ql-block">  中堂内塑有三十五岁的游击将军芮宁和四名文武官员的塑像。芮宁将军身着铠甲,在作战沙盘前拈须思考,神情刚毅凝重。</p><p class="ql-block"> 在吐鲁番酋长满速儿大兵入侵肃州时,芮宁率领官兵与满速儿交战于今嘉峪关文殊镇冯家沟村一带。在那场恶战中,芮宁为救援守军,最后中箭而壮烈牺牲。在肃州(今酒泉市)城里有他的纪念地,人们永远怀念他。</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走出嘉峪关的东门,路口上一块巨石上刻着毛泽东主席手书的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翰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span></p> <p class="ql-block">  6月26日下午,离开嘉峪关,我们驱车前往瓜洲,一路看见路边的戈壁已经大部分被改造成了田地或者草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D7:甘肃省酒泉市瓜洲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景点10——瓜洲戈壁雕塑展</b></p><p class="ql-block">  下高速公路在戈壁荒漠中一条县级公路上行驶18公里,我们去参观大型雕塑艺术展览。这里还在不断地建设,目前已经完全做好的雕塑作品不多。</p><p class="ql-block"> “大地之子”雕塑长15米、高4.3米、宽9米,以红砂岩为主要材质,利用三维扫描获取模型数据,再分块进行3D雕刻,最后逐块雕砌安装成型大型户外主题雕塑作品。</p> <p class="ql-block">  宝宝睡得真香,太可爱了。</p> <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塑像。</p> <p class="ql-block">  与老祖宗来个合影。</p> <p class="ql-block">  离开瓜洲雕塑展览,我们向着敦煌方向前进。进入敦煌市郊,绿树成荫,一片片葡萄园和蔬菜地种植在高高的大树之间,远处可以看到鸣沙山。下午4点半左右到达预定的敦煌国旅景轩酒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D8 :甘肃省敦煌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景点11——鸣沙山月牙泉</b></p><p class="ql-block">  6月27日上午,我们先来到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p> <p class="ql-block">  鸣沙山位距敦煌城南五公里,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其山东西绵亘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p> <p class="ql-block">  鸣沙山下人们骑着骆驼🐫排着长队,缓缓而行。</p> <p class="ql-block">  “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月牙晓澈”为敦煌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在鸣沙山群峰环绕的一块绿色盆地中,有一泓碧水形如弯月,这就是月牙泉。</p><p class="ql-block"> 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一直是个谜一样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泉边的沙滩上人们尽情地嬉戏。</p> <p class="ql-block">  在鸣沙山的阴影下,月牙泉的水面清澈平静。</p> <p class="ql-block">  登高望一眼泉水。</p> <p class="ql-block">  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唐代这里有船舸,泉边庙宇。泉南岸原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东向西计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绘壁画数百幅。</p> <p class="ql-block">  目前这座仿唐建筑为鸣月阁。</p> <p class="ql-block">  水月观音</p> <p class="ql-block">  从月牙泉往回走,只见鸣沙山上,滑沙的人们玩得不亦乐乎。 </p> <p class="ql-block">  山下的驼队大概有一里多长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景点12——莫高窟</b></p><p class="ql-block"> 从鸣沙山月牙泉出来,我们第二个目标是著名的莫高窟。到达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换票后乘坐景区大巴行驶10多公里,才能到达参观点。</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 石室宝藏”牌坊。</p> <p class="ql-block">  在莫高窟洞窟的参观中,由于我们仅提前一天订购参观券,只订到了B类参观券,所以只能参观四个洞窟。不过这四个洞窟质量非常高,分别是96窟、100窟、138窟和148窟。</p> <p class="ql-block">  九层楼洞窟编号第96号,建于初唐(公元618-705)。 窟内的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也是莫高窟标志性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这是九层楼的内部结构图。</p> <p class="ql-block">  据《资治通鉴》卷240记载,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东魏国寺僧法明等人撰写《大云经》称,太后乃弥勒佛下生。《大正藏》则言,“汝于尔时,实是菩萨,为化众生,现受女身”。弥勒佛到了初唐,就这么变成了女性形象。</p><p class="ql-block"> 这座弥勒像造型为女性形象,衣裙为唐朝流行的抹胸装,是武则天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由于保护文物的需要,洞窟内一律不得照相。此四幅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第100窟开凿于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前室已毁,甬道及主室壁画保存完好,均为原作。是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统治者曹元德的功德窟,是为纪念其父河西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所建造。洞窟甬道的南北壁绘有曹议金父子及回鹘公主等供养人像。<span style="font-size: 18px;">窟内塑像则均为清代重塑。</span></p> <p class="ql-block">  (以下五幅图片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窟南、北、东三壁经变画的下部,绘有《曹议金统军出行图》和《回鹘夫人出行图》,人物众多,场面浩大。此两幅图为其中节选。</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148窟形制属于涅槃窟,即洞窟内部做成棺材的形状。据洞窟前室南壁的碑文记载,该窟建于盛唐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是陇西望族李大宾所建,后经晚唐、西夏、清代重修。</p> <p class="ql-block">  其主室中央佛坛上塑有释迦牟尼涅槃像。这尊涅槃像头南脚北,面向东方,右胁枕手,累足横卧,身长14.7米,是莫高窟的第二大涅槃像。在涅槃像身后还塑有形态和表情各异的菩萨、比丘、天人等72身,都已经过后代的重修。</p><p class="ql-block"> (以下五幅图片均取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涅槃是指佛陀已经超脱了人世间的生死轮回,达到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  在涅槃像周围,是横贯南、西、北三壁的巨幅连环式涅槃经变,这是根据《大般涅槃经》描绘出释迦牟尼佛入灭前后的历史和神话故事片断。