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运河

风雨一度

<p class="ql-block">广宁运河</p><p class="ql-block">文/风雨一度</p><p class="ql-block">暗涌岑岑抟旧梦,</p><p class="ql-block">含情脉脉掠今风。</p><p class="ql-block">芳痕未泯空遗恨,</p><p class="ql-block">霁景尤来迴叹声!</p><p class="ql-block">抖落繁华留倩影,</p><p class="ql-block">囧开故道奏鸿筝。</p><p class="ql-block">王师裹腹靖幽镇,</p><p class="ql-block">锐旅骞足觎柳城。</p><p class="ql-block">暗流涌动的东北大运河,怀里依然揣着曾经的历史使命。如今却无人问津,甚至被遗忘。运河两岸的芳草茵茵却并没有完全的消失。雨后依然是那晴明的景色,可远处却依稀飘来了婉转的叹息声。抖落了一世的繁华,淡出了原有的磅礴。只有那几经断了流的古河道上,还尴尬着如筝的风声。曾几何时!大明朝的将士们,全靠着这条运河,源源不断的输送粮草、物资,才得以在幽州重镇扼守边关,开疆扩土。而隋唐时期,由于当时辽东地区还是一片沼泽。一是道路难行,二是粮草接济不上,三是路途遥远,渺无人烟。所以隋炀帝三次征高句丽失败,唐太宗李世民也三次征高句丽两次失败。如果在隋唐时期能有这条运河,大军可以在辽东修整后过辽河,直捣柳京(平壤城,古称柳京),或许提前70年就灭掉高句丽了。</p> <p class="ql-block">北镇在明代设广宁卫,是北方边陲要地,曾驻军十二万之多。当时北镇地区还是一片荒凉的洪泽之地。因为明朝初年,元朝在东北的残余势力还很强大,所以明王朝在东北建立了庞大的军事设施。而在这个粮草都不能自给的荒凉之地驻军,无疑会给明军带来诸多的不便,因此朱元璋决定在广宁卫腹地修建一条运河,利用海上通道把来自中原的粮食、货物源源不断枢入广宁卫。</p> <p class="ql-block">这条运河从今北镇东二十里铺北起,向东南经二台子、六台子、盘蛇驿(今吴家盘蛇),再进入今盘锦市的高升镇、台安县的城子村,尔后经平洋桥村进入盘锦市沙岭镇西新开河,最后在海城市西古城镇夹信村东进入太子河。全长170里。用当时的地名说,就是由广宁的制胜堡(北镇的二十里铺)到海州(海城)的东昌堡。</p> <p class="ql-block">制胜堡是明代初期为防女真和蒙古入侵而建的城堡,平时有军士驻守,一个城堡一般有500人左右。有了这条运河后,有山东运来的粮食就先是海运至梁房口关,然后溯辽河北上,经这条运河运至广宁二十里铺卸货。有制胜堡负责保卫,再由专人分发至广宁地区个卫所。那时候,这条运河不但减轻了水害,运送了大量的粮食及其它物资,而且许多商人也通过运河的水上交通便利,经营获利,大大的发展了运河两岸的经济。</p> <p class="ql-block">可是,由于盘锦沙岭地区沙子多,经常堵塞河道,经过多次疏通,又多次堵塞。又由于辽东地区的兵士经过几年的开荒垦地,已至粮草颇为充足(完全可以养军)。从此,运河的主要军事作用已经丧失。并止于永乐元年(1403年)。</p> <p class="ql-block">直至嘉靖年间,朝廷动用了定辽(辽阳)、海州(海城)、和广宁的兵丁挑挖了深一丈,阔两丈的河道。不过,这回可不是为了运输,而是为了排泽水、防边疆、保交通,是在“路”字和“水”字上做文章,而不再涉及“运”了。由于有关这条运河的记载基本上是清代人写的,称为“路”河。所以按史料的记载,就不叫“运河”了。</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到二十里铺,村中南部有一桥,桥下“壕沟”可能就是被掩埋的路河河道。看来隋炀帝三次攻打高句丽没能成功的原因,与没有运河以及各防御系统的完善。粮草接济不上、路陆难以行军有关。说书的那句:“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看来不假啊!</p> <p class="ql-block">广宁运河</p><p class="ql-block">文/风雨一度</p><p class="ql-block">塞北幽州即福地。</p><p class="ql-block">辽东重镇靖蛮夷,</p><p class="ql-block">九部边陲护华夏,</p><p class="ql-block">千里屯卫展旌旗。</p><p class="ql-block">辟匿幽深严壁垒,</p><p class="ql-block">洪荒辽远拓耕犁。</p><p class="ql-block">高筑城堡连要隘,</p><p class="ql-block">广开运河续传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