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动态分析,把握学生个性,——2021年暑期《学生问题个案诊疗69例》读书心得分享

碑林教育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时常感觉与学生接触时间日渐长久,对他们也愈发了解。但是又会因为随时出现的问题,产生一时的困惑。仔细想来,学生毕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随着周遭环境、自身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变化,他们也一直处在动态成长中,因此没有什么理论和方法是普遍适用的,只有重视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动态分析和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学生,走近学生。机缘巧合,从贺主任处借来的《学生问题个案诊疗69例》为我解答了很多日常工作中的困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刚拿到这本书时,说实话我内心有些矛盾:一方面,一直以来的各种教师培训或者学习都偏向理论化,虽然当下听起来很受用,但是缺乏与现实情况的联接,很多内容往往很难落地,容易被束之高阁,而一线教师真正面临的种种真实情况却解决无门,还是要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因此我内心渴求这样的具有实操性的案例指导;另一方面,我们深知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别人的案例并不一定适用我们的现实情况,看了之后会不会产生盲目照搬或模仿的副作用?这个问题在我翻开书后便迎刃而解。</p> <p class="ql-block">  虽然这本书在编排上大致分为人物案例、事件案例和理念案例三种。但其实这三种案例其实都是按照一样的思路去分析的,无论是学生问题还是事件的解决,都与教育者处理问题的理念有关,因此书中所有的案例并不会简单粗暴地就人论人、就事论事,究其根本,都会深入分析教师在处理问题中的教育理念问题,因此这本书是由表及里的研究,将典型性和普遍性相结合,值得我们细细品读。</p> <p class="ql-block">  其中,关于孩子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告状的案例研究,令我印象深刻。案例中的老师所带的学生是一年级,经常接到各种告状。说来惭愧,我们班的孩子已经五年级了,仍然存在类似的问题,看到这个案例,我才发现这是一个可以巧妙解决的问题。对于这样的情况,其实教师亲力亲为解决得越多,以后接到的告状会只增不减。我们可以学习案例中这位老师的做法,在班级中设立大家普遍认可的“班级小法院”,一般的问题,就都可以由他们裁决了。如果当事者对他们的裁决不服,可以向班主任或全班同学大会申诉。必要时可以组织班会“办案”。这是非常好的民主精神教育和法制教育,这比空喊“民主”强多了,还能锻炼学生自己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课堂纪律也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王晓春老师回答一个网友的问题中,我深受启发。这个老师的困惑在于:不想一直给学生冷脸,也不想让学生感觉自己不严厉,可是他总感觉纪律还可以的班级,学生却认为纪律很差。这其实也是我日常的困惑。在王晓春老师看来有两种情况课堂纪律是最好的:一种是教师的课堂设计极佳,把学生完全吸引住了;另一种是教师非常严厉,把学生镇住了。第一种是理想的教学状态,不容易达到;第二种是糟糕的教学状态,其纪律是不可持续的。然而事实上绝大多数课堂纪律情况是在二者之间,既不算理想,也不算糟糕,就是有个别学生说小话做小动作,大局还算平稳,这是比较正常的。因此,教师不要刻意追求纪律的理想状态和绝对稳定状态。因为这是做不到的,若真的似乎做到了,那反而可能对学生有伤害,那种整齐划一,学生的个性会受到压抑。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一定要有宽阔的胸怀,要容得下一些小麻烦,这样或许面上不太好看,但是这样的集体,这样的人文生态下,其实最有生命力,不要务虚名而招实祸。</p> <p class="ql-block">  家校沟通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经常因为缺乏家长的有效配合而苦恼,总是希望双方的配合达到理想的状态,但现实告诉我们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大多数家长往往唯分数论、觉得教育是老师的事、用没有时间和精力推脱、希望子承父业……这些其实无可厚非,因为这是由整个社会大环境决定的,对他们的教育或培训不能抱太大期望,因为他们是成年人,很多看法已经固化,因此只要有点影响教师就要知足。不过一般来说,培训一下总比不培训强,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家长听说过一些正确的理念,和没有听说过还是有差别的,教师要在这方面调整心态,尽量发挥自己的专业作用,因势利导,尽力而为,不能强求。</p> <p class="ql-block">  每个班也都存在几个相较来说内向一点的孩子,我们在和他们接触时也应该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强求一律。我们要知道,学生个性是多种多样的,要允许不同个性的存在,内向和外向,与学生未来的发展并无直接关联。首先,我们要先确认这个孩子属于哪种“内向”:有的孩子在学校一声不吭,在家滔滔不绝,这不是真的内向;有的孩子平时在各个场合都沉默寡言,但是开口说话时其内容与众不同而且理性,有深度,或者写文章写得头头是道,这种孩子内心世界很丰富;有的孩子在哪里确实都是死气沉沉的样子,发现他说的话并没有什么思想,可是情绪性非常强,那要注意,此人可能是个定时炸弹。而对于明显内向的孩子,教师不要天天嘀咕他,也不要完全不理他,表示适度的关心就行了,要以观察为主。等教师做到心里有点数了,再试探采取措施。情况不明,宁可不动,万不可强攻。尽量做到少说少做,多留一个心眼。</p> <p class="ql-block">  王晓春老师《学生问题个案诊疗69例》这本书内容谈论的教育话题非常广泛,一篇文章不足以详细罗列。但是我们跳出这本书会发现,这些问题看似是个别老师提出的个例,其实在每位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相似的经历,因此对这些问题的表面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其深处存在的本质问题,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王晓春老师和网友对于个案的探讨其实也或多或少在我们的身边能找到这些影子。因此我明白了:我们在实际教学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并不能仅仅依赖和参照专家权威的专业解答,其实只要我们遇到问题,真的想搞明白这些问题,就多问几个为什么,其实就是研究。如果能在同事中或者网上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互相讨论,那就更好了。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研究并不神秘,最怕一个用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撰稿:杜晓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