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三门湾大桥,便可驱车凌波,直抵蛇蟠岛。<div><br>海盗邨和野人洞是岛上两处景点。海盗有史可寻,野人纯粹噱头。</div><div><br>自晋至明一千年多年间出过五个有名的海盗,亦商亦盗,纵横东海。景区门口以“东海枭雄”之名,用蛇蟠岛上的蛇蟠石为其塑像纪念。</div><div><br>不知是谁最先发现蛇蟠岛的岩石与众不同,从宋代起就有人登岛采石,一直延续到明清。赭红色的蛇蟠石以其华贵喜庆而成为江南名石。</div><div><br>经过近千年开采,一代代数不清的采石工匠一锤一钎把蛇蟠岛变成了一个奇妙的洞窟世界。大大小小开采后留下的岩洞据说有1300多个,我们看到的大概是开发商选出来的精品。古代无机械化工具,工匠门用简单的铁器和智慧将岩石切割成工整的石料。他们日复一日不断凿石,浑然不觉在身后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巧夺天工的岩洞,也为后来的海盗们营造了一个遮风挡雨的藏身之地。</div><div><br>“东海枭雄”塑像后面的赭红岩壁上有黑色石刻: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人之患,束带立于朝。据说清朝时有海盗将孔夫子的这句话挂于船上,因此也成了清代海盗的政治宣言。海盗邨将其刻于入口岩石上,似有为海盗正名之意。</div><div><br>游程分很多区域,各有主题。我偏爱“海洋经略”。介绍牌上说道:“海禁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而海盗则是在夹缝中从事海上贸易,是海洋开发和海洋经营的先驱。”将海盗行为上升到战略层面的海洋经略,虽说过誉,却也不无道理。明代“片板不许入海”的海禁政策,既让中国失去了海洋,也使得东南沿海人民断了海上贸易和海上捕捞的生计,所谓倭患,大概也因此而起。官逼民反,东海枭雄武装反抗,进行武装走私、海上贸易、港口建设等一系列海洋经营活动,成为中国海洋的二政府。有学者说,中国的海盗史,几乎就是中国的海洋史。想想当年东海枭雄们在此晨看日出东海,夜观海上明月,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爽日子,不免神往。</div><div><br>野人洞也是采石遗存洞窟,所谓野人都是本地村民。据说最后一户从野人洞迁出的时间是2006年,结束了千年穴居的历史。高大宽敞的石洞稍加隔断改造就是一处绝佳的天然住所,无敌海景、满目苍翠,胜过城镇住宅无数倍,无怪乎那最后一户人家直到进入21世纪才离开野人洞。不知他们是否会常常怀念?<br>野人洞展示的一扇扇精美石窗,是蛇蟠石经人类雕琢后最完美的面容,其中最大的一扇“君子窗”入选大世界吉尼斯之最。</div><div><br>“东海枭雄”塑像背面底座上有漂亮的草书题词:</div><div><br><b>亦商亦盗,舰船浮沉三千里<br>可褒可贬,海洋纵横八百年</b></div><div><br>好字好联。东海枭雄们应该会满意这样的结语。<br></div> 东海枭雄守门口,客人放心入洞游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人之患,束带立于朝 一簇绿色映石间,几朵小花开山边 白云洞底飘,锦鲤天边来 一锤一钎八百年,采石凿出洞中天 蛇蟠岛上留风采 洞天福地 入选吉尼斯纪录的“君子兰”石窗 到处寻桃源,原来在此处 客厅大如斯,世上独一处 开门见山海,神仙都想来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