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生活

zxy

<p class="ql-block">我的知青生活~1</p><p class="ql-block">1968年11月2日,我随同母亲和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下放到江西省资溪县饶桥公社斗垣大队伍良生产队。</p><p class="ql-block">我在生产队参加劳动,一个弟弟在资溪县中读书,其他弟妹们在农村小学读书。</p><p class="ql-block">资溪县地处赣东北,属武夷山脉,与福建省交界,山峦叠嶂,森林茂密,现在还设有马头山自然保护区。红军时期的赣东北游击区,县里有一位副县长曾经是邵式平省长当年的马夫。</p><p class="ql-block">饶桥公社通火车,鹰厦线经过此处。到资溪县城0.3元,到南昌3.50元。早晨从南昌出发坐南昌~金华火车,到鹰潭转鹰潭~厦门火车,下午两点到饶桥。回南昌是下午两点饶桥上车,到鹰潭转金华~南昌火车,晚上九点半到南昌。</p><p class="ql-block">下放人员另有一套管理系统~五七大军。县里称营~营长是省交通厅的一位处长,公社称连~饶桥连长是省运管局直属分局的一位科长,大队称排~斗垣排长是一位一般干部。以上人员也都是南昌下放资溪的。</p><p class="ql-block">饶桥公社五七大军的构成是:下放干部有省运管局直属分局的干部,省妇女保健院的医务人员,江西工学院的老师。知识青年有南昌十四中的68届初中毕业生,南昌市八一桥公社的社会青年,还有几位随父母下放的68届初中毕业生。</p><p class="ql-block">省妇保院的下放人员有几位说一说:一位是南昌二中的英语老师童远勋,教我们六班的,随夫人下放。一位是七班的李汶,随母亲下放,我们在一个大队。还有一位傅医生,与我母亲曾经是南昌葆灵女中的同学,后来曾任省妇保院副院长。85年我夫人在省妇保院做剖腹产时她亲自到手术室看望。</p> <p class="ql-block">饶桥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第二排右一为童远勋老师</p> <p class="ql-block">知青生活~2</p><p class="ql-block">伍良生产队距离公社所在地约8公里,公社有粮站、商店、邮局。每隔7~10天需要到公社买米和日常生活用品。</p><p class="ql-block">刚到生产队时,当地的农民给我家送蔬菜,以后自己种菜。南昌万寿宫旁边有一家种子商店,买蔬菜种子带到生产队去。种过南瓜、冬瓜、丝瓜、豆角、辣椒、土豆、白菜等。</p><p class="ql-block">南瓜、冬瓜、丝瓜长出藤后用砍下竹子的竹梢架到旁边,瓜藤就会爬到竹梢上面结果。豆角长出藤后需要在旁边插上小木棍,豆角藤就会卷到木棍上长出豆角。</p><p class="ql-block">还种过红薯,把几个红薯埋在土里,等它长出薯藤,再把薯藤剪断插到土里。</p><p class="ql-block">山区的人烧饭都是木材。年轻人带我们上山砍柴,就在村子周围一里的范围内。十二月份专门砍柴半个月,储备冬天下雪天用。以后就随着农民的习惯在收工的时候砍柴带回家。</p><p class="ql-block">生产队没有通电,晚上都是用煤油灯。当地农民照明,另外烧一种经过腐烂后留存的松树根,含有很多油脂,用一个铁丝网兜装着,吊在一根棍子上放到厅堂照明,晚上走山路也可以用。</p><p class="ql-block">农民都是自己养猪养鸡。一般每家一年需要养两头猪,一头按计划卖给供销社,一头过年宰杀自己吃。生产队的耕牛也是分到各家饲养,需要喂青草和牛食,每天记3个工分。</p><p class="ql-block">公社供销社对商品粮居民每户每月供应1斤猪肉。买肉时需要提前一天到公社的旅社住一晚,第二天赶早去排队才能买到。生产队在“双抢”和春节时也会安排杀猪,每家可以分几斤肉,到年底结算。</p><p class="ql-block">开始几个月需要到公社粮站买米背回家,后来改变了方法。先在粮站办好买米的交钱手续,粮站开一份收到相同数量公粮的通知,到生产队提取谷,冲减生产队应交的公粮。这样大家都减轻了劳动负担。谷子拿来后交给农民邻居帮忙加工成大米。这里没有电,还是用水碓加工,按规定100斤谷子出70斤米,30斤糠。