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关锁/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每当看到案前摆放的散发着浓浓墨香的报纸时,当年我办小报的情形就会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师范毕业后我任教的第一所小学,距县城六十多公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小学是个有着十二间瓦房和两孔窑洞的小院。水资源的缺乏成了困扰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瓶颈。为了解决师生的吃水问题,当地群众在校园院子里挖了口深水井,雨过天晴水窖里就会蓄积很多水,以供平时做饭洗漱用。我虽然说是个土生土长的山里孩子,但毕竟在城里读了几年书,猛然回到家乡,面对如此简陋的生活条件还真有点不适应。</p><p class="ql-block"> 每天除了备课、讲解、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外,我就整日蜷缩在那间只有9平方米的斗室里思考人生。在师范时候,我都酷爱写作,一篇篇铅印的小豆腐块儿爬上了市报省报,原本有的作家梦该泡汤了。面对现实,我心灰意冷,但总有不甘。那段日子,茶余饭后,节假日,我往返在山村百姓间采访、写作,几十篇宣传家乡的报道登上了《河南日报》、《三门峡日报》等党报上。文章发得多了,我在乡间也渐漸有了名气。</p><p class="ql-block"> 一个偶然的机会,县教研室领导到我们学校听课。我听说县教育系统办有个《仰韶作文报》,虽说是铅印的,但只有八开四版,据说是教研室的一位老教师在办。趁着主任有空,我冒昧地说出了自己想帮助办报纸的想法,还趁机递上了自己发表过的文章。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主任竟然同意了。他说,你自己设计一份报纸让我看看。机会来了,我一定得抓住。就这样,我买来一张图画纸,把自己写的新闻、散文等作品按照报纸设计的样式工工整整地誊写下来,末了还没忘找到老同学配了几幅插图。</p><p class="ql-block"> 两天后,主任打来电话,让我去一趟。在教研室,主任给我说了他们办报的想法以及当时小报的出版发行情况。我明白了,那是一张在教育系统内部交流的小报,文稿出自各校语文老师搜集辅导的学生作文,排版设计也仅仅是整齐而已,根本没有版面设计的科学讲究。我要是接手小报,沿袭老路,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但主任只是同意我办报,并没答应我调到教研室去办报。我的任务是在不耽搁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办好一份师生满意、社会认可的好报,这又谈何容易呢。</p><p class="ql-block"> 接过任务后,我的心倒久久难以平静下来。就凭写了几篇稿子就开始经营一份报纸,这也太离谱了吧。那段日子,白天,我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晚上夜深人静了,挑灯夜战。组织稿源,策划版面,翻阅书籍……教师节前夕,县里高中奠基,我自己背着相机,聚焦领导奠基动土的镜头,照出了我生平第一次照的新闻照片。面对一摞摞来自四面八方的师生作文,语句不通顺得改,错字别字需改,更要命的是有个别老师还抄袭了别人发表过的作品,那时候我身边也没有电脑,只能凭感觉处理了。记得有个老师写了一篇文章《我的家乡》,开头第一句说:七千年前,在仰韶文化圣地,我的祖先就种下了玉米和大豆,那绿油油的一片……天哪,这是在考验我的智商还是测试我的文化知识水平呢?还有一些老师,第一天收到稿件,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天天都有他的信件,在催问稿子怎么处理呢。</p><p class="ql-block"> 只要思想肯爬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第一件事做起来真的是很不容易的。稿子编辑好后,我带着稿子来到了《三门峡日报》社,找到副刊编辑尤黎明老师。说明了我的来意后,他不但非常支持我的想法,还给我找来了样报编辑纸,手把手教我如何画版、组稿。报纸设计完成后,我带着稿子来到义马矿务局印刷厂,等待着排版印刷。小样出来了,逐字逐句校对,中午饿了门口买点方便面充饥,下午接着校对,生怕一个错误的标点或者文字给老师和孩子带来不好的印象。补充一点,这些编辑报纸的工作都是在自己课余完成的。原本消瘦的我,回到家,奶奶心疼地看着我说:“孩子,现在当个老师都忙成个这?再忙也要吃饭呀!”我笑了笑,没敢吱声。</p><p class="ql-block"> 数天后,一份新闻纸四开四版的崭新的彩印《仰韶作文报》出现在全县师生的面前。收到陕县张茅学区一位教育专干的来信后,我的心释然了:“王老师,看过你办的小报,无论从版式设计到文字编辑,无论是老师作品还是学生作文,都是精雕细刻……”接着义马、新安、三门峡的师生来信堆满了我的桌子,我的心血没有白费。从第一期的发行量3000份到第三期的接近一万份,我知道订阅量的增加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肯定和鼓励。那些日子,无论我走到哪里,都能听到身边人对小报的津津乐道。报纸上除了刊登师生文学作品外,还连续报道全县教育系统优秀教师的事迹。我也不断活跃版面设计,增设了《一句话新闻》、《名师风采》、《同题作文》、《名家作品》等,植入了书法、绘画、歌曲等艺术作品。报纸办活了,来信来稿也越来越多。更没有想到的是,我所教的学生那年成绩也名列全乡前茅,这真是墙里开花墙外香。</p><p class="ql-block"> 然而,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报纸办了不到一年,我因工作调动离开了教育系统,小报的编辑由其他人接替。后来,我还在局领导的支持下,将部分习作编辑成书供师生分享。时至今日,距离办小报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在我的抽屉里还珍藏着两张已经发黄的报纸,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办的第一和唯一一份报纸,更有我的心血和汗水在里面。</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