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游记之三“红色旅游篇”

晓东

<p class="ql-block">  7月13日和7月15日游历了红军长征路上几个重要的纪念地,是我们本次甘南行的一段红色之旅。</p> <p class="ql-block">  7月13日离开迭部县向东走345国道,沿白龙江经卡垻乡前往俄界。一路山峦叠嶂,路曲盘桓,行驶60多公里到达俄界。</p> <p class="ql-block">  “俄界”是达拉乡的一个藏族村寨,背依岷山,面对达拉河,是当年红军长征走出草地,于1935年9月11日进入甘南的一个重要驻地。中央军委在此召开了紧急政治局扩大会议。</p> <p class="ql-block">  村前的达拉河</p> <p class="ql-block">  这是通向毛主席旧居和俄界会议旧址的村中小路。图右侧即是旧居的院门。</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毛主席住宿和召开会议的院落。片中右侧二层木阁楼是毛主席的居室,片中左侧的土围建筑是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房屋。</p> <p class="ql-block">  小院内的“土围墙,木阁楼”的建筑结构。</p> <p class="ql-block">  这是二层阁楼上毛主席的居室。</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居室的床铺。</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土屋内的状况,约有30平方米,旁侧有一小灶间和通往后山的小门。</p> <p class="ql-block">  1935年9月12日在这里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听取了毛泽东“关于与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的斗争与目前行动方针的报告”,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对于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保证党中央北上方针的贯彻执行,具有重大意义。</p> <p class="ql-block">  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p> <p class="ql-block">  “俄界会议”决定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彭德怀、林彪组成的“五人团”作为全军最高领导核心,並将原红一军团、红二军团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p> <p class="ql-block">  “俄界会议纪念碑”及其周围的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彭德怀、林彪的纪念雕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俄界会议”纪念广场。</p> <p class="ql-block">  在“俄界会议”和毛泽东居住旧址留影纪念,缅怀先驱。</p> <p class="ql-block">  集体合影,不忘初心。</p> <p class="ql-block">  从俄界返回345国道再前行十几公里就到“茨日那村”了。这个村子位于旺藏乡,现被授予“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p> <p class="ql-block">  “茨日那”,藏语“河对面”之意。即村寨对面就是白龙江。当年中央红军从俄界出发经过一天的行军,于9月13日到达这里,毛主席就住在这个藏族村寨。</p><p class="ql-block"> 恰好,我们一行也是13日来到这里,只不过我们是86年后的7月13日到的,相差约31330天,这3万多天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呀!</p> <p class="ql-block">  这块纪念碑石背后的小院就是当年毛主席在茨日那村借住的藏民家。</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旧居小院的门楼。上世纪70年代未,参加过长征的萧华将军重回茨日那村,认出了当年毛主席曾借住过的这栋藏式民居,从此正式确定了此处为长征时期毛主席在茨日那的旧居,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进入小院拍个照,有幸重走了一段长征路。</p> <p class="ql-block">  这个藏民小院的主人名叫桑杰,其祖父格让、父亲阿仓,一家三代不管在战乱年代还是困难时期都矢志不渝地守护着此屋,以此感念毛主席,感谢党的恩情,传承红军的长征精神。</p> <p class="ql-block">  二层的木质阁楼就是毛主席当年的居室。毛主席在这里居留了三天。並在此作出了攻打腊子口的决定。命令先遣部队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在三天内夺取腊子囗为红军北上打开通道。</p> <p class="ql-block">  这是二层阁楼上毛主席的居室。</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层小院,正面是桑杰家的住屋,左侧是当年周恩来、刘少奇曾住过的房间,右侧是当年警卫班住过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村口处的“红军驿站”。当年毛主席曾在村囗向红四团的指战员讲话,强调夺取腊子囗确保红军顺利北上的重要性,要求部队克服困难战胜守敌尽快拿下腊子囗。</p> <p class="ql-block">  “腊子囗战役纪念馆”内的展板介绍:“毛主席在村囗的讲话”。</p> <p class="ql-block">  这是毛主席旧居二层木制阁楼的录相。</p> <p class="ql-block">  7月13日下午离开茨日那村来到腊子口镇。这是镇里的街道,再继续前行就是红军长征通过的最后一个险关隘囗——“天险腊子囗”。</p> <p class="ql-block">  这是“腊子口纪念馆”中一幅当年腊子囗的照片。“腊子口”是川、甘边界的重要隘口,通往甘南的咽喉要冲,地势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东、西两山对峙,中间沟底仅有30余米宽,还被水深流急的腊子河占了一大半。河上一座木桥是两山间唯一通道。当年,由国民党鲁大昌的部队在此设防。