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安小学教育集团•总校】享读书之乐,浴书香之馨——三年级读书交流分享会

润娟娟

<p class="ql-block">阅读,滋养我们心灵;阅读,增加我们的智慧。在这个忙碌的开学季里,我们在一起畅游知识的海洋,享受阅读的乐趣。今天三年级老师们一起分享着读书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段老师——暑假读了韩素静老师的《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一书。看完目录便被深深的吸引了,当读到其中的内容时,更是感慨万千。该书分为四辑,依次是:课堂要落在实处,课堂上的遗憾,捍卫课堂常识,我这样教语文。书中所说,识字,阅读和写作,就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的性质,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生活中的语文元素。作者韩老师强调语文教学要扎扎实实练习识字、读书、写作。这些是语文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我们语文老师要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上让学生有真收获的语文课。</p> <p class="ql-block"> 崔老师——《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确、健康的人格这一核心问题来展开。他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儿童独立、自信、勇敢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总的来说,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儿童教育的首要任务。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孩子害羞、孤僻、口吃、尿床、打架、说谎,甚至不爱学习等。关于这些问题的心理诱因以及解决方案,阿德勒的这本书中也有详细的介绍和分析。阿德勒告诉我们,儿童的这些行为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只是表象,家长暴力地制止和打骂,只能让问题更严重。本书基于个体心理学这个理论依据,对儿童人格构成做了透彻的分析,对为人父母者、教师及所有关心或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都有着非凡的意义。此外,本书还介绍了人的天性、遗传等因素对一个人儿童时期的影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还是一部探讨人性、人的心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心理学佳作。 </p> <p class="ql-block">付老师——《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才一翻,就马上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都说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特别认同,现在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己,只知道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老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不求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的定义“爱”的。“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止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p><p class="ql-block">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曾经,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就是好孩子。我们从来没有或者有过却没有答案去问自己: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眼前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吗?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我们的心智却停滞不前,面对纷扰的社会,我们内心的惶恐不安远远大于自尊自信,这就是传统教育带来的后果。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拼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经历和教训教导孩子却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自强自立的人生道路?</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从了解自己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到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己和她的成长,用真正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内心的小孩”和现实的孩子一起快乐、自由地成长!</p> <p class="ql-block">李老师——《心理学》读书有感</p><p class="ql-block">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心理学有了更深的了解,以前觉得很神秘的一些心理现象,现在不会感到茫然;也使我进一步学会了更好的审视自我、审视身边人,更好的去观察身边人的情绪,了解身边人的心理,理解身边人的需求;心理学不但让人更好的学会应对自我,也让人更好的学会与别人相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身处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工作环境变迁、身边人员流动变得习以为常,为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与别人相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了解身边不断变换的人的心理,学会更好的方式与身边人交流;人与人相处、沟通,理解是融洽相处的前提。</p><p class="ql-block">今日的生活是昨日的延续,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会继续学习心理学的文章和书籍,这必将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知识的积累、前人成功经验的总结、失败经验的教训的反思,都会更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车老师——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一书全然没有一般心理学书籍那些枯燥难解的专业术语,没有刻板无趣的说教,读之仿佛朋友之间的一次倾心交流。作者利用自己的职业之便,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鲜活生动的学校典型案例,使我们老师感觉到就像在倾听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作者还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出发,通过列举心理原理相似的其他案例和心理学实验,对学校案例进行了深入而浅出的剖析。每每读到作者那些总结性话语的时候,都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多少年的教学迷惑被他一语道破,让我遂生相见恨晚之感。书中除对案例的精彩剖析之外,同时还给我们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些对策非常实用易行,简直就是一线教师的管理宝典。</p> <p class="ql-block">支老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有感</p><p class="ql-block">一本好书,也许只需要几个小时、几天的时间去阅读,却能够给人恒久的影响和启示。近日,我又重读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汇聚了作者三十多年教育教学的经验,既有生动事例,又有理论分析,身为小学教师,每每读来都有收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非常精彩,不仅学生听得入神,连观察员和旁听教师也被深深吸引。