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有人名,地有地名。此类佳作比比皆是,我今只是凑个热闹,首次说说自己身边耳熟能详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说出来不怕吓到你,我老家那个村叫明星村,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明星你懂的,唱歌有歌星,电影有影星,还有运动健将、商界精英、文学作家、政府高官等等,在我们乡下人眼里都是明星。你还别说,明星村里盛产明星,真没辜负明星这个盛名。光亿万富翁就有十几个,而且每个组上都有,还有供职铁道部主修青藏铁路和京沪高铁的国家级明星,更有开创和学、担纲亚洲四大期刊社长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明星!或许正是因为有了明星这个村名才造就了这诸多明星。换别人是明星就很荣耀了,而我们村里的明星,那可是明星的明星!</p><p class="ql-block"> 可惜明星这个村名只延续了整整半个世纪,三年前在村级架构改革中我们明星村与峡山村合并成了峡山桥村,明星二字已悄然不知去向,只因峡山在当地名气更大、资历更老。待到此时明星村里的明星们方才慌了手脚,大有把峡山桥再换成明星的冲动,但是木已成舟,哪是个人改名那么顺当的事?倒是咱们国家历来就是一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说不定到了哪天这些明星心中的明星村还又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明星大队,下辖7个生产队,仍清楚地记得小地名分别为老屋里、庙山里、高头新屋里、石头湾里、峦山集、藕段、公育园里等。800多号人,95%以上的都姓刘,95%以上的刘姓都合谱。年长点的都依辈分取名,时值的几个主要辈分字从高到低依次为后、先、启、自、新。在如此背景下,刘姓是祖传的,中间的辈分字是族谱定的,只有第三个字才是自己的标识。虽然只有一个字,取名也很有讲究,见名见学问。后字辈的五兄弟后侠、后泰、后实、后盈、后快在我心中为首选,因为这是我爷爷的杰作;先积、先善、先余、先庆四手足更是联袂登场,因为“积善”有“余庆”;先知先觉、启示启发、自立自强、新事新奇等应运而生;趣味组合“先紧启松”、“先礼后宾(兵)”、“先范(饭)后蔡(菜)”、“先福先禄先寿先喜”等等更是乡亲们茶余饭后的谈资。</p><p class="ql-block"> 到了我辈大多数就不再取辈分名了,即使取了在外面公开场合也不会使用。有哥俩亲兄弟,小的叫小华,依此推理,大的本该叫大华,可不,他父赐他细华。哥细华弟小华,这下旁人就纳闷了:本来细就是小,小就是细,二者不是如出一辙吗?原来,当父的用心良苦,他想不偏不倚,对俩儿一碗水端平,希望他们日后比翼双飞。没想到多年后的现实却事与愿违:哥哥细华口吃老土、单身一个、栖在危房;弟弟小华参军工作、抱得美人、住着新房。</p>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上面所说的“峦山集”。父辈五兄弟相敬如宾、其乐融融,20多号人的大家庭都常年在一口锅里吃饭,那时候的我还不知道在哪,都是后来“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难得的是,嫁出去一个叫秋英的姑姑,结果五兄弟接连讨进来桂英、晚英、芝英、时英、秀英等“五英”,没有一个名字后面不带英的,可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紧挨我家邻居的女主人居然和我妈共一个名字“时英”,两人亲切地互称“老华”。</p><p class="ql-block"> 我爸“后盈”在五兄弟中排行老四,盈与赢音相同、意相近,一般规律“先输才后赢”,我爸可是先不输而后大赢。