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20多岁就开始读王维的诗词,直到今天才弄明白王维诗词里面的内涵,也才真正了解了王维的人生价值观,几年来,由于爱好摄影,我三次入藏,4次入秦岭3次入祁连山脉,2次太行山脉,2次黄山山脉2次昆仑山脉。这些次拍摄,我不是为了旅游,也不是为了拍摄而拍摄,我走了十年,到今天,我才真正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国学,以及国学所包含的,易经学科,中国地理学科,自然学科,人文学科,民俗生活。</p><p class="ql-block"> 今天笔者,先解读王维的诗词,首先是:王维的“马前观桃花,马尾扫风雪”。</p><p class="ql-block"> 1959年的《中国自然区划》这个草案里面就提出了这样一条建议:把秦岭作为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p><p class="ql-block"> 1959年,中国科学院综合自然区划委员会组织全国数百名专家搞这个中国的自然区划。终于,科学家们一直认定,以秦岭为界,在中国版图上划出一道东西向德横线,作为南北大陆地理分界线,这条不同反响的横线就是位于中国大陆南北中轴线上的秦岭和淮河。比如咱们老话说的什么,南稻北麦、南船北马都是指以秦岭分界的南北差异。</p><p class="ql-block"> 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方的界山,而且还是南北方地理、气候、资源差异的缔造和分隔者。正因为它庞大而绵长的身躯阻断了南北气流,才有了南雨北雪、南船北马以及南方的阴柔与北方的豪放等等人文差异与文化的多样。秦岭也不仅仅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它还是长江黄河最大支流,汉江和渭河的发源所在。是汉江和渭河把秦岭南北的色彩与气质引向了整个国家版图。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秦岭又是南北方特性资源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境内的众多名山大川中,能够统揽南北方迥异风采于一身,所谓“马头看桃花,马尾扫风雪”的山脉唯有秦岭。</p><p class="ql-block"> 目前秦岭被全世界公认为是自然的天堂,因为有相当多种类的动植物在此自足生存。</p><p class="ql-block"> 像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美洲的落基山,中国的秦岭,并称地球的三姐妹。我心目中认为秦岭不仅是中国的宝山也是世界的宝山。</p><p class="ql-block"> 离开了秦岭,中华文明的历史就可能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样子。它最强盛的汉唐文化,某种程度上就是秦岭文化直接孕育的。秦岭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我们中华民族刚生成时候的蓝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文化。</p><p class="ql-block"> 王维的母亲是一位对佛教有着虔诚态度的人。就是因为曾经梦见了印度一位著名居士维摩诘,于是便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字号摩诘。就在长大成人的王维官至尚书右丞,万人垂涎的仕途前景一片光明之际,这位名震诗坛的大诗人却辞官远去,沉醉于秦岭的山光水色之中,每日里悠闲自得的王维谈禅赋诗,礼佛作画,过起了超然尘世的隐居生活。</p><p class="ql-block"> 很有名的一句话叫“终南捷径”,就是和王维差不多同时代的另外一位文人的说法。王维从他本人的行为来讲的话,他的隐居或者修佛并不完全是作为这样的一种手段。他更多的还是热爱自然,感受自然,在自然之中能够体悟到人生和自然地融合为一。</p><p class="ql-block"> 王维一生曾四次出家隐居,其中就有三次选择了秦岭。做尚书右丞的时候,他甚至还在家里供养着僧侣,为的就是与他们说佛谈禅,探讨佛教真谛。有人记述王维当时生活时说,“平日茹素,不着彩衣,居室当中,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此外一无所有,完全过着禅僧一般的生活”。因为佛教的思想确实在哲学中、在本体上、对本题的探索,对人精神生活彼岸的探求,儒家思想史远远不如佛教的。所以,当时的知识分子,你说你治国、修身,可以用儒家的思想治国;但是你如果要为自己心灵的开放、心灵的超越、哲学上的探求,他必然要到佛教里面去寻找依据,找到他生命的源泉。这时的王维,以松林明月作伴,与湖光山色为友,终日里赋诗作画。秦岭山中那宁静优美的自然景色,陶冶着他的性情,这一阶段,王维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至高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