糠就送给农民邻居喂猪。</p> <p class="ql-block">我的知青生活~3</p><p class="ql-block">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参加农业生产,学习农业知识,是知青的任务。按时间顺序说说:</p><p class="ql-block">春耕</p><p class="ql-block">春节后开始此项工作。上年晚稻收割后,一般都是撒下红花草籽,开春后都长出来了。山区多是梯田,靠山的这边会长出许多嫩草,需要割下来撒到田里,称为割磅。接着就是耕田,把红花草和割下的嫩草埋在土里,沤肥。沤肥十天左右就要耙田。耕田是牛拉着犁,人在后面握着犁操作把泥土翻起来;耙田也是牛拉着耙,人在后面握着耙操作把泥土耙平;这都是技术活,需要有经验农民才能做。我只能参加“作田塍”~用小耙子把田里的湿土堆到原有的田埂上,再用锄头抹平,象盖房子抹砂浆一样,做出新的田埂,这样以后稻田就不会漏水。</p><p class="ql-block">种包黍(玉米)</p><p class="ql-block">生产队在附近选好一个山包,砍倒树和灌木丛,大树锯断搬到山下,树枝留下。砍小树和灌木丛随意砍倒就可以,砍大树需要注意方法。砍大树要先从靠山上的方向砍,树杆大部分砍掉后再砍山下方向,这时还要另外的人用树枝向山上方向顶着树,树倒下去时就向山上倒下,还要注意避让安全。</p><p class="ql-block">在山包上清理出2~3米宽的防火带,从山包上点火从上到下往山下烧,烧完后留下草木灰。两天后就在烧过的山包上种玉米,挖一个小坑把玉米种子放下去就可以了。真有一点刀耕火种的味道。</p><p class="ql-block">插秧</p><p class="ql-block">插秧一般在四月,但是在三月份就要准备育秧。制作秧田可是技术活,由老农承担,精耕细作,撒下谷种等候发芽。如果遇到暴雨和低温还要盖上草垫。当年刚刚推广矮杆水稻良种,公社派人到每个生产队检查落实情况。</p><p class="ql-block">秧苗长到五六寸就可以插秧了,插秧前稻田要耙一遍。插秧期间,早晨在秧田抜秧,扎成小把,放到专门的秧苗框子里,吃完早饭就挑准秧苗到稻田插秧了。这活男女都能做,左手分秧,右手插秧,有的人做得很快。</p><p class="ql-block">我插秧太慢,主要工作是送秧。一把秧的秧兜放到装有化肥“钙镁灵”的盆子里蘸一蘸,然后送到每个插秧人的秧盆里。当时的口号是“不栽五一禾”,四月底整个插秧工作需要完成。这个时间是对双季稻,单季稻可以晚一点。</p><p class="ql-block">耘禾</p><p class="ql-block">水稻插秧后需要进行三次耘禾,就是松土,拔草。这活一般是女社員做。用一个小耙子装一根竹竿在秧苗之间松土,男社員主要工作是拔草,特别是要把稗子拔掉,它的生命力很强,与水稻争养料。注意区分稗子,在分叉处有硬毛。</p><p class="ql-block">搞副业</p><p class="ql-block">在此期间男社員主要搞副业,也就是砍树,扛树,运到供销社去。</p><p class="ql-block">这里各个生产队的山林都有划分。前两年砍倒的杉树放在山上蒸发水分基本上已干燥,我们上山把这些树砍掉树枝和树梢,扛下山来放在小河边,我力气小也就扛小的或者两个人扛一根。然后每五根树扎一个排,再连接在一起,等候涨水时放排到公社的供销社收购。</p><p class="ql-block">因为水流喘急,很容易打散木排,放排的人很忌讳乱说话。有一次我们在小河边整理木排,另外一个生产队人撑排路过,我们队有人说了一句:不要撑翻了。下午那个队的人回来隔着河骂人,你说坏我的事!他们的排翻了。</p><p class="ql-block">双抢</p><p class="ql-block">双抢~把早稻抢收上来,再把晚稻抢种下去。这是一年最忙碌的时候,也是最热的时候。生产队安排宰一头猪,每家分两斤肉犒劳大家。生产队的全部劳动力先割一天稻子,再分为两组,一组负责收割,一组负责栽种。我在收割组,主要是打谷。有一种人工打谷机,两个人站在打谷机上,右脚踩踏板,通过齿轮传动让滚筒旋转,滚筒上有铁丝圈,割下的稻子放在滚筒上就可以把稻谷打下来。打谷机里的稻谷有两箩筐就装好挑走。一块田刚刚割完,就有人过来耕田,耙田。接着负责插秧的马上过来插秧了。整个双抢时间大约半个月。