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 位于俄罗斯西北部的波罗的海沿岸。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面积1439平方公里,是俄罗斯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是世界最北边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又被称为俄罗斯的“北方首都”。<br> 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1712年彼得大帝迁都至圣彼得堡,一直到1918年,在这200多年里,这里是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圣彼得堡1924年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又恢复了原名。 圣彼得堡建在波罗的海东岸的涅瓦河口,整个城区分布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岛屿上,许多河流穿越而过,别具水城风情,故有“北方威尼斯”之称。由于圣彼得堡纬度很高,夏季特有的“白夜”景色令人留连。 圣彼得堡市交通发达,有12条铁路干线呈放射状通向赫尔辛基、华沙、莫斯科及俄罗斯其它大城市。市内建有五个客运火车站,火车站的名称以各自终点站的城市而命名。<br> 圣彼得堡市在俄罗斯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座大型综合性工业城市。圣彼得堡被称为俄罗斯最西方化的城市,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窗口。许多国家的领事馆、跨国公司、银行及其他业务据点均位于圣彼得堡,也是一座科学技术和工业高度发达的国际化城市。 圣彼得堡旅游资源丰富,是一座文化旅游名城。许多俄国著名诗人及作家如:普希金、莱蒙托夫、高尔基等人都曾在此生活并从事创作。圣彼得堡市有264家博物馆,其中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彼得宫(夏宫)、叶卡捷琳娜宫、斯莫尔尼宫、彼得保罗要塞、伊萨基亚大教堂、俄罗斯博物馆等最为著名。城市以众多历史文化古迹著称,有36个项目、4000余座建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曾发生了一段悲壮的历史。德国法西斯军队将这座城市围困了872天(1941.9.8---1944.1.27),是二战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围困与反围困战役。列宁格勒保卫战钳制并消耗了德军大量兵力,致使德军北部战线彻底崩溃。<br> 列宁格勒保卫战以苏军取得了最终胜利,但是,列宁格勒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据统计,列宁格勒城内共有642000人死于饥饿与严寒;20000多人死于德军的空袭与炮击;3200幢建筑被摧毁,城市面目全非,街道变成了瓦砾堆。战后人们重建家园,将被法西斯炮火毁坏的古迹修复,经过艺术家和工匠们的艰苦劳动,这座城市又再现了昔日风采。 涅瓦河 发源于拉多加湖,自东向西流,在圣彼得堡市区内逶迤穿行,最后注入芬兰湾。涅瓦河长74公里,28公里位于圣彼得堡,其余在列宁格勒州境内。平均宽度400--600米,最宽处可达1200米,最深处24米。<br> 沿途有几条小河汇入,其中包括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期间开凿的大运河,以涅瓦河为主流,交织成巨大的水网。以河水流量计算,涅瓦河是欧洲第三大河,仅次于伏尔加河和多瑙河。丰沛的水量滋养了圣彼得堡,使其成为俄罗斯最大的港口。<br> 涅瓦河将市区分为四个主要部分:东北部的维堡区、北部的彼得格勒岛,西岸的瓦西里岛和南岸的中心城区。因水而盛的圣彼得堡,河面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0.2%,河面上有423座桥梁,将42个小岛相互连接,其中有20座桥梁为开合式桥梁。 开合式桥梁 就是水陆两用桥,白天桥体合拢,供车辆、行人行驶;晚上,桥体打开,供万吨以上的大型船只航行通过。由于河流纵横,桥梁众多,风光秀丽。横跨两岸造型别致的各式桥梁犹若长虹卧波,给涅瓦河增添了无穷魅力。<br> 由彼得大帝亲自规划,历代沙皇一砖一瓦督造的皇家宫殿、教堂、花园、广场,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涅瓦河两岸。涅瓦河是圣彼得堡的母亲河,她给这座城市注入了无限的激情与浪漫,带来了灵气与活力。在圣彼得堡300多年历史中,川流不息的涅瓦河,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荣辱兴衰。 涅瓦河两岸风光<br> 伊萨基耶夫斯基大教堂 位于伊萨广场,大教堂是罗曼诺夫家族献给先帝彼得一世,并为纪念圣徒伊萨基·达尔马茨基(彼得生于他的纪念日)而命名,因此,建造这座豪华殿宇皇室不惜财力。<br> 大教堂由法国著名建筑师奥古斯特·蒙斐朗主持设计建造(1818---1858),历时40年,用工44万人次。