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故乡祝家楼村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祝洪胜</span></p><p class="ql-block"> 一看到“祝家楼”三字,很多朋友立即想起“荆楚第一古村”湖北省红安县祝家楼村,亦或是通山县祝家楼村。而我的故乡与湖北省无缘,是坐落在山东省诸城市之西北的祝家楼村。</p><p class="ql-block"> 祝家楼村隶属于诸城市石桥子镇。东邻枳房,西靠张祝河湾,南临新疃,北依西莳家庄子。是一个百余户的普通丘陵乡村。</p><p class="ql-block"> 祝氏先祖自明洪武二年从江苏海州当路村(现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花果山街道当路村)迁居至诸城城南之孔戈庄。其三世祖“俊”又迁居城西北之枳房,六世祖“高”再迁居至祝家楼村。</p><p class="ql-block"> 关于祝家楼村名的来历,都与祝姓且与“楼”有关。但大都知之甚少,请教长辈,主要说法有二:</p><p class="ql-block"> 其一:祝家楼原有土楼四栋,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各一。称之为东北楼、东南楼、西南楼、西北楼。前面三栋均已建成,由于财力不足,西北楼尚未竣工。</p><p class="ql-block"> 其二:祝家楼当时确想在村四角各盖一栋土楼,但因家财拮据,只铺设了楼地基,地面建筑尚未完成。</p><p class="ql-block"> 自我记事起,土楼已踪迹全无。唯有部分村民在修葺老屋时,从地下挖出大石板或大石条。可以证明楼基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再者从村里几支族人的称谓上,也略显楼宇的影子。如:楼前(前楼),楼上、楼后等等。再细分每支的称谓,尚有南屋,北屋;东高房,西高房;六大门,染坊,药铺等等。</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该村有五个生产队,一个技术队,一个林业队。一队位于村东,西与供销社门市部相邻;二队位于村北,三队位于村西,四队位于村西南,五队位于村东北,东依祝家楼联中;技术队位于村南,北临南围汪。林业队位于村西北,前临“大屋窖”、后依北岭,主要种植苹果、梨、桃等果树。同学祝木清记忆超群,对林业队的位置、果园的规模、所种果木、周围篱笆墙等印象颇深,可以说是如数家珍,历历在目,我是自愧不如!为此,对老同学提供的情况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 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菜园,一队菜园位于村东,供销社门市部之南;二队和五队菜园位于村东南,北靠祠堂汪,一条南北小路为分界线;三队与四队菜园位于村西南,一条东西小径分隔;每处菜园均有一口水井。</p><p class="ql-block"> 在三队菜园之北,有一带绿篱,南北走向,约四五米。实际上是一溜臭杞(枳)生成的篱障。那时,对这一排绿篱又爱又恨,可以说是爱恨交加。绿篱青翠养眼,高高厚厚,枝绿叶翠。春天开白花,秋日生绿果。素英点点、果实累累,实在喜欢!那果实,圆圆的,暗绿色,比乒乓球小点儿。随着季节的加深,颜色也由暗绿转为暗黄。拿在手里,毛茸茸的,微微有点淡淡的清香,只是好看不好吃,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臭杞的绿色长刺,约三四厘米,令人望而生畏。眼馋绿色的小球,又怕长长的棘针。有摘到臭杞果而兴高采烈,也有不小心被长刺扎伤而黯然神伤。一喜一怒,一颦一笑,少年光景亦甚为有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前街有一老者,名祝金彪,绰号“大生”。身材颀长,须髯飘飘,衣着整洁,模样清癯,颇有点仙风道骨的味道。绰号的由来可能与年轻时在茂腔剧中常扮“生”角的缘故。此人是祝木清的爷爷,比我高一辈,我称其为“大爷”。但我们村中人闲谈,皆称之为“前楼大生”。</p><p class="ql-block"> “前楼大生”有房屋三间,坐北朝南。西院墙全用小石块插接而成,既无泥巴涂抹,更无水泥灌缝,简朴无华,一任天然。