他没当过农民,外面的名字叫“刘汉屏”。我家姐弟有仨,对党忠心耿耿的爸爸,初衷是想制造个“东方红”出来的。只怪姐姐有点着急,东字不大适合女孩子,姑且取个林,谦让一点在前面再加个小,“小林”即成;哥哥出来时国家的“苦日子”刚开始,因占领有利地形而配上“小东”名;待我出来时国家仍处在国民经济极度困难时期,为了不给生活再增加负担,爸爸只得放弃原来的“东方红”计划来个紧急刹车,于是小学数学课本上那尽人皆知的“小明和小红”中后面那个小女孩的名字则安在了我头上。假如姐姐放下老大架子,悠着点让我们兄弟先出来,那么“东方红”就水到渠成了。</p> <p> 待我到了上学年龄,爸爸可能意识到我不小了,才把我的“小”换成“立”,哥哥懂事后反过来随弟弟也把“小”改成“立”,从名字上宣示我们的亲兄弟关系。其实我对“立红”这个名字并不感兴趣,自己能够独立思维后一直有个心仪的名字“刘文”,但当我得知屋后那个有文化的地主伯伯“刘后植”在工作单位就是用的这个名字后,我则只好作罢。正是这个“立红”,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还闹出过一则笑话。第一次上省厅开会,会务组竟然安排我与外市一名女干部“同居一室”,我并没有欣然领受组织这种特殊的福利,否则定会酿成“非法同居”的惨案。既然“立红”同样使人产生误解,那还不如回归我的“小红”来得直白与可爱。于是乎,当历史的车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驶入微信时代,我第一时间又将“小红”以微名示人,全然不顾我们单位已有两个真实“小红”的存在。此为后话。</p><p> 要说辈分名,我也是有的,但不是“与生俱来”。八十年代末给爷爷奶奶立碑,刻其上面的要求是辈分名。我略加思索,一个“刘先生”即手到擒来:意为先字辈中的“臭老九”。本来堂兄中还有两个老师,只因他们排行老六和老七,不便与排行老九的我“争宠”。</p><p> 有趣的是一个外面也叫“小林”的人,有缘认识了我家的“小林”,因他姓“唐”,说出的话总带“甜”,遂粘上了我们家,于是我家的“小林”主动“清理空间”,在不违父命的前提下把“小林”换成“晓玲”。当然,他成功入驻我家的资本并非他一字不差的名字,也不是他“甜”蜜的“唐(糖)”份,而是他有口皆碑的人品。</p><p> 在家族中是讲究辈分的。我凭这个先字辈,所到之处,叫阿叔的还是少数,更多的是称呼公公老子和太公老子,有些即使与我爸同龄,但照辈分也是一口一个“阿叔老子好”地叫着。我未来的夫人第一次上我们家,二堂兄五岁的孙子跟在她身后一个劲地叫着“九奶奶”,不但把她叫得满脸绯红,还把他叫得一头雾水——怎么尚未过门就先当了奶奶。亲表姐家的大儿子不但年龄比我大、职位更比我高,在大庭广众下毫不避讳地叫我“红舅舅”;亲表哥与我妈同年,他的儿子更是比我大了十来岁。好在“少年叔侄为兄弟”,我从不以辈分高而自居,只要年龄比我大,哪怕其辈分再小我也一律称老兄。因为辈分大小并无多大实际意义,它反映的只是人口发展速度的快慢而已。</p> <p class="ql-block"> 到了我们下辈的取名,早已将辈分抛之脑后。姐夫姐姐已有两个“小林”,不可能再生个“小林”出来凑热闹了吧,遂赶时髦给女儿取名“唐柳(刘)”;哥哥嫂子的儿子出生于新疆的早晨,来个“刘新晨”顺理成章;我们的女儿是中午时分光临新邵的,不能依葫芦画瓢命名为刘新中吧?思来想去,赐其朗朗上口的小名“洋洋”,再来个秀外慧中的学名“刘颖”。在当时的背景下,“刘洋”的意图昭然若揭、“是地球人都知道”。随后家里来了两位在县教育局担任要职的朋友,当问起小女名字时,当即拿出领导的作风拍板道:就叫刘洋!既响亮好听又志存高远!于是乎“刘颖”这个名字至今都甘居幕后。</p><p class="ql-block"> 至于到了我的孙辈,取名方法更是因地制宜与国际接轨,中文名与英文名同时拥有,这个不再是我操心的范畴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