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唐宋以来,苏州走出了张旭、祝允明、文征明等一系列影响着中国书法流风气韵的书家。19世纪末叶,叶圣陶出生于江南古镇——苏州甪直,浓郁的江南人文气息成为一种隐形的文化动能支撑着他一生对书法的不尽热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作为现代教育模式转轨前的一代,叶圣陶接受的旧式教育中,书法既是旧式教育的本体内容,也是必由路径。 江南书法文化和旧式教育共同作用,使得叶圣陶一生钟爱书法文化,留下了形式各异的书法作品,也为书法传播与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叶圣陶在其书法创作中,有对传统的中规中矩的临摹接受,体现出鲜明的古典传统资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目前所见叶圣陶所留书法墨迹,以楷、行、篆三体居多。 三体中,楷书、行书是书法研习的必由之路,也是文人书家最易上手的书体。篆书属于高古一路,既要耐心、恒心,也需要一种对古典书法及其文化传统的敬仰,一般书家相对来说较为疏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叶圣陶的古典文化修养及其书法风格上的自成趣味,或许与其年轻时对篆刻的喜好有着内在的关联。 叶圣陶对自己最满意的书体还是篆书,其楷书中也隐约可见篆书的笔意,堪称一种融合中的创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叶圣陶书法作品形式多样,除常见文学手稿、往来手札外,有对联、扇面、立轴等多种形式。 书写内容则大不相同,以自撰诗词为多。艺术形式上的丰富与内容上的多样,反映了作为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家的叶圣陶在书法艺术上的成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叶圣陶的书法气象端严,“拙厚、纯朴、磊落、大方、工稳、谨严,既是他的人格品范,亦是他的笔墨旨归。 书法创作达到何种境界,属于书法艺术本体的范畴,作为“文化范畴”的中国书法,与传播、交往、教育等息息相关。 叶圣陶名言“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