长长的院子,用篱笆一分为二,后院是一平常农家小院,前院是一五彩缤纷的花园。里面种植了很多花草树木,有常见的枣树、柿子树、桑葚树、软枣树,也有不多见的茶树、木槿花……。初夏时节,紫红色的桑葚簇簇串串,让人垂涎欲滴。中秋时节,圆圆的红枣挂满了枝头,一杆子下去,满园皆是。黄橙橙、小灯笼似的柿子挂着树枝上,像一盏盏美丽的花灯。颇有点“满园景色关不住,点点花灯探墙来”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祝家楼小学位于村中心,坐北朝南,共有校舍九间,左三间为一个教室,1974年8月至1979年7月我在此教室读过五年小学;中三间为一教室和一办公室,教室两间,办公室一间;右三间为一教室。五个年级只有三个教室,有些班只能采用复式教学。</p><p class="ql-block"> 校舍东两间为大队办公室,西两间是民兵训练室,当时民兵训练极为正规,有男民兵,亦有女民兵。皆荷枪实弹,列队肃立。武器配备多为半自动步枪,少数冲锋枪。民兵列队训练时,我们小学生常常在校园内观看。</p><p class="ql-block"> 在小学之北,还有一排平房,是村及片里的办公生活用房。此溜房屋是一个封闭的院落,大门朝东,门垛左右涂有红色大字,门垛上方绘有红五星。</p><p class="ql-block"> 一进院子是卫生所,房屋三间,右两间贯通,进门迎面高悬马克思、恩克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诸领袖画像,下面是几个中药柜。抽屉上写满了药名,有当归、黄芪、陈皮、丹参等等。左一间是医生办公及卧室,北面一盘小炕。卫生所西接四五间房屋,是片工作组办公室、小伙房及信贷银行。</p><p class="ql-block"> 屠宰组位于村东,有房屋五间。正房三间,左间是卖肉的窗口,中间支一口大锅,煮、烤烧肉用,右间为员工办公及卧室。东接附房两间,实际贯通为一间,水泥地面,中间有一水槽,是屠宰间。</p><p class="ql-block"> 屠宰组隔一胡同的西面,有几间大房屋,社员俗称“东大屋”,右为一单间,整个祝家楼片的电话总机置于此。其余为一东西大通间,社员开会或者学生表演节目均在此。</p><p class="ql-block"> 石桥子供销社祝家楼门市部亦建在村东,在屠宰组的东北方。那时的门市部在我们孩子的眼中是非常的“高大上”,共有两排高大的平房,前排门市,后排仓库,中间一个很大的院子。前排有六七间房屋,石头奠基,红砖到顶,是标准的宽敞明亮的大瓦房。踏上几级台阶,进入门市部,豁然开朗,水泥地面,当时相当罕见,祝家楼小学、联中的教室都是土地面。墙上画着各种宣传画,商品琳琅满目。火柴2分钱一盒,水果糖1分钱一块,铅笔刀6分钱一把,演草本5分钱一本。不过孩子们一般都舍不得买,大部分自购窗户纸裁剪,装订成本。当时,我最喜欢铅笔盒(文具盒),铁皮的,上面画着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精美图画,翻开,上面印着乘法口诀表。可是,价格太贵,按我们小孩子的话说,买不起,“滑溜滑溜”眼珠子也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门市部的北面,便是祝家楼联中,是片里十多个村庄联合筹建的初级中学(详见拙作祝家楼联中记事)。</p><p class="ql-block"> 1981年8月,14岁的我考入石桥子中心联中读初三(八年级),以后是继续求学、直至师范毕业参加工作。虽然也时常回老家探望,但总是来去匆匆,故乡的影子越来越淡,越来越模糊。</p><p class="ql-block"> “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圆”。近几年,随着年龄益增,思乡之情亦然,时时念起生活了十多年的老家来,儿时旧事,影影绰绰,驱之不散。自1981年8月离开祝家楼已整整四十年了,四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韶华易逝,光阴荏苒。以上文字算是对故乡的怀念,亦算是对少年生活的一种留恋。祝家楼是我人生旅途的起点,也是生长发育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久远,能力所及,很多人和事记忆不是很准确,恳请故乡的长辈、同学或知情的朋友给予批评指正。谢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