这组壁画高约2.50米,总长度23米,全部画面分为10组,66个情节,出场五百多个人物与动物,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一幅涅槃经变。</p><p class="ql-block"> 此为西壁-涅槃经变-求分舍利</p> <p class="ql-block">  西壁-涅槃经变-荼毗</p> <p class="ql-block">  西壁-涅槃经变-八王分舍利</p> <p class="ql-block">  138窟开凿于晚唐(公元835-907年),距今一千多年。前室木构窟檐为清代重修。</p> <p class="ql-block">  第138窟的洞窟形制呈覆斗顶形。在洞窟中心设有佛坛,<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主尊趺坐佛是晚唐塑的,清代经过重修。</span>坛上的佛背屏与窟顶相连。旁边塑有送子娘娘等十二身、六臂观音一身,完全是清代作品。俗称为“娘娘殿”。</p><p class="ql-block"> 佛坛背屏正面绘制着菩提宝盖、卷草佛光、四飞天、花卉,背面绘制接引佛,背屏南、北侧面绘制有化生、飞天。洞窟窟顶的藻井绘制着茶花井心,藻井与四披绘制垂幔卷草,四周环绕伎乐飞天。洞窟四披绘制千佛,千佛中央画说法图,共四铺。</p><p class="ql-block"> (以下四幅图片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这些壁画均为供养人画像,有些与真人同高。据考证供养人为敦煌望族阴氏家族。</p> <p class="ql-block">  自此,我们参观完了四个计划内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  以雄伟的九层楼为背景,多拍几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飞天雕塑</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参观了敦煌研究院的历史展览,看到了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早期工作和居住的地方。特别是常书鸿老先生一直居住的房子,非常简陋和艰苦。我们为敦煌人的精神深深感动。可惜当时拍摄的照片不慎误删,非常遗憾。</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毕,我们意犹未尽,买了一套敦煌十集大型纪录片,回家好好看了一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景点13——阳关</b></p><p class="ql-block">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必很多朋友对阳关的了解都来自于这句古诗,阳关也因此成为我们这次西北行必须要去追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从莫高窟出来已经中午12:45了,我们急匆匆赶往阳关。</p> <p class="ql-block">  阳关在距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的古董滩附近。是西汉王朝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也是丝绸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等地的重要门户,凭水为隘,据川当险,与玉门关南北呼应。</p> <p class="ql-block">  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为抵抗匈奴对边疆的骚扰,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从此,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关隘,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边塞诗人岑参曾写下“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  张骞骑马出阳关。</p><p class="ql-block">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是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p> <p class="ql-block">  阳关都尉府</p> <p class="ql-block">  阳关旧址</p> <p class="ql-block">  阳关城门旁已经坍塌的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  验牒出关</p> <p class="ql-block">  津关令、通缉令</p> <p class="ql-block">  出了阳关</p> <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王维的塑像,他的那首《渭城曲》为人们永世传颂:</p><p class="ql-block">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p> <p class="ql-block">  乘坐景区交通车到达古阳关烽燧。</p> <p class="ql-block">  阳关烽燧约建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唐代此烽所在山名石门山,此烽因名石门烽;清代以来,俗称墩墩山烽燧。阳关烽燧历经两千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p> <p class="ql-block">  阳关故址即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等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山下即为阳关古道。</p> <p class="ql-block">  返回到阳关城内,可见兵营林立。</p> <p class="ql-block">  校场射箭</p> <p class="ql-block">  古陶窑。</p> <p class="ql-block">  阳关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此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半钟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景点14——玉门关</b></p><p class="ql-block">  玉门关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阳关的位置相对应,</span>是长城西端重要关口。</p><p class="ql-block"> 从阳关到玉门关,要走一条从南到北的道路,这条路上几乎没有什么车。看,前面的路牌上标注着从这里到玉门关还有59公里。这是我们要看的敦煌第四景。</p> <p class="ql-block">  这一路全部是荒滩戈壁,没有人烟。</p> <p class="ql-block">  偶尔能看到远处有曾经的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  远处小山坡上一座黄土色的城郭就是玉门关遗址,正如王昌龄的“孤城遥望玉门关”所述。</p> <p class="ql-block">  玉门关的又一个名字叫小方盘城。西汉时为玉门都尉府治所,东汉为玉门候官治所。是我国现存最完好的汉代土遗址之一。</p> <p class="ql-block">  站在玉门关小方盘城,眼望四周荒滩戈壁,确实是“春风不度玉门关”啊。</p> <p class="ql-block">  已经是夏季了,这里也不过稀稀拉拉的有几丛草,散落在戈壁荒漠中。</p> <p class="ql-block">  乘坐景区交通车,我们来到玉门关的另一处景点——大方盘城。</p> <p class="ql-block">  大方盘城始建于西汉,是西汉“昌安仓”仓储遗址。历经两千多年,高耸巍峨的城堡被风沙摧残、时光磨砺,仅剩一段段嶙峋的骨架,顽强地支撑着昔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苍凉而雄伟。</p> <p class="ql-block">  这残缺的美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  大方盘城附近的烽燧。</p> <p class="ql-block">  看看此刻的时间已经快晚上七点了,即将下山的太阳忽然被一片乌云笼罩,茫茫戈壁上呈现出另一种奇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