</p><p class="ql-block">修公路</p><p class="ql-block">1969年双抢后,全县抽调民工修战备公路,我们生产队有10多人去,我也参加。饶桥公社的民工安排在距县城5公里的长兴岭,任务是把原有的公路加宽。每天的工作就是从公路靠山的一边挖土,用簸箕装好再到公路的另一边倒下去。在比较高的山坡取土需要注意从上到下挖,防止出现塌方。如果山坡是岩石,则需要用钢钎打炮眼,再用施工炸药炸开,然后把石头运走。路基加宽后,再在上面依次铺上石头、碎石、砂土。整个工期三个月,11月初结束。</p><p class="ql-block">从战备公路工地返回后,斗垣大队100多人又转战到修大队的公路工程中,一直到春节前结束。</p> <p class="ql-block">春耕</p> <p class="ql-block">插秧</p> <p class="ql-block">双抢</p> <p class="ql-block">砍树</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是有一座桥~“饶桥”,早已不见了。这是七十年代建设的水泥桥。</p> <p class="ql-block">我的知青生活~4</p><p class="ql-block">(我的知青生活~3是1969年情况,1970年春耕~双抢的过程基本相同,不再重复叙述。)</p><p class="ql-block">1970年双抢后县里抽调民工建设红旗电站,我也参加。饶桥公社抽调150多人组成饶桥连,集中住在距电站工地一公里的村庄。</p><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县里最大的一个工程。先把河道的一半围起来,河水从另一半河道流过。在围堰里挖掉淤泥,在河底的岩石上钻孔,再用钢筋混凝土制造拦河水坝基础。在水坝基础上用钢筋混凝土、加岩石块浇筑水坝坝体。另外还需要建造两个闸门,一个控制通向水轮机房的渠道,一个控制通向下游的河道。这边工程完成后将老围堰挖掉,河水从闸门流向下游,另一半河道再围起来,建造另一半水坝。</p><p class="ql-block">工地上只有一台混凝土搅拌机,所有工作都是人拉肩扛。民工的工作内容是采石、运石;采土、运土;运沙、运水泥,运混凝土。各个公社的民工由工程指挥部统一安排。</p><p class="ql-block">遇到浇筑关键部位的混凝土时需要分三班连轴转。工地上的一台混凝土搅拌机跟不上进度,需要大量的人工搅拌。一般是一包水泥,两筐沙,三筐小石头加水后人工搅拌后运到坝上去。工地上民工的工作热情高,互相比赛。炊事员也送饭到工地,吃完饭又接着干!</p><p class="ql-block">饶桥公社组织人员给工地民工送粮食、副食品、蔬菜。每个星期可以吃一次红烧肉,在当时是很高的待遇。</p><p class="ql-block">知青们都愿意到工地劳动,不需要每天做饭。南昌、上海、当地的知青都有,晚上会组织唱样板戏。工地上放过几次露天电影,如京剧沙家浜、舞剧白毛女、地道战、地雷战等。</p><p class="ql-block">红旗电站的大坝主体工程在12月底基本峻工,元旦前工地召开了庆功会,各个公社安排民工加餐,白面大包子我吃了12个。</p><p class="ql-block">按照工程指挥部的要求,公社通知每个大队留下2~3人,其他民工撤回。我申请留在工地批准了。原来100多人的饶桥连改称饶桥排,留下30人继续在电站工地劳动。住宿也搬到指挥部附近的工棚。</p><p class="ql-block">1971年我继续在电站工地劳动。工作任务是开挖一条从水坝通向水轮机房的渠道和水轮机房的蓄水池。</p><p class="ql-block">每天的工作是采石、运石,采土、运土。土方挑到距离渠道10米左右的路旁堆放,花岗岩石沿着渠道和蓄水池旁堆放,用于砌护坡墙用。</p><p class="ql-block">春天时在水坝出水口处发现有许多小餐鱼🐟 跳上来,安排了一个人守在那里用簸箕接跳上来的鱼,很有收获,让我们排的人吃了两餐。</p><p class="ql-block">五月份下大雨河道涨水了,河水漫过大坝顶。工地指挥部安排民工在坝顶清除上游冲下来树枝和飘浮物,让它们漂流下去避免集中飘浮在坝顶。在清除一颗较大的树木时有一个民工被树枝压在坝顶上,当时情况紧急,大家齐力把树枝推开救人出来。送医院检查是骨盆骨折,住院四个多月才痊愈。</p><p class="ql-block">我们排有一人专门做饭,砍柴则是每天两人轮流安排。