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你——山海之子李宝林85岁生日快乐

陈雅丹

<div><br></div>人生在世<br>两大期盼<br>有一个自己热爱的事业<br>还有一些知心的朋友<br>我很庆幸<br>我都拥有了<br>因此<br>我充实<br>我自信<br>我幸福<br>我也很快乐<br>我真心的感谢<br>我的亲人<br>我的朋友们……<br><br><div>这是李宝林75岁时,写下的人生感言。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间又一个十年过去了,人们突然发现,即将到来的八月,李宝林已经满85岁了(按中国传统说法已经86啦)。<br></div> <div><br></div>如今的李宝林老师年事渐高,虽然有的重要的不得不去的社会活动他会去参加,但也开始婉拒一些社会活动,也没有再举办个人画展。他搬到新画室,有时候画点画、写写书法,有时候伺弄伺弄花草和金鱼,摆弄他喜爱的木雕、奇石。 <div><br></div>孙子和孙女来了他会放下一切陪他们玩,看到陈雅丹忙会主动帮着干些力所能及的活…… <div><br></div>但是多数时间他还是拿着画笔……或者坐下来盯着挂在画墙上的画看。他和往常一样,只要坐在画室里,心就安定下来。这个习惯从年轻时他就养成了,不论有多烦心不开心的事,只要往画案前一坐,拿起毛笔,就会“定下心来”。 <div><br></div>如今他85了,心胸更开阔了,没什么想不开的事。 <div><br></div>他有时会想:可染先生他说的变,究竟是往哪个方向变呢?我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不断超越自身,“度物象而取其真。”找到属于自己答案。有时他会回眸过去,想想那些往事……他很知足,心中充满感激之情。<div><br>他觉得人生就像一本书,一开始觉得它很厚,读也读不完。可是越读它越薄,最后剩下的也就几个字、一句话。尽心尽力、顺其自然,就是他悟出的道理。</div> <div><br></div>他参加了“大家之路”、“高峰之路”等画展,他近期画的几幅大画,受到业内一致好评,和老朋友见面他很开心。 <div><br></div>他参加了文化旅游部“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div><br></div>好长时间没去看老师了,当他的一些学生来到老师的画室时,会发现毡子墙上又一幅大画即将完成了。<br> <div><br></div>暗红色的山体暗面非常深邃,风刮过山谷,树木飒飒作响,方正崎岖的山石在夕阳余晖中闪着光。 <div><br></div>学生发现:老师的山水画用笔的书写性更加自如,笔墨与宣纸的碰撞中,发挥出极致的艺术效果…… <div><br></div>在画面结构上,更加简洁大方,墨色呈现出了一种如玉般澄澈而温润的光芒,这种光芒在远山上绽放,在溪流中闪烁,在烟云中徜徉着,一下子把黝黑浓重的画面点亮。 可他自己却说:我什么也没想。<br><br><div>正如《周易》之“乾”卦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礼赞的是一种天人相通的、旺盛的、富于韧性的生命活力。这种活力,在李宝林身上,已经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div> <div><br></div>是啊,他已经进入了这样的境界:那无数次凝视过的浩渺大海和大山,那永不停歇的山与海的波涛,蕴藏的生机与能量,早已默默无声的滋润着他的心田,让他对这世界爱,让他拥有了广袤而充实的内心世界。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他笔下的山水,既是山水,又是人格的写照。 <div><br></div>他用充满张力的线条表达着生死刚正谓之骨的傲岸,用虚实相间的构图拓展着想象的空间,用无尽的大山讴歌着人类永恒向上的精神。<div><br></div><div>当他沉浸在创作中时,他忘记了自己。</div> <div><br></div>如今,他所在的画室,也是他准备在此安度晚年的居住的空间,画画的地方很大,卧室很小,这是依照他一贯的习惯安排的,他很满意。<div><br></div><div>画室坐落在北京车水马龙的三环边,向北望去有他度过青春岁月的海军的领导机关所在地,他在那里度过了四十年流金岁月,近处与小区一墙之隔比邻的是铁路机务段进出北京的铁道线,每天有许多“和谐号”电气火车呼啸而过,发出好听的轰隆声。</div><div><br></div><div>每晚他头枕着波涛,听着悦耳的火车鸣叫声入睡,好像回到了大海又好像回到了小兴安岭亚布力母亲的身边。</div> 清晨,当李宝林拉开东面的窗帘,便有灿烂的霞光照进来,楼下三环路上无数辆小车正忙不迭地在奔忙,车流像河水般奔流不息,有向北进城的,有向南出城的。 <div><br></div>由于楼层高,它们看上去就像孙子电子游戏里的小玩意飞速的运动着、充满着生机! <div><br></div>三环边还有一个绿树环绕的小湖,湖后有朦胧的烟雾缭绕,薄雾中有饰有古建风格黄琉璃瓦亭子的北京火车西站、许多若隐若现的楼房、再远处看不清了……<div><br></div><div>但是他知道一直向东会有北京古老的前门、天安门、老美院……,六十多年前他正是从前门老火车站第一次来到北京的呀!</div><div><br></div><div>这些往事、这些熟悉的地方仿佛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然而这些曾经发生的事情、熟悉的地方好像又很近,不是吗?其实它们就近在咫尺,坐小车十几分钟就可到达的。</div> <div><br></div>杨小茜和李宝林眺望西客站 西面天边地平线上有一抹淡蓝色雾一般的远山,夕阳西下时,他们便被染成了美丽的绛紫色,傍晚时分李宝林喜欢静静的凝望,随思绪飘向远方壮阔的昆仑山。 <div><br></div>这时他会想起带学生去昆仑山采风的情景… <div><br></div>李宝林渐渐把目光移向了近处,那些向城外急匆匆驶去的小车,他们在忙些什么呢?他想。 有时候半夜李宝林趴着窗户看见还有些小车在疾驰,他们真忙啊!驾车的车主真是勤奋啊!<br>想当初,我也是这样没日没夜拼搏过的呀! <div><br></div>他想起当年在美术家代表大会上见到老师叶浅予先生的情景 <div><br></div>想起了1969年和年轻的战友肖映川、李东生在天安门合影的情景,那时好年轻啊 <div><br></div>想起了走过人生难忘的大半辈子时光,他的内心充满感恩之情。他想起了已经仙逝的老师王绍维、李可染、叶浅予……想起了他的同学行简、天玉……年轻的同道赵力忠、王鲁湘……学生肖映川、周顺凯……胡大夫、李医生……(图为李宝林和赵力忠、王鲁湘) <div><br></div><div>想起了战友刘宝中、胡今叶、陈其、亦师亦友的方增先……<br></div> <div><br></div><div>他想起十年前方增先在上海自己个展开幕式上对他说的那番话:<br></div><div>中国的山水画,到了宋元时期艺术水准已经达到很高的高度,现代山水画如何找到自己的路,是一个很难很难的问题。<br><br>但是有人就不怕困难,李宝林很不简单。他从近现代的传统山水画入手,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和自己的感觉、感情结合起来,找到了一个新的表现形式,在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上都有很多新的创造,我认为这是对现代山水画发展的一个推进。<br><br>这里不是说具体哪一幅画得好,而是建立了一个有传承、有发展的整体艺术面貌,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推进,很值得研究。<br><br>所以我要对李宝林说,我不但欣赏你,我还羡慕你呢,真是想不到,我们以前都一起画人物,你人物画得好,现在山水也画得这么好。<br><br>现代中国画的发展,完全靠临摹、靠功夫,这个是不行的,要靠传统和现代人的感情结合起来,你做得到我真是羡慕你啊……<br><div><br></div><div><br></div></div> <div><br></div>呵呵~他们都是多么好的人哪,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善良而且淳朴、待人真诚。“是他们给我力量、鼓励和帮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李宝林的今天。是他们使我的心因之纯净起来,使我的笔因之润泽起来,使我自然而然的——我以我笔写我心,点点滴滴总关情。” <div><br></div>李宝林回忆起一生自己的创作历程,真是悲欣交加。想当初自身的身体条件及疾病导致的巨大精神压力(为治疗原发性震颤进行脑定位手术),是多么的大!其中的冷暖甘苦只有自己知道。 <div><br></div>其中精神境界的拓宽与超越,自我反省的能力和人格不断的修炼完善,笑对生活的历练,永不放弃的信念只有自己知道。如今,一切都过去了,可又要面临着新的挑战——老年的到来。 <div><br></div>他知道这是人的一生都必须面对的,一个人要想自己生活有意义,一定要克服各种障碍,不断超越自己的局限性。年少无知时,要努力学习,克服无知的障碍;<br><br>到中年,面对名誉、物质的种种诱惑,要克服贪婪之心,保持头脑清醒;<br><br>老年以后,要拓宽视野,避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要从容对待身体机能的变化,化解疾病导致的虚弱感和沮丧心理,以积极心态笑对人生。 <div><br></div>想到这里,李宝林笑了。<div><br></div><div>他抬起头来,他好像听见是山是海咆哮着发出排山倒海的声响——还是那句话啊!尽心尽力!顺其自然!<br><br>壮哉~~美哉~~美哉~~壮哉!<br><br>祝福你!山海之子——李宝林!</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