工程中运用了许多新技术和大胆的施工方法,其中用汞合金火烧法为圆顶镀金,使巨大的圆顶历经一个半世纪从未整修依然金光灿灿。<br> 伊萨大教堂是世界第三高的圆拱型建筑物,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的花之圣母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圆顶教堂。 伊萨大教堂高102米、长112米、宽100米,可同时容纳1.2万人。教堂外部共有112根整块深玫瑰色花岗岩圆柱,其中四面48根廊柱,每根高17米,直径2米,重达114吨,是世界最大的教堂廊柱。大教堂四角的钟楼,各带一个相对较小的圆顶,它们与中央圆顶共同组成东正教教堂传统的五圆顶。<br> 大教堂上方装饰着神话故事中寓言人物的雕像,他们各代表着信念、睿智、力量、平等。内部装饰用了大理石、斑岩、玉石、天蓝石等材料,装饰用黄金达410公斤,其中仅穹顶外部镀金就用了100公斤黄金。<div> 大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严重破坏,战后用了20年时间才修复。现在花岗岩石柱上,仍保留着战争时期留下的累累弹痕,这些弹痕是无声的警示,让人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br></div> 沙皇尼古拉一世雕像 位于伊萨基耶夫斯基大教堂前面的依萨广场。这是一座沙皇尼古拉一世骑马的青铜雕像,雕像设计得非常巧妙,马后腿着地,支撑着整座雕像的重量,据说是在马屁股灌进了青铜以支撑马的后腿,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两点支撑的铜像。雕像由彼得·柯楼特设计,已有160多年历史了,依萨广场是圣彼得堡雄伟壮观的广场。 十二月党人广场 位于伊萨大教堂与海军司令部大楼之间的中心花园,占地数十公顷,濒临涅瓦河岸。广场林木繁多,芳草茵茵,环境幽静,空气清新。广场中央一块巨大的花岗岩基石上,巍然屹立着彼得大帝骑马的青铜雕像。<br> 十九世纪初,欧洲民主狂潮蔓延到俄国,当时部分思想较为开放的青年军官,希望俄国走上民主自由的政治体制道路。趁刚登基的尼古拉一世根基不稳,这群较为激进的自由党人率领3000名成员,于1825年12月14日,在元老院广场,以废除农奴制为契机发动政变。 <p class="ql-block"> 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镇压下,十二月党人的革命宣告失败,参与政变者皆付出了惨痛代价。这批俄国革命运动的先驱者被称为“十二月党人”,1925年,为了彰显这批先驱者的历史意义,将当时发起革命的元老院广场,更名为十二月党人广场。</p> 十二月党人广场左侧是法院、图书馆,前方是涅瓦河口,远处便是斯莫尔尼宫、狮身人面像、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彼得堡罗要塞、滴血教堂等等。 彼得大帝纪念碑 位于十二月党人广场中央。铜像建于1766--1782年,高5米,重20吨,底座是一块重400吨的花岗石。一匹骏马前腿腾空,彼得大帝身穿战袍,腰挂利剑,骑跨在飞驰狂奔的战马上。面对奔流不息的涅瓦河,他两眼炯炯有神,目视前方,潇洒自信。<br> 骏马象征着俄罗斯,它双脚腾空,要冲破一切阻力勇往直前;马蹄下踩着一条硕长的毒蛇,它代表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维新的守旧派。彼得大帝冲破重重阻挠,在这片沼泽地上建起了圣彼得堡这座美丽的城市,把落后、封建、贫穷的俄罗斯带向了繁荣富强的道路上。 铜像底座的天然巨石发源于芬兰,当年叶卡捷琳娜二世让数百名农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巨石拖出沼泽,然后用几根底部挖有沟槽、装有铜球的大木梁进行运输。用了一年的时间才把巨石拉到芬兰湾,然后用木排从水路运到广场。<br> 这座彼得大帝塑像无论从任何方向观看欣赏,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完美的雕塑艺术作品之一,这座塑像因普希金长诗《青铜骑士》而声名远扬。 彼得大帝 后世对彼得一世的尊称。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1672─1725)。彼得一世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实权。在位期间制定了西方化政策,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俄国逐渐走上了强国之路。他使俄国版图不断拓展,并使俄国走入现代世界,因此彼得大帝被认为是俄罗斯最杰出的皇帝。<br> 1689年的沙俄是一个落后国家,弱于中国的大清帝国,比英、法、德国落后很多,因俄国错过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时机。他们的神职人员愚昧无知;文学暗淡无光;数学和自然科学无人问津。此时西欧,牛顿的《自然哲学原理》已经问世,文学和哲学事业繁荣昌盛,与之相比,俄国几乎还处在中世纪时期。 1697--1698年,彼得率领由250人组成的庞大使团到西欧观光考察。他以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使他看到了许多作为国王正规使团而无法看到的事物。