</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为今天的腊子囗(从南向北看,即红军进攻方向)。当年,杨成武率二营从正面佯攻,王开湘率突击队攀崖登壁迂回包剿,经过两天的浴血奋战,出奇制胜,于9月17日凌晨攻占了天险腊子口,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围追堵截红军,包围阻当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腊子口,从北向南看。可见其地势之险要,易守难攻之势。</p> <p class="ql-block">  腊子河上的木桥(从北向南看,即当年国民党守敌封锁的地点)。</p> <p class="ql-block">  当年敌军的碉堡,被红四团前后夹击强行攻占。</p> <p class="ql-block">  木桥对面即国民党军的防守阵地。</p> <p class="ql-block">  腊子口的一段录相。</p> <p class="ql-block">“腊子口战役纪念馆”。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  竖立在腊子口前的“腊子口战役纪念碑”,碑文由杨成武将军题写。我们在此合影,回忆红军长征史,赞颂红军智勇双全、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p> <p class="ql-block">  这是“哈达铺镇”的“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和纪念馆广场。</p><p class="ql-block"> 我们于7月15日从陇南市的宕昌县前往甘南的卓尼县冶力关的路上经过这里,前往参观。</p> <p class="ql-block">  这是哈达铺镇的“红军门”。1935年9月一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先后到达这里。中央红军陕甘支队先遣团于9月18日智取哈达铺镇,20日中央军委及毛主席等到达,在此补充给养、休整部队,驻留7天后离开这里继续北上。</p> <p class="ql-block">  这是红军长征途中走过的最长,保留当年原貌最完整的一条镇街。在1200多米长的街道两侧座落着382家店铺,中央军委的领导同志和红军的主要将领都先后住在这条街上的店铺中。现在,在他们住过的人家门前都有“某某某同志住室”的标志牌,如下面几幅照片。</p> <p class="ql-block">王稼祥住室</p> <p class="ql-block">叶剑英住室</p> <p class="ql-block">李富春住室</p> <p class="ql-block">李克农住室</p> <p class="ql-block">杨成武住室</p> <p class="ql-block">  这是哈达铺镇的“義和昌”药铺。毛泽东和张闻天同志当年就住在这里。1935年9月20日下午,张闻天在这里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主要讨论了部队整编工作、组织部工作和干部问题。</p> <p class="ql-block">  这是“義和昌”药铺院内的张闻天和毛泽东的住房(右侧为毛泽东居室,左侧为张闻天居室)。</p> <p class="ql-block">  在“義和昌”院内的录相。</p> <p class="ql-block">  这是镇上的“邮政代办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张闻天、毛泽东和博古等同志看到了红一军团直属侦察连连长梁兴初、指导员曹德连送来的从邮政代办所找到的七、八月份的《大公报》、《中央日报》、《晋阳日报》等报刋,获知陕北还有刘志丹、徐海东等领导的苏区和红军队伍的消息,喜出望外,于9月22日上午召开中央领导人会议,作出了把“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会议为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和全民抗战的开始奠定了思想基础。</p> <p class="ql-block">  “哈达铺镇邮政代办所”所在的街面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关帝庙”的遗址。1935年9月22日下午,中央领导人会议后在这里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宣佈了中央作出的“落脚陕北”的重大决定。9月26日,经过7天的休整、补给,中央红军离开哈达铺继续北上向陕北进发。</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广场上的“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碑”,碑文为毛主席的字体《到陕北去》。</p> <p class="ql-block">  纪念广场上的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中,当年到达哈达铺的中央领导人的群雕像。</p><p class="ql-block"> 哈达铺及“哈达铺会议”成为决定红军长征命运的决策地,名副其实的红军长征“加油站”、“歇脚点”和“转折点”,在红军长征史中具有重大意义。据说,毛主席的《七律 长征》就作于此地。</p> <p class="ql-block">  这是萧华将军重返哈达铺时题写的“回忆长征诗”碑刻。</p> <p class="ql-block">  来此地旅游的群众,身穿红军服装在此留影,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毛主席的热爱和感念之情,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崇敬和将其世代相传的决心和意志。</p> <p class="ql-block">我们集体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我也在纪念馆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  7月15日下午,我们离开哈达铺前往冶力关。</p><p class="ql-block"> 7月13日和7月15日的红色之旅,重温了红军长征路上这一段意义重大的史实,即,两个决定红军长征正确方向的会议,一个决定红军冲过最后一道险关的关键战役。真是感知良多,受益匪浅,千里跋涉,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  7月15日,结束了这段“红色之旅”,进入了素有“九色甘南,五彩卓尼”的卓尼县境内继续甘南“绿色之旅”的最后一天旅程——万亩油菜花海和冶力关景区(在之前的第二篇已记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