课后,一位旁听的临校老师询问这位老师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一定不止一小时吧!那位历史老师回答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于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用终身的时间备课,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感触。这位老教师公开课的成功,不在于他为了一堂课做了多少课前调查、研究,也不在于什么技巧和辅助手段,而是在于他用一生的时间投入到教学的研究和锤炼中,用全部的心血做积累,积累学科知识和文化底蕴、积累思想境界和人生感悟、积累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然后在课堂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展示给学生。厚积方能薄发,唯有用终身备课,才能有每一节课的精彩!</p> <p class="ql-block">徐老师——暑假期间我读了《班级管理60问》这本书,里面的很多班主任工作实例和阐述深深吸引了我。通读了这本书,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第一,要追寻班主任的幸福。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用童心理解童心,要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和学生同年龄的一个学生。要有爱心和宽容心,更要有责任心和耐心。第二,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在这本书中的序中有一段话对我的感触很深。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爱不等于教育,教育需要爱,教育还需要智慧。我觉得做好一个班主任真的需要智慧。对学生的爱是基础,而智慧是来自于实践中的不断反思、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中提升的。做最好的班主任,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任老师——读《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有感:孩子们并不需要智力玩具或者电视节目,他们需要的是你!他们真正看重的是和你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他们需要被重视,需要和父母单独相处而不被打扰,需要和父母建立一生的亲密关系!</p><p class="ql-block"> 在处理与孩子沟通的问题时,控制、放任、贿赂、威胁都是家长们常用的方法。这些不同类型的教育方法都有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可能导致孩子无法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进行沟通,从而无法建立起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孩子也就无法得到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与这些方法相比,情感引导的教育方法更加充满关爱,也更符合逻辑和人性。因为只有情感引导型父母才</p><p class="ql-block">会把这些棘手的情况当成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好机会,并且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同情和理解,在沟通中增进亲子关系,进而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沟通能力,为他们将来的成长打下最有益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老师——读书感悟: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列宁也曾说过:“书籍是巨大的力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不管怎样说,这些名人名言都充分表现了书对人类的重要性。的确,书对人类真是太重要了。沉沦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热爱生活,心里充满仇恨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无比关心他人,心胸狭窄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心胸无比宽广。作为学生老师,更应多读些有益的书籍并且引导孩子们也要多读书,这样不但能够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写作潜力,而且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p> <p class="ql-block">贾老师——通过读《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我觉得在今后生活、教学工作中就应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重视自省、做到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像孔子一样诲人不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像孔子一样学思并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样教学相长、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用心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简单愉快的学习中学到知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蒙老师——读《爱的教育》有感,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爱的定义,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同样,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教师,更会把我们当作朋友,兄弟,父母。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是无从谈起,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p> <p class="ql-block">焦老师——读《心态决定状态》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作为教师,对教育、对学生必须深入地认识,不能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而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教师以良好的心态从事教育,才能保持教育的纯洁性、才能保证受教育者少受外界环境的污染。</p> <p class="ql-block">张老师——暑假闲暇之余,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教育:创造无限可能》。</p><p class="ql-block">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回顾自己的教书生涯,每日在思索着如何教好学生,如何让学生考出更好成绩,但仔细想想与真正的教育的确有不小的差距。教育的对象就是学生,只有让每个学生进步了、发展了、创新了、成就了,才是真正的好老师。</p><p class="ql-block">“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老师的最基本要求。书中讲到教师大致有四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润老师——纸上逃兵容易,身临其境实践难。《不吼不叫,做智慧班主任》从教育实践出发,以方法引出故事,用故事演绎方法,故事和方法相互印证,理论和实践相得益彰。许老师,用爱与孩子们交流,用心与孩子们沟通,在一件件平常的小事中能够看出老师的良苦用心。这本书运用一个个事例,直观向我们展现了鲜活的教育事例。让我可以从中不仅可以学到方法,更能启发我进行反思,不断改进教育策略。</p>

老师

教育

孩子

学生

教师

心理学

我们

本书

语文

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