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万州城的苎溪河中,有一长42米、宽10米的自然天成的巨石,似一架古琴平卧在河上,人们称这巨石为“天生桥”。由于流经桥下的河水,跌落深潭,瀑布飞悬,如雾似雪,声若响雷,这一奇特景观,又被人们称为“仙桥虹济”“石琴响雪”,成为万州的古八景之一。相传唐代“诗仙”李白曾游历于此,人们又把这个巨石称为“天仙桥”。</p> <p class="ql-block">孟学箴/摄</p> <p class="ql-block">天仙桥内侧石壁上镌刻有“石琴”字样,桥外侧石壁上镌刻有“响雪”“天僊桥”字样。“响雪”为清雍正年间夔州府杨本源所题,“石琴”为清同治年间亚拙山人所题。明代万历年间,四川督学杜应芳在《天生桥》诗中赞美曰:“灵根穿地起,神斧划天通。龙卧雷奔壑,鲸吞雪濆空。平能舒险仄,坚不受磨砻。应与银河接,还期黄石逢。”</p> <p class="ql-block">柯长久/摄</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常看见国外游客对着天仙桥拍照,并发出赞叹声。1984年,我在四川师大图书馆资料室看到一个资料,美国柯达公司将上个世纪30年代收入《世界风景集》的“仙桥虹济”照片,在旧金山展出,我才知道天仙桥的鬼斧神工和“石琴响雪”的自然造化,早已声名远播,儿时常常洗衣、嬉水、游泳的地方,竟然是大自然赐予万州人的绝佳景观。</p> <p class="ql-block">孟学箴/摄</p> <p class="ql-block">苎溪河的水,随季节变化而不同。春夏,水流激越,浪花飞溅。如遇洪水,湍急的河水漫过巨石,飞溅跌落,水声震耳欲聋,如雷嘶吼;秋冬,河水淙淙,涟漪清澈 ,岩缝间流水叮咚有声,酷似琴音,如歌如诉。</p> <p class="ql-block">汛期来临,长江水灌进苎溪河,天仙桥水域即刻成为我们的天然游泳场所和嬉水之地。桥的内侧,上游不远拦河坝跌落下来的激流,在这里形成水珠飞舞,深潭瀑布、旋流鼓泡相融交织的景致。凭借水势,我们在浅浅光滑的河床斜坡上,极速漂流,体验身体在激流中跌宕起伏的快意和瞬间失重的刺激。桥的外侧,顺势而下的河水,漫过桥中间的缝隙,在天仙桥外侧跌落出高差近10米,宽度约20多米的瀑布。</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p> <p class="ql-block">瀑布与桥体自然天成的水帘洞有着超乎想象的自然美、形态美和声色美,令人叹为观止。游泳时,我们最喜欢长吸一口气,在水波浪涌中,一个猛子扎进水帘洞。当我们从河水里冒出来的时候,只见水帘洞内瀑雨飞舞,流光彩幔,迷离梦幻,瀑声轰鸣。这是一种瀑布外体会不到的别样景致,既能享受激越奔涌的野趣,也能感受曲径通幽的神秘;既能领略高处不胜寒的步步惊心,也能体会浪大水急的荡气回肠。</p> <p class="ql-block">孟学箴/摄</p> <p class="ql-block">儿时游泳最刺激的就是桥上的“跳水”表演。“跳水”有“栽飞燕”“栽镰刀”“跳冰棍”等姿势。“栽飞燕”“栽镰刀”技术要求高,如果经验不足或脚下不稳,入水时不是头部而是胸部接触水面,必然“轰隆”一声,加速度的冲击力作用到胸部和肚皮,这个被万州人称为“搭门板”,不但胸部和肚皮难受发红,往往还要被伙伴们嘲笑好几天。</p> <p class="ql-block">在我眼中,大哥是“栽飞燕”“栽镰刀”的民间高手。他姿态优美,动作娴熟,干净利落,一套动作下来,往往赢得旁观者称赞。面对落差10多米高的河面,“栽飞燕”时,他站立桥边,调整呼吸,双脚腾空,扑向空中,挺胸仰头双手展开,形似飞燕展翅,落水前双手收拢,手于头先入水。“栽镰刀”与“栽飞燕”大体相同,不同的是空中需挺胸收腹,身子呈弯曲状,双手碰脚尖,临近水面,身子再拉伸入水。“栽飞燕”“栽镰刀”由于身子在空中有停留时间,很吸引人们的眼球,煞是好看。