我有一次砍柴后的第二天脸和手臂全部红肿,年纪大的民工说是在山上碰到了漆树,生漆疮。在工地医务室开了抗过敏药和PP粉(高锰酸钾)清洗,过了两三天才好。</p><p class="ql-block">工地的生活是单调的,排里有一份江西日报可以看看,但是晚一天的。我们几个知青找了一些浇筑混凝土的模板在饭厅工棚里搭了两个台子,吃饭时可以用。晚上就成了我们的乒乓球台,大家都来玩,别的公社的知青也会来。我们隔壁的高阜公社排有两位抚州的知青水平很高,据说在抚州市中学比赛拿过奖牌。</p><p class="ql-block">1971年9月开始,陆续有江西省721矿、江西省建筑公司、江西省汽车团到资溪县招工,对象是知青。工地上有几位知青分别由各个公社推荐到相应的招工单位。我是11月份被推荐到江西省汽车团,经过政审(我父亲1970年已“解放”)、体检,12月底接到公社通知被批准招工到江西省汽车团。1972年元旦后到公社和县城办理有关手续,再回到伍良生产队与家人相聚后到南昌去报到。</p> <p class="ql-block">红旗电站大坝</p> <p class="ql-block">大坝闸门</p> <p class="ql-block">发电机房</p> <p class="ql-block">我的知青生活~5</p><p class="ql-block">农村生产队计算劳动报酬是以记工分的方式最低3分,最高10分。69年春节后生产队召开社員大会,其中一项是讨论我的工分问题,开始大家的意见是只能评3分,后来队长说他请示过公社书记,对知青照顾可以评6分。</p><p class="ql-block">到年底结算,除掉口粮500斤谷的费用,还结余10多元。这是我人生的第一笔劳动报酬。</p><p class="ql-block">后来生产队的人告诉我,刚去的时候很担心的,下放时我家有六个人,按当地的生活标准每人一年需要500斤谷,我家需要3000斤谷,按市价需要300元。我家只有我一个人参加劳动,半个劳动力,一年的劳动报酬承担不了这笔费用。粮食又必须给,就要作为借款占用生产队资金,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一年后,只有我作为知青需要吃生产队的粮食,我家其他人还是有商品粮供应,我母亲作为下放干部有国家发给工资,生产队的人就没有顾虑了。</p><p class="ql-block">70年我的劳动工分提高为8分,按照生产队的规定:上级外派劳动的工分提高50%。当年在红旗电站工地五个月,全年累计工分较多,年底结算时除掉口粮费用结余120多元,当时好高兴呀!</p><p class="ql-block">正值71年春节,我父亲第一次到资溪农村来探亲,生产队的人每家轮流请我的父母去吃饭。父亲回南昌前,给每家送了一瓶酒几包烟,表示谢意。</p><p class="ql-block">69年插秧期间,右小腿被一种小虫子叮咬后抓破了皮溃烂,采用了多种办法伤口都没有愈合。后来是在八月份到战备公路工地有医务室,在那里每天换药,半个月伤口才愈合。右小腿的伤疤现在还能看到,留下知青的标记。</p><p class="ql-block">我的知青岁月1968.11~1972.1,历时三年三个月。回想往事感觉:一是贫下中农的朴实宽厚,对我们热情关怀帮助,使我们适应了农村生活,学会了农业生产技能。二是对个人的锻炼,身处逆境,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对今后的生活颇有益处。</p><p class="ql-block">“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p> <p class="ql-block">李品玉老人</p> <p class="ql-block">伍良村属梁家村委会</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饶桥公社已改成马头山镇</p> <p class="ql-block">1998.10,当年下放在饶桥公社的几位下放干部子女~知青,重访当年下放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左起:陈明敏,张小佑(本文作者),李汶,张振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