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孩子最缺少什么——玩

山竹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孩子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最缺少什么?相信大家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结论。而我的结论就是最缺少玩,缺少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痛痛快快的玩,缺少和伙伴们随心所欲、创造性的、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的玩,缺少在大自然中和太阳、空气、小草、小动物亲密接触的玩......没有童年时的玩,就没有真正地成长,不会玩的孩子也很难聪明。</p><p class="ql-block"> 最近几年的脑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人的大脑有一个“二次进化”的过程,即:人在早年形成的神经网络愈复杂,结构愈合理,成年后在思考、活动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就愈强;相反,倘若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没有很好地使用各个脑区中的神经元,那么,没有受过刺激的神经元就会被指派到其他的岗位,神经网络就会自动被修剪得比较简单或不太合理,这样,一个人某些方面的能力就会永久性地受到限制,甚至丧失。早期经历能塑造出一个人情绪、人格和能力的永久性模块。</p><p class="ql-block"> 脑科学研究的这些成果至少能给我们以下警示:一、别让孩子总是读书——作业——读书——作业,这样下去的后果不是使孩子更聪明,反而会把他们弄笨;二、要让孩子多玩(活动),多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三、决不能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四、学习,最好让孩子在“玩”(活动)中进行。五、目前有一些成人在行为、习惯以及情绪等方面的不良倾向,与老师、父母在他们儿童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的不当有直接的关联。</p><p class="ql-block">寒暑假、双周日,是让孩子接触社会认识新事物的最好时机,是给孩子玩(活动)的最好时机,是使孩子形成复杂而又合理的大脑神经网络的最好时机,是为孩子埋下聪明种子和使其今后具有良好个性的最好时机。然而,好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变得聪明,总是舍不得假期里那些对孩子来说弥足珍贵的休息日,而争着把孩子送了这班又送那班,却全然不知——这实在是一种会把孩子弄笨了的,笨办法!</p><p class="ql-block"> 看看人家英国人,绝对鼓励少年儿童“重归自然”。一家民间组织日前发起一项活动,名曰“12岁前要做的50件事”。列举了50件少儿户外活动项目,旨在鼓励少年儿童多多出门玩耍,接触自然,对孩子们的成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大有裨益。</p><p class="ql-block">他们为12岁以下的儿童开列的户外活动单子包括:捉迷藏、逮虫子、扑蝴蝶、捞蝌蚪、打水漂、放风筝、做泥饼、搓柳笛、上树摘果、下水捕鱼、早起看日出、晚睡观星空等等“野玩”项目,鼓励那些放学回家后就上网、看电视的中小学生走出户外去玩耍。</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些所谓“户外项目”,对于40多岁的人来说,都是他们童年时代的日常游戏,他们就是在游戏中,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长大的。令人遗憾的是,当他们的孩子进入童年时代时,这些游戏、这些童年的快乐、孩童们在大自然中的嬉戏却成了可望不可及的奢望。不要说家长工作忙,不要说孩子们学业负担重,不要说外出不安全,更不要说孩子们离不开电脑,只要你重视,只要你将其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你就完全能做到这些举手之劳的事情。少在牌桌前“赌”,少在酒桌前“饮”,少在娱乐场所“泡”,周六、周日带着孩子到郊外,到公园,与孩子一同“疯玩”“野玩”,这就是教育,是一种享受。</p> <p class="ql-block">  应该承认,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孩子的教育问题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让人们操心、头疼。大人们不停地探索、寻求好的,或者更好的教育方法,希望孩子能走向更美好的明天。但是,在成年人的焦虑中我们似乎忘记了,教育是为了发展个人的潜能以及丰富人的心灵,我们不应该用太多的理性知识窒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引导和鼓励,儿童在某个年龄段,是通过身体的活动并参与其中来学习的,他们的感觉支配整个人的身心和灵魂,只有通过孩子自己的感觉器官和感性体验,才能了解自然界。成年人不要过早地剥夺孩子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改变孩子的天性,要让孩子成为孩子。要重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并通过艺术化的方式达到教学目的。让孩子学习各种知识,不是单纯地从书本上学习,而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体验,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整体的一个部分,是集体中的一员,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认识到人和自然界的万物息息相关,让孩子懂得个人对集体、对大自然负有责任。