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达镜头下的南京之二“手工匠人”

周英年

1938年,海达.莫理循离开了她服务5年的北京哈同照相馆,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到中国许多城市游历。她不是新闻摄影记者,在她的照片中没有多少是新闻事件。她主要是给旅行社、出版商拍摄照片,她的镜头更多的是对准了古代建筑、城市环境、普通百姓和日常生活。 竹、篾匠是用竹子或芦苇等材料编作器具的手工业者。技术手艺高的会做竹椅、竹床等竹制家具,一般称为竹匠。还有一些匠人主要是把竹子和芦苇皮加工成细长条,编筐做篓、做竹筷子,还有修理竹椅、藤椅等器具的叫做篾匠。这位蔑匠正在用双手编制大竹筐。 竹器店里的手工艺者和满屋的各种竹制产品。目前这样的店铺在城市里已经基本绝迹,不过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集市上还能见到。 <p class="ql-block">竹器店门口挂着编好的大大小小竹篮子等待出售。</p> 这位老汉正坐在竹器藤床店门口,整理着一捆捆篾条。 修理竹椅、藤椅的篾匠背着材料和工具,在走街串巷找活干。 这位工人正在竹器店里加工竹筷子。对面店铺的玻璃窗上贴着纸条,有万字图案还有防空两个字,大概是前几年防范日本飞机轰炸而贴上的。 竹篾匠加工原材料时,首先要把细竹竿或芦苇压扁。这位工人推着石磙子来回碾压。 另一个工人把初步压扁的材料排成一排,再次用石磙子碾压。 然后再用工具把碾压过的竹条、篾条进一步加工,这位工匠的双手很粗糙。 编织加工好的芦席等拿到店铺里销售,照片左侧有个门券,说明这个芦席店可能在中华西门旁边。南京新模范马路附近有芦席营,说明明清时期这一带以加工竹子、芦苇为主。 海达女士观察非常细致,她总想把民间工匠的干活过程拍下来,给后人留下记忆。拍了竹篾匠后再拍木匠,这个木匠的操作台上有一个大刨子。 把刨子的一头放在木头支架上,另一头的两条腿在操作台上。木匠的手上拿着一块小方木在刨刀上来回加工。 木匠正在做木桶,他用手刨正在对基本成型的木桶细加工,操作台上还有两个手刨待用。 <p class="ql-block">木匠正在用一把大刀把木桶上下两边加工整齐。</p> 换一个铲刀沿着圆弧边缘继续加工。 <p class="ql-block">该加工木桶的底板了,这时用上了小刨子。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木匠的工具比十八般兵器还多,老师傅们对自己心爱的工具是会不轻易借给别人的。</p> <p class="ql-block">这位木匠看这位外国美女对做木工活如此关注,所以就把以前已经加工好并上了油漆打算出售的木桶拿出来展示,让海达女士拍照。</p> 这位木匠梳个小分头,穿着也干净整齐,一看就是一个有手艺干细活的人,他正在修理一把雕花靠背椅。 海达的镜头对准了这位白铁工,他正在用剪刀裁剪薄铁皮,身后是一个花房。白铁工一般加工铁壶、铁桶、铁皮簸箕和烟筒等。 这位铁匠在补盆,铁壶、铜壶漏了他也会补。小缝用锡焊上,大洞可以打一个或几个补丁。 这是他走街串巷的挑子,一头里有工具和材料,另一头有炉子和风箱。 这是安置在房头的铁匠摊,有加热铁器的炉子和风箱 这是另一个铁匠摊,铁匠正在拉风箱。 <p class="ql-block">还有主动上门磨菜刀、磨剪子的挑担。</p> 这家街头杂货店卖的基本上都是木匠、铁匠和竹篾匠们手工制作的用品。 图册222页的文字说明是“手工织布之一”,我认为这个人正在编织缆绳,用许多根棉线织到一起,做成一根又粗又长的绳。拔河的绳子,渔网的主绳、船只上用的缆绳等都能使用。 近距离看一下工人的操作。 这张照片图册222页的文字说明是“手工织布之二”,其实还是在编织绳子。 这张照片上左侧地上有一排线轴,右边阴影下面在两个横杆上绕了一圈圈铺开的细绳子,屋檐下有个工人一手拿根长杆,另一手握着一把从前面线轴上拉出的细线。有的老照片书籍介绍这是在纺纱,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常识,猜测他是在编织绳子或者是宽布带子。 海达摄影师也是好奇,就给这个工人来一个近景,看看他的手上是怎么拿着这么一大把线的。 这位老汉在家门口绕线,首先把线头引到简易的绕线器上。 <p class="ql-block">这就是那种简易的绕线器</p> 现在可以绕线了,转动手上的绕线轴,通过头顶上的绕线器把地上撑开线框里的线拉上去。 <p class="ql-block">线框上的线正在散开一圈一圈地往上升,最后都源源不断的被绕到线轴上。看到这个绕线过程,就想到小时候,妈妈要给我们织毛衣,买来的毛线像麻花那样一卷,需要我们用双手把毛线撑开,妈妈把毛线绕成一个毛线球。这两者的原理是一样的。</p> 一个小孩正在配合他的家人编织麻袋等纺织品,家人坐在里面只露出了头上的毡帽。 另一个男人在编织麻袋等物,旁边一个小孩在看。 <p class="ql-block">这是编织机和编织过程近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编织时从一根根竖线中间穿过去的梭子,梭子中间带着线。现代纺织机的梭子是按照程序自动穿来穿去的。</p> 一个女人正在库房里缝制麻袋。 另一个妇女在家里缝制麻袋。 这个小脚老太在门外地上晾晒麻绳或棕绳。 <p class="ql-block">纺线和做棉衣、棉被都需要棉花,这是街上的一家棉花店,还卖绳线带子等物品。柜台上方挂着、后面柜子里放着的都是用纸包好的一卷卷棉花。柜台前有三个顾客,柜台上还有一个圆圆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美女摄影师海达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这是用石头做的一个压重物的用具,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上面有个木把,石头上刻着阴阳八卦符号,就把它当做镇店之宝吧。</p> <p class="ql-block">这位算命先生正在给一个男人算命,眼睛正盯着命相书,桌子上还有算命的签子和其它用具。</p> 算命先生的另一只手大概正在推算这位男子的生辰八字。 <p class="ql-block">街头的算命摊上另一个算命先生很神奇,他悬着手腕一只手能握住三支毛笔,同时写字或者是画符。前面的相框里写着姑苏预言家,命相、真灵,还有岂能尽如人愿,凭机论字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周围的人基本上听不懂他说些什么,也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都在围观看表演。</p> <p class="ql-block">这位算命先生很可能是个盲人,他一手拿着小锣,一手拄着棍子在走街串巷找客户来算命。不知道他是否给自己算过命,也许他早就知道自己命苦,只好认命了。</p> 海达.莫理循触及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底层和细节,而这些往往是别人所不曾注意的,所以现在看来她拍的照片更显得弥足珍贵。40年代中期,海达.莫理循在南京走街串巷,拍摄到了许多反映南京的手工业者生活状态的照片,为我们留下了这些民间工匠们干活的镜头。我们现在人对以上场景已经很陌生了,很多用具进了民俗博物馆,不少行当早已消逝。感谢海达女士为南京城市和南京人留下了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