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游成都杜甫草堂

陌巷

杜甫草堂正门 正门匾额的"草堂"二字为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写。 草堂大廨——进入杜甫草堂正门,跨过石桥,是一座通堂式敞厅,高朗明亮,气势不凡。两壁悬挂有一幅意深语工的长联:<div><br><div>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div><div>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div><div><br></div><div> 原为清代顾复初撰书,惜早已不存,如今的所见墨迹为解放后由著名书法家邵章补写。</div></div> 诗史堂是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也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div>  诗史堂正中是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像,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div> 工部祠——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 <div><br></div> 柴门——是中轴线上的第四重建筑,也是最小、最简朴的建筑。它原本是杜甫营建草堂时所造的院门。因为低矮简陋,诗人作了如此命名。门上匾额"柴门"二字是著名画家潘天寿所书。 <div>网红打卡地——花径</div><div><br></div> 当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他在诗中曾写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div> 今天的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div><div> 1958年毛主席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现为草堂标志之一。</div> 往日里,这花径“人满为患”。大概是因为疫情故,才有如此清静。 茅屋景区 <div>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br></div> <div> 茅屋为典型的穿逗结构。竹笆墙、茅草顶,呈“一”字型而两端略有扩展变化的川西农居建筑,其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做法,即居中为堂屋,左右为卧室,东头为厨房(杜诗有“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可资印证),整座建筑力图体现杜诗“敢谋土木丽,自觉面势坚。亭台随高下,敞豁当清川”<br></div> 东头厨房 书房 客厅 卧室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碑亭建筑之一。<div>  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树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是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br><br></div> "少陵"本为地名,汉宣帝墓称"杜陵",宣帝皇后墓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杜甫曾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 "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 盆景园 唐代遗址 唐代遗址陈列馆。<div>  2001年底,在草堂内发掘出大面积的唐代生活遗址和一批唐代文物,它极大地丰富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印证了杜甫当年对居住环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写,证实了杜甫草堂在原址上代代因袭重建的史实,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争,增加杜甫草堂的历史厚重感。</div> 杜甫草堂植被不错,又地处郊外,原来是鸟儿栖息的好地方。后来,举办了两届夜草堂,树上挂满了各式灯具,夜里灯火通明,结果,大概是鸟儿们受到了不小的惊吓,现在,鸟儿的种类已经很少了。 兰园 一览亭 大雅堂——大雅堂三个字为柳宗元所书。 草堂画院 万佛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