体悟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天地万物之一。童年的时间是短暂而又宝贵的,父母和学校应该把孩子健康、愉快的成长放在首位,而不要把成绩和竞争看得那么重要。</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儿童教育方面的最大问题就是将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生活、儿童与社会隔离开来,这是对教育本质和儿童天性的践踏。如果说教育要改革、要创新、要发展,那就应该先从这方面做起,带领儿童去倾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在鸟鸣、虫啾、马嘶、风啸、水流、泉响这些天籁之音中,去接接地气,去疏通与自然的血脉,去净化自己的心灵,去沟通彼此的感情,去找寻失去的灵感。要知道,儿童在自然的怀抱中经受濡染、进行学习、开展体验,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需的、不可绕开的、将为其一生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的必修课。而其中的顺序更有讲究,首先是自然,其次才是生活和社会。因为,只有在自然的港湾里慢慢起航,儿童的生命才有可能真正的扬帆远航。从自然生活中学习,把自己放在大自然中一个正确的位置上,才能每时每刻,每天每周,每月每年都成为进一步发展的源泉,无论学校教育走得有多远,必须学习如何从自然中学习,从生活中学习。生活是一所学校,学习将帮助他们找到人生的意义和目标。这需要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要从儿童出发,从尊重规律、敬畏生命、爱护大自然出发,摒弃功利之心,抛开世俗之愿,给孩子信任和尊重,还儿童自由和空间。原始,简单,自然,人性的教育才更具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任何一位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有灵性,任何一位教师都喜欢悟性好、有灵性的学生。所以,妈妈们从小就千方百计地教孩子变成聪明的本领:背古诗、学绘画、练钢琴;老师们从打孩子一进校就不厌其烦地教孩子认字、默写、复习、考试。可我们看到的现实却是,孩子们的技艺精湛、手法娴熟、技术老道,可就是缺少灵气,真正在儿童身上体现出的属于他们的灵气:儿童自由天性之下的聪明、伶俐、真诚、朴实和奇思妙想。这可是发展儿童创造力过程中所应具备的特质,对此,老师和家长必须要搞清楚,儿童灵性的发展过程就是一条:让儿童自然成长。</p> <p class="ql-block">  儿童灵性的发展需要潜移默化,需要由儿童自己体验、感悟生发、自然流露。教育者一定要消除虚荣的攀比心理,功利的实用主义思想和完美主义,以一颗平常心等待儿童慢慢长大。我以为,对儿童来说,随心所欲地玩出灵性,生长问题出灵性,自由选择出灵性,在大自然中出灵性,在真实、真情、真诚的环境中出灵性,在没有压力不被强迫的情况下出灵性。反之,由成人一厢情愿地加码、加载、加压,只能是对儿童灵性的扼杀!</p><p class="ql-block"> 凡是过来人都应该承认这样的事实:儿童需要游戏,就像需要空气和阳光一样,它是生命活动的一种形式。通过游戏,儿童拥有梦想,从而构建起他们自己的世界;通过游戏,儿童有了健康的人格,有了解决问题的智慧,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了愉快的情绪。游戏发展了儿童的体魄,发展了他们的语言、动作和思维能力,也让他们拥有了自己的童年以及知识和能力。特别是一些集体性的游戏,对于儿童的社会化过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的形成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是在游戏中成长的,毫不夸张地说,是那些传统的游戏使我们有了快乐的童年,也孕育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性格和品行。</p><p class="ql-block"> 然而,令人遗憾的现实却是,那些为我们所津津乐道的传统游戏已经无情地被我们的下一代所无情地抛弃,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构成现代儿童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则是一对一的电子游戏。随着互联网和电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虚拟世界和电子游戏正以一种梦幻与现实结合的新形式影响着儿童的现实与未来,正以难以抗拒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孩子,不仅改变着他们也颠覆了我们关于“游戏”的传统认识。</p><p class="ql-block"> 在传统游戏中成长起来的儿童是在那种集体的、直观的、真实的体验中,在与伙伴的嬉戏玩耍中,在快乐与运动中长大的;在电子游戏中成长起来的儿童,更乐于独自沉浸在虚拟世界的快乐中,而不愿意与近在咫尺的同伴一起玩耍接触。前者的性格开朗、大方、率真;后者的性格孤僻、冷漠、烦躁。前者的身体柔韧、协调、健康;后者的体质纤弱、僵硬、笨拙。前者留恋集体、关心同伴、乐于交往;后者以我为中心,对集体、对他人疏于来往。</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游戏的重要作用:对儿童一生的影响。寻找失落的游戏,了解、运用儿童游戏,开发适合当今儿童的游戏,在传统游戏和电子游戏中寻找结合点,给儿童的发展以更全面的支持和引导,让儿童能够在健康、欢乐、集体和体验的游戏中幸福成长,应该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特别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任务。因为,关注儿童,关注生命,关注成长,关注未来,永远是我们的职责和和使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老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