<br> 在这次考察期间,他在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当过船长;在英国造船厂工作过;在普鲁士学过射击等等。他走访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甚至还参加了英国议会的会议。总之,他尽最大努力,学习西方文化、科学、工业、国家制度及行政管理方法,回国后进行了大规模改革。 政治: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权统治。剥夺贵族领主杜马会议的职能,以参政院取而代之,下设11个委员会负责具体工作。划分行政区域,将全国分为50个省;制定文武官员晋升的14个等级,所有官员不管门第出身,都要从最低一级做起,靠功绩晋升。<br> 宗教:彼得认为俄国东正教会是一股落后的反动势力,通过罢黜大教长,以宗教院取而代之,使教会成为国家政权的一部分。成功地对东正教会实行了部分改组,并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对它的控制。<br> 军事:系统地引进国外新式武器和战略技术,建立了正规的陆军和海军,使得落后的俄罗斯一跃成为欧洲的军事强国。继而发动战争,吞并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芬兰附近的一片重要领土,夺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给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r> 经济:大力鼓励工商业发展,扩大城镇化规模。允许企业主买进整村农奴到工厂做工,使落后的农业国,完成了工业化的大跃进。扶植资产阶级发展;批准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为了鼓励西方工艺和技术的引进,他把许多西方技术人员带入俄国;还派遣许多俄国年轻人到西欧等先进国家学习。<br> 文化教育:创办非宗教学校,引进儒略历,使俄文字母现代化,鼓励发展科学和经济。在他统治期间,俄国出现了第一张报纸;开办了第一批军事学校和技术学校;有了第一个博物馆和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有了第一批公众剧院和第一批公园,并且下达诏令设立科学院。 在涅瓦河两岸,在征服瑞典所获的土地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圣彼得堡。1712年他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圣彼得堡,从此,圣彼得堡成了俄国与西欧交往的主要地点。<br> 对外战胜了北方屡屡进犯的敌人,拓宽了俄国的海域和领土;对内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以中央集权替代农奴私有制。因此触动了贵族奴隶主的根本利益,贵族们策动太子反对改革,彼得一世以处死自己儿子为代价,彻底粉碎了贵族奴隶主的阴谋,成功完成了俄国由农奴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过渡。 1721年9月,彼得一世宣告:俄罗斯帝国正式成立,彼得一世为开国皇帝。俄罗斯帝国枢密院封彼得一世为“大帝”和“祖国之父”。他的功绩是他的高瞻远瞩和先见之明,能够先于时代200年认识到推行西方化和现代化的改革。 基督复活教堂 也称滴血大教堂,位于涅瓦大街不远处的格里博耶多夫运河旁。为使教堂充分体现俄国风格,建筑师巴尔兰德以莫斯科红场上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为蓝本,特意设计成中世纪东正教教堂的建筑风格。<br> 教堂高度约81米,外形宽阔,教堂轮廓美丽,装饰得花花绿绿,外观娇艳秀丽。教堂上有五光十色的洋葱头顶,用丰富的彩色图案瓷砖、搪瓷青铜板装饰墙面。与瓦西里教堂的区别在于镶嵌复杂、图案颜色艳丽;不同于圣彼得堡的建筑风格,有鹤立鸡群的感觉。 基督复活教堂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纪念父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83年,在其父遇刺地点修建了这座教堂。1881年3月1日,为启动俄罗斯君主立宪政改进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乘马车经过格里博耶多夫运河河堤时,遭遇“民意党”极端分子的暗杀。 教堂于1907年完成,由尼古拉二世主持举行隆重的开幕仪式。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教堂遭到洗劫和掠夺,其内部破坏严重。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关闭了教堂。 1939年9月1日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列宁格勒被德国军队围困期间,引发了严重饥荒,基督复活教堂被作为蔬菜仓库,因此得了“马铃薯救主”的绰号。1945年8月15日二战结束后,基督复活教堂成为歌剧院的仓库。