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不久,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好消息,来自中国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的世界遗产数目增加至56项。的确,作为宋元时期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当时的泉州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毫不示弱,而世界上最早的跨海大桥便坐落在泉州,它就是洛阳桥。</p><p class="ql-block">洛阳桥也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然而,在四大古桥当中,洛阳桥恐怕是其中最独特的一座了。第一次听到洛阳桥的时候,人们大抵都会以为这是一座建在河南洛阳的桥,然而这座桥并不在洛阳,而是在与洛阳相隔千里之远的福建泉州。</p><p class="ql-block">泉州的洛阳桥始建于宋代庆历年间,泉州人李宠曾在洛阳江中建造了几个石墩并架上木板供人们过江,然而这座桥经常被风浪冲垮。</p><p class="ql-block">皇祐五年(1053年),北宋名臣、时任泉州知州的蔡襄开始主持修建洛阳桥的工程,修建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洛阳江海口的狂潮急水,传统的建基方式根本不适用于这一水文条件复杂的江海交汇处,造桥的工匠与蔡襄商讨之后,决定采用全新的“筏形基础”,通俗来说就是桥墩两边都造成尖的,像一个船的两端,这样可以减少海浪和江水对桥基的冲击。</p><p class="ql-block">此外,桥梁修建好以后,如何加固更是一个难题。蔡襄结合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详细观察和思考,最终采用了“种蛎固基”的方法,通俗地说就是在桥下大力养殖海蛎等水生物,因为海蛎会吸附在桥墩上,它们的分泌物和尸体可以将桥墩的石头牢牢地凝固在一起,这一方法使得洛阳桥在潮涨潮落中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在之后的岁月当中,洛阳桥屡经毁坏与修复,到了1932年,蔡廷锴驻军泉州之时将洛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的公路桥,桥面也增高2米,抗战时期的1938年4月,洛阳桥又被日本侵略者的飞机炸毁一段桥面,之后多次遭到损毁。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洛阳桥经整修才完全恢复通车,如今的洛阳桥是经过详细勘察之后重新修复的,已恢复古桥旧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