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走进中国环科院

章轲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摄影/章轲</span></p> <p class="ql-block">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永会向记者介绍情况。</p> 中国环科院院长:环境科技要解决老百姓身边问题,不搞单纯的“兴趣科研”<br><br>章轲<br><br>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今天(24日)表示,生态环境科技应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体制,以人民为中心,实实在在地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环境问题,不搞单纯的“兴趣科研”。<br><br>在今天上午举行的“生态环境媒体大讲堂专题讲座”上,李海生介绍,近年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一直要求科研人员,要“做出有用、能用、管用的成果”,不解决老百姓身边环境问题的科研不做也罢,不能自娱自乐。<br><br>李海生认为,“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科技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面向经济主战场,促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生态环境领域集智攻关;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牢牢把握“环保科技的人民性”。<br><br>他解释说,在面向经济主战场方面,生态环境科技应从源头提升生态环境科技成果供给质量,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构建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环境科技金融体系、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推动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政策。<br><br>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方面,生态环境科技应紧密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聚焦国家生态环保的科技支撑需求,完善和推广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机制,推动重大区域、流域污染协同治理。<br><br>李海生说,“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在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下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是需要大家共同思考的科学命题。<br><br>李海生介绍,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科技正在向多要素、跨介质、多目标协同防治转变,更加注重大气、水、土壤全要素精细化环境综合治理,更加关注人群健康和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绿色替代技术成为研究热点。在研究手段上,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明显,环境治理向智能化和精准化发展,更加注重人工智能、新材料、新型生物技术等的应用。<br><br>他认为,未来,三个方面的绿色革命需特别关注:<br><br>能源的绿色革命。例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彻底改变当下机动车污染治理技术。随着氢能等清洁能源汽车技术逐渐成熟,机动车排放造成的污染问题将彻底解决;产业的绿色革命。“双碳”时代将激活很多新技术领域。碳中和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治理理念的绿色革命。环保策略将由超低排放改造向开发新能源、采用非化石能源过渡,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向更加注重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有效传导。<br><br>李海生说,“双碳”时代还有其他很多问题需要考虑,如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电池怎么办?未来大量的废弃光伏板如何回收利用?核聚变技术可以带来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但核废料、废水如何处理?新型污染物人体健康风险怎么控制?如何通过绿色金融体系推动绿色科技全面发展?如何通过绿色“一带一路”引领全新生态环保产业输出?等等。<br><br>“可以说,低碳时代给我们出了大量的考题。生态环境科技工作也踏上了新的‘赶考之路’!”李海生认为,“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科技应在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更加突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减污、降碳、强生态”,发挥好生态环境科技的支撑作用。<br> <p class="ql-block">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作专题讲座。</p>

生态环境

科技

海生

科技成果

绿色革命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治理

面向

十四五

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