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与 高 邮

Qjg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水 与 高 邮</b></h1><p class="ql-block"> 2021.12.1</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上 篇</font></b></h1> <h3>  高邮是座水城。<br>  纵贯南北穿越境内44公里的大运河将高邮分切成西东水陆两片。</h3>   全国第六、全省第三大淡水湖,总面积760平方公里(近3/5在高邮境内)的高邮湖是高邮天然氧吧、生态宝库。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大运河,依湖傍城静静流淌了2500年,是高邮母亲河。运河东岸的“五横三纵”(子婴河、六安河、横泾河、北澄子河、南澄子河及澄潼河、人字河、三阳河)八条大河编织成全复盖的“水网”。   全境水域面积超过了40%,高邮是货真价实的水城。 <p class="ql-block">  水与高邮休戚与共、命脉相系。</p><p class="ql-block">  高邮湖是淮河入江水道。淮河从河南桐柏山出发,奔腾而下,流经豫、皖、苏,全长约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淮河水90%经洪泽湖注入高邮湖再经邵伯湖渲泄入江。</p> <p class="ql-block">  洪泽湖底高程10.5米,高邮湖底高程4米(落差近7米),高邮湖常年水位5.5米,远高于运东“里下河”地区(海拔高程1.85-3.85米)。湖水高于运河水,运河水高过城里房顶,是名副其实的“悬湖”“悬河”。</p>   <i>唐代水利工程——<b>古平津堰</b></i>   <i>清代治水神器——<b>镇水铁牛</b></i>   <i>康熙、乾隆6次南巡,12次经过高邮,视察河工、研究治水的足迹——<b>御码头</b></i>   <i>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初七,康熙皇帝路经高邮,舟泊城北廓外,见两岸民田亩被水淹没,十分震惊,<b>“登岸亲行堤畔十余里,察其形势,如集生员耄老,问起致灾之故,细与讲求”</b>。——《高邮州志》</i>   运河堤是里下河地区一千多万人民的生命屏障,东堤设有五座归海减水坝保障运河安全,湖水暴涨漫过西堤涌入运河时,可开坝放水降低水位。但是,一旦开坝,里下河特别是“锅底凹”兴化将被水淹。如不及时开坝,导致东堤崩溃,更遭灭顶之灾,高邮首当其冲,整个里下河大片土地尽成泽国,且数月难退。   <i>运河东堤——<b>归海五坝</b></i>   1931年夏,淮河流域连降暴雨,豫、晥、鲁、苏一百多个县区的湖河荡滩洪水并涨。上游洪泽湖泄洪,高邮湖自身内涝,加之下游江水顶托,难以下排,湖潮越过西堤漫入运河。当时调集高邮、兴化等地民工于运堤夯实加固,堵漏加高。临近运堤人家的树木、门板等,凡用得上的,均被无偿征用,百姓毫无怨言,而且出力帮运。然而暴雨连下,河水续涨,不断告急。   7月30日高邮御码头水位涨至8.9米, 8月2日达9.15米,运堤险段民夫虽奋力抢险,但大堤仍万分危急。下午四时开启车逻坝,4日晚续开新坝、南关坝,运河东堤归海三坝齐开后,水势仍不停上涨。8月15日,水位高达9.46米,水与堤平,人站堤上踢水洗脚,运堤一线岌岌可危。8月20日后,水位开始下跌,23日落至9.3米,人们思想麻痹心存侥幸,以为躲过一刼。   然而,8月25下午3时,陡起西风,暴雨骤降,加固的护堤子堰皆被巨浪冲走,抢险人员难以立足。26日凌晨,风狂雨猛,风力达6.3级,暴雨肆虐,高邮湖发生湖啸,湖水以排山倒海之势直扑东岸。凌晨5时,挡军楼、庙巷口、御码头、七公殿等六处堤防先后溃决,单挡军楼决口即有550米,刹那间高邮城一片汪洋。   奔腾的洪流将停泊在运河内五华里的船只全部吸入决口,冲毁城北民居,船民岸民被凶涛恶浪卷走者无计。人们扶老携幼,呼天叫地,在救命声中被大水吞没。人畜浮尸夹杂着船屋家什等随恶水向东飘流,惨不忍睹。屋顶树梢的幸存者虽逃过大水一劫,但洪灾后瘟疫流行,又遭饥饿,死难者甚众。 <p class="ql-block">  1931年(民国二十年)8月26日凌晨高邮运河决堤的这场洪灾,造成里下河地区1320万亩农田颗粒无收,倒塌房屋213万间,物产损失达两亿元以上,受灾民众约58万户350万人,140多万人逃荒外流,77000多人死亡,其中直接被淹死19300多人。</p><p class="ql-block">  水,带给高邮人民的痛楚,至今不堪回首。</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下 篇</font></b></h1> <p class="ql-block">  “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高邮湖盆高出运东平原,形成“悬湖”,是洪涝水灾的隐患,同时也成为运河沿线自流灌溉得天独厚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b>一定要把淮河修好</b>”的号召下,高邮人(1951年)即着手兴修水利,畅通淮江水道。</p> 1954年,毛泽东提出了(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科学种田的“农业八字宪法”,把“水”提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里下河地区的农民更在祖祖辈辈的生产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收多收少在于肥”,而“有收无收在于水”,“<b>水利是农业的命脉</b>。”<br> 1958年,勤劳智慧的高邮人民开始了引湖河水自流灌溉的浩大工程。<br>   如今,高邮湖与运河之间建有西堤三闸,运河与灌区之间有六闸九洞,灌区内有“干、支、斗渠”和“大、中、小沟”灌排网络,形成了一个完备的调配体系。实现高邮湖蓄水、西堤三闸调水、东堤六闸九洞配水、“干、支、斗”渠道送水及大、中、小沟排水的系统化功能。 主要引水干渠6条105.8km,支渠127条546.8km,斗渠3250条1600km。 曾几何时,居高临下的高邮湖水肆虐一时,祸害万民,天怒人怨,望水兴叹。<br>  而今,因势利导有序排放,通过闸、洞、渠、沟调控,让水在湖、河、田、圃之间自由运行,驯服地灌溉里下河万顷良田。<br>   河湖调度闸   运西船闸   运东船闸 “要水一声喊,不要关闸板。”“下游要水喊一声,上游开闸水直奔。”每个村组都有自己的“水司令”——管水员。<br>  洪水肆虐、饿殍遍野的凄凉景象早已悄然淡出,“稻菽千重浪,英雄下夕烟”的生动图景扑面而来,大有“换了人间”之感。<br> 南关干渠 <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26日,高邮灌区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江苏省首个灌溉工程世界遗产。</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前的那场灾难给高邮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痛苦记忆,九十年后的今天,高邮人民终将水患变成了水利,造福子孙万代。</p> <p class="ql-block">  (以上部分文字、照片分别参考、采用了蒋成忠、张元奇等老师的相关资料,特此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