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镇历史悠久,南宋以来已是“水陆冲要之地”,“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因滨浔溪河而名浔溪,后又因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而名南林。至淳祐十二年(1252)建镇,南林、浔溪两名各取首字,改称南浔。<div><br></div> 南浔镇,隶属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位于浙江省北部,湖州市东部,东北部与江苏省苏州市毗邻,属太湖流域和杭嘉湖平原,居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腹地,名列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国内千年文化古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浙江省百强镇,全国工业千强镇之一。 南浔境内发现的洪城、花城、上石等古文化遗址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就在此繁衍生息。相传夏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南浔辖域隶属扬州。 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公元前333年,楚以此为春申君之封邑,始建菰城县,南浔辖域隶属菰城县。 <div> </div> 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分乌程县东乡置东迁县,县治在今旧馆。南朝宋元徽四年,东迁县改为东安县,次年仍复名为东迁县。隋开皇九年东迁县并入乌程县。宋太平兴国七年,分乌程县东南15乡置归安县。 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今南浔辖域隶属吴兴县。 <br> 1949年5月2日,南浔解放,今南浔辖区隶属吴兴县。 南浔百间楼是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群。相传百间楼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女眷家仆而建的居屋。因一河两岸,有楼房百间左右,故而得名。<div><br></div> 当时董份的孙子和南浔嘉靖进士茅坤结成姻,茅家嫌董家的房子不宽敞,茅家新娘陪嫁婢女有一百个。于是,董家马上造一百间楼房,每名婢女住一间楼房。 百间楼全长400余米,房舍集中的一段是河东岸的莲花桥到长桥一段,河两岸密布着鳞次栉比的房屋,白墙、青瓦、沿廊、河埠、花墙、卷门、廊檐,每一家的房屋都如出一辙,屋外运河水流淌,船只去了又回,是江南水乡亘古不变的婉约运河风光。<div><br></div> 百间楼房舍连排,侧墙相接。楼房为传统的乌瓦粉墙,形成由轻巧通透的卷洞门组成的骑楼式长街。两岸有石桥相连。沿河石砌护岸整齐,且有河埠,即方便百姓、船家、商人上岸、下船,搬运货物和出行,又便于百姓汲水和洗涤。 百间楼的建筑既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又具有清代建筑遗韵。是具有典型江南水乡风味的民居楼群建筑。 南浔区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帮”之称。有名甲天下的辑里湖丝;技艺精湛被誉为文房四宝的善琏湖笔;“朝如轻丝、薄似蝉羽”工艺之花的双林绫绢等传统名特产品。 古镇南浔名园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张石铭旧宅、张静江故居和双林三桥、含山笔塔与蚕花圣地等构成了江南旅游胜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div> </div> 南浔历代名人辈出,明代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现有全国有影响的南浔籍专家、学者8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1991年南浔镇被浙江省政府列为首批历史文化名镇,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经济发达,人才辈出,书香不绝。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就出了进士41名。 著名的名胜古迹有嘉业堂藏书楼、刘镛的庄园小莲庄、张静江故居、张石铭旧居、百间楼和宋代古石桥等。 与南浔相距7里远的辑里村是著名的辑里丝的产地,辑里丝曾获1815年巴拿马国际金奖。 南浔自然与文化交融,历史与传统互动,处处散发出江南水乡独特神韵和魅力,吸引着海内外的游人商客。南浔古镇相继获得了 中国十大魅力名镇······<br><br><br>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文明镇;江南六大古镇之一;<br>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古桥保存最集中的地区之一;<br>“百间楼”是江南保存最完整的沿河古民宅群。 南浔古镇,民间有“三步一拱,五步一桥”之谚。众多各具风姿的石桥、木桥,构成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据《南浔新志》记载,镇区有石桥、木桥77座。 至今被称为南浔三古桥的是广惠桥、通津桥和洪济桥。据当地人介绍,广惠桥的这对石狮子广惠桥是青团老石工集祖孙三代花了三年时间完成,也是老石工最后的杰作 慢慢地踱进镇子深处,弥漫着湿润而清新的气息,水道两旁古朴的石板台阶上,一张小木桌,几把竹靠椅,一壶茉莉花茶,飘荡着淡淡的茉莉花味,呈现出一幅悠闲,惬意意境。 木质廊桥下“咿呀”作响的是小木舟的摇橹声······ 在宁静的夜空中谱写着美妙的节奏,伴随着节奏晃悠的长撸在碧绿幽深的水道上划出圈圈涟漪······,这样“有声有色”的画面,在南浔胜景中被无数次的定格。“碧溪深处绝世喧,自汲清流日灌园,却笑渔船长共到,不知是否比桃源。 南浔还给游客们复原一些江南的民俗,把众多的大爷,大妈打扮成旧时的新郎.新娘,演绎着一场再娶,再嫁不犯法的即兴表演。 这就是江南名镇----南浔,一个梦幻般的地方,一个去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