1997年8月,关闭27年的教堂重新开放。圣彼得堡为数不多的传统式东正教堂,受到游客广泛关注和喜欢。 狮身人面像 位于圣彼得堡大学沿岸街。狮身人面源于古埃及文化,这两座狮身人面雕塑的原型是埃及阿门霍特布三世法老,雕刻于公元前1455--1419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了。<br>公元前八世纪,在埃及古都底比斯考古时被发现,每个雕像重23吨,人面雕刻的手法精美细腻、表情优雅生动。埃及国王于1832年作为礼物,将这两座狮身人面雕塑送给了圣彼得堡。<br> <p class="ql-block"> 在安放雕塑时,虽然底座不高,但用各种办法两座雕塑就是吊不上去,无奈请来巫师作法。巫师认为:吊不上去的原因是这两座雕塑的法力实在太高,没人能启动它们,唯一的办法就是破解它们的自有法力,将雕塑人面上的胡须凿掉,以破坏原体来解除它们的法力。胡须凿掉后,两座雕塑顺利的安放到底座上了。</p> <p class="ql-block">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埃及军官在押送狮身人面雕塑前往圣彼得堡的途中,用枪托将人面上的胡须敲掉了,他们认为胡须是埃及权利的象征,不能给俄罗斯人。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两座狮身人面雕塑,下巴上是没有胡须的。据我观察前一种说法比较靠谱,因为人面下巴部位上确有剔凿的痕迹,用枪托敲掉的痕迹不可能如此整齐对衬。</p><p class="ql-block"> 这两座狮身人面雕塑远离故土,默默地在异国他乡蹲守了近200年。每天吸引着无数游客来此,这里已然成为圣彼得堡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p> 罗斯特拉灯塔柱 位于瓦西里岛斯特列尔。瓦西里岛把涅瓦河分成大小涅瓦河,岛的前端叫斯特列尔,当年是海运非常繁忙的地方。罗斯特拉灯塔柱用以导航,广场两侧耸立着两根32米高的圆柱,圆柱上有船头形的装饰,1810年由建筑家托姆·朵·托蒙设计,与当时的证券交易所一同建造。<br> “罗斯特拉”是船头的意思,将敌军的船头砍下来,装饰在柱子上,用以庆祝胜利,这源于古罗马的一种风俗。也有传说:当年彼得大帝大胜瑞典海军,把被他打沉的战败国军舰塑到柱子上作为纪念。在柱子的底座上有4座5米高的雕像,据说它表示俄罗斯4条伟大的河流:沃尔霍夫河、涅瓦河、第聂伯河及伏尔加河。在重大节日时,灯塔会被点亮。 彼得要塞 位于涅瓦河北岸的兔子岛上。这座堡垒由彼得大帝创建于1703年,在大北方战争期间,建此要塞是为了防备瑞典袭击新首都。1706年用石头重建,彼得要塞包括六个堡垒,其中3座面对涅瓦河,3座面对克龙维尔克海峡。古堡的墙高12米,厚2.4--4米,沿涅瓦河一面长700米,堡垒中有300门大炮及各种军事设施。<br> 随着波罗的海舰队的建立,彼得保罗要塞失去了原有的战略意义。曾经有一段时间被改为监狱,其中许多名人曾在此关押过,如:拉吉舍夫、车尔尼雪夫斯基、高尔基等。1887年,列宁的哥哥亚-乌里扬诺夫试图谋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要塞中被杀害,年仅21岁。 彼得罗夫门 进入要塞的大门,门庭上悬挂着象征皇室至高无上权势的双头巨鹰浮雕。今天的彼得要塞是一座博物馆,要塞内有彼得堡罗大教堂、钟楼、圣彼得门、彼得大帝的船屋、造币厂、兵工厂、克龙维尔克炮楼、十二月革命党人纪念碑等建筑物。从18世纪起,每天中午12点,要塞纳富什金棱堡的大炮就会发射一枚空炮为市民报时,这成了圣彼得堡特有的习俗并延续至今。 钟楼 钟楼尖顶是俄国占领涅瓦河以及波罗的海边土地的象征。金光闪闪的尖顶直刺蓝天,景色十分迷人,其高度为122.5米,建成后是全市最高建筑物并保持了很多年。上面的天使像高3.2米,天使的双翼伸张开3.8米,天使上面的十字架高6.4米。<br> 彼得堡罗大教堂 大教堂建于1703年,是一座早期俄罗斯巴罗克式大教堂。教堂外表庄严肃穆,内部装饰富丽堂皇,教堂内壁装饰着43幅精雕细镂的木刻雕像。大教堂里的地下深3米处是皇家陵园,从彼得大帝到亚力山大三世,俄国历代沙皇的遗骸都埋葬在这里。1998年7月17日,人们将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皇后、子女全家十余人(1917年抓捕后一同被处死)的遗骸,全部安葬入彼得保罗大教堂地下皇家陵园,让他们叶落归根。 彼得大帝铜塑坐像 彼得要塞里有一尊彼得大帝铜塑坐像。这是以1:1的比例,按他去世时遗容雕塑的。彼得大帝身高2米,从暴露着的手可以看出,逝世时他已经非常削瘦。彼得大帝病逝于1725年,终年52岁。 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为彼得大帝雕塑了一尊青铜骑士像。马上的彼得大帝威风凛凛、神采飞扬、英姿潇洒,骏马四蹄飞腾,马后蹄下纠缠着一条凶猛的巨蟒。喻示着任何艰难险阻全部踩在脚下,彰显其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气概。<br> 事实上也是如此,从1703年彼得一世修建圣彼得堡到1725年逝世,彼得大帝只用了22年时间。把俄国从一个农奴制的内陆国家,改变成一个拥有从波罗的海到白令海峡、从北冰洋到里海的疆域,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