</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p> <p class="ql-block">我是在天仙桥左岸岩石低矮处的边坡上开始学“跳水”的。我学着大哥的动作也栽过几次“飞燕”,由于不得要领,起跳离岸边太近,身子不敢腾空,空中又不会收腹,结果肚皮先于头部触及水面,“搭门板”把肚皮搭得又红又疼。我的“跳水”生涯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从此,“栽飞燕”“栽镰刀”与我无缘,我只敢“跳冰棍”了。“跳冰棍”也叫“跳秤砣”,起跳高度可以自己选择,低的离水面2米多,高的10多米。起跳后,在空中,一手捏住鼻孔,一手护住下身,头朝上身体垂直向下入水。</p> <p class="ql-block">孟学箴/摄</p> <p class="ql-block">“跳冰棍”也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天仙桥的右岸斜坡由离水面最大高差有10多米。“跳冰棍”时,我们往往都是在桥面上向斜坡方向由低往高起跳,而且越跳越高,不断超越自我。我最后一次跳“冰棍”的经历,至今刻骨铭心,心有余悸。记得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约定,“跳冰棍”从桥面至斜坡来回循环起跳。完成一次“跳冰棍”后,迅速游到岸边,从桥左边一个人工开凿的窄壁的石梯道,手脚并用地爬回桥上,再次起跳。10多个回合下来,引来路人围观。当“跳冰棍”起跳点移至桥边石壁的最高处时,站在石壁悬崖边朝下看,我心跳开始加速,双眼一阵眩晕,越看越心虚害怕,越看越想打退堂鼓。小伙伴们一个接着一个跳了下去,我犹豫着但也不好意思退场,在大家的催促叫喊声中,我闭上眼睛,鼓起勇气,一咬牙,硬着头皮跳了出去。</p> <p class="ql-block">孟学箴/摄</p> <p class="ql-block">在空中,我的心一直悬着,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呼吸变得困难起来,身子长久不能入水。我痛苦极了,表情一定变了型,正要不由自主发出一声惨叫时,只听“轰隆”一声,水花四溅,身体终于落入水中。上岸后,我获得了伙伴们“勇敢”“勇敢”的赞誉声。其实,他们并没有发现我起跳时的胆怯,更不知道我在半空中已经失态。至那以后,我再也不敢逞能“跳冰棍”了。</p> <p class="ql-block">孟学箴/摄</p> <p class="ql-block">夏天涨水,天仙桥水急浪大,常有溺水事故发生。父母亲是严禁我们私自下河游泳的。只要社会上传言,河里今天又淹死了娃儿,母亲总是第一时间从二马路单位跑出来,焦急万分地到万安桥上或苎溪河边来找寻我们。</p><p class="ql-block">一同游泳的小伙伴们只要发现母亲的身影,总是及时给我们通风报信。听到报警声,我们在水中,马上转过身子,躲避母亲搜寻的目光。当然,母亲凭着她的直觉和敏感,我们也多次被她抓了现行。“押解”回家后,苦口婆心加棍棒政策,我们“挨骂”“挨打”是少不了的。在母亲眼中,大哥带着弟弟们擅自下河游泳,是“主谋”,挨的打最多;二哥是“从犯”,挨的打也不少;母亲视我年级尚小,我挨的打相对少一点,更多的时候是“陪斩”警示的对象。</p> <p class="ql-block">孟学箴/摄</p> <p class="ql-block">如今,天仙桥这座陪伴我度过童年美好时光的天然石桥在三峡工程蓄水后,已淹没于水下,“石琴响雪”胜景也从我们眼中永远消失。然而,天仙桥上惊心动魄“跳冰棍”的情景,依然在我的脑海里清晰如昨,“石琴响雪”景观,依然是老万州人思兹念兹的乡愁记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