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哦,这里曾经的一切已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 经过,路过,透过车窗深深地看过,这片留着青春记忆的土地;这个令我魂牵梦萦的村庄;已经寻不到你的踪影。</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车轮碾压过无数的曾经,毫不留情地抹去许许多多的历史印迹,但却无法抹去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人们的记忆。这里曾经有我们童年的欢乐,曾经有我们青春的脚步,那青春王国里记忆的河流从未消逝……</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市郊的一个村庄——贾庄。贾庄有大贾庄和小贾庄两个村庄之分。只要说到贾庄,一般都是指大贾庄。大贾庄与市区隔着一条铁路一条河,在张南路东面。小贾庄与市区仅隔一条铁路,在贾庄的东北角,中间也隔着一条河。这两个村庄在城乡结合部,就如同城市的手足,我们的祖辈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如同祥云普照,即使在最动荡的岁月里,人民仍然安居乐业,在肥沃的土地上耕耘劳作。</p><p class="ql-block"> 祖母的家就住在河边,从祖母家后窗望过去,穿过庄稼地、越过河床就能看到铁路上疾驰而过的火车。小小的我经常站在床上,抱着祖母为我缝制的布娃娃,边跳边喊:“哇!娃娃快看,火车来了!呜呜呜……”。火车“轰隆轰隆”飞奔闪过,房屋似乎都在抖动,震耳欲聋的余音袅袅散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环绕着村庄的那条河是潴龙河,河水一年四季清澈见底,流水潺潺,鱼儿穿梭往来。奔流不息的河上,洒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冬日里河床上漂浮着如烟似雾的蒸汽,数九寒天,靠近河岸的河水结出厚厚的冰层,而河床中间,河水叮咚闪着粼粼的波光,依旧欢快地流淌着。夏日里河水清凉,河水里倒映着蓝天白云绿树,清凌凌的河水是孩子们的天堂。女孩子在河边的青石板上洗衣服,男孩子在河里戏水捉鱼虾,有时我们会用小石子玩打水漂的游戏,看着那小石子在河面上欢蹦乱跳的消失在前方。最令我们乐此不疲的是在河里嬉戏打水仗,激起飞溅的水花如碎玉般晶莹;那满身的湿漉漉在盛夏是何等的畅快淋漓;那一张张稚嫩充满朝气的笑脸象一朵朵盛开的莲花;欢快的场面仿佛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村庄除了居住着本村的村民,还有铁路上以及其他单位的职工家属。从村子里穿过一米多宽的小桥,是邮电局的职工宿舍和邮电局办公的地方,邮电局北面还有一个部队大院。村子东头还有一座宽4——5米有护栏的大桥,这是通往小贾庄和铁路上以及进城的另一交通干道。这些工农兵学商的后代,大部分都在贾庄小学读书。</p><p class="ql-block"> 这两座分别架起南北东西的桥,给两岸带来了无穷的便利,无论是上学、上班、进城。都要穿行于两座桥上。村里的居民到邮电局职工宿舍区挑自来水喝,自然要从桥上经过。那个年代孩子们都争强好胜相互攀比着帮大人做事,看到其他孩子能做的觉得自己也能行,帮着家里做家务,都已经养成良好的风尚和习惯。担水、扫地、捡煤核、拾柴、攉搭火(煤和土按一定比例合成)等等,都驾轻就熟。记得刚学着挑水,因个子小只能把扁担上的链子在扁担上绕一圈,才能翘起脚后跟磕磕碰碰挑半桶水,随着个子长高,慢慢也能挑满一桶水了,特别地有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我们就读于贾庄小学,那时贾庄小学的教学质量在淄博市张店公社名列前茅。最初的办公室是一所古老的大殿,大殿门口那棵大树的树杈上悬挂着半截铁轨,我们上课的钟声就是从这里发出的。上课了,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抑扬顿挫的朗读课文、算算数题;课间校园里我们玩各种游戏,丢手绢、丢沙包(打敌人)、跳绳、跳皮筋、跳房子、占长城,每种游戏都让我们乐不思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我们除了正常的文化课学习,每年还要义务为村里,割草、积肥、捡麦穗,剥玉米。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勤工俭学。学校里有小工厂,每逢上劳动课,同学们就到学校的小工厂劳动。所谓的小工厂,就是把塑料膜经过电加热塑封为塑料袋,那时能去小工厂劳动,觉得特别自豪开心。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到废旧公司参加义务劳动,在一大片工业垃圾堆里捡铝块,能为工业生产添砖加瓦,尽我们的一点绵薄之力就感到很开心。</p><p class="ql-block"> 麦收季节,学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要参加麦收期间的义务劳动。那时还没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收割小麦都是用镰刀。农民伯伯割完麦子,我们的任务就是把麦田里遗落的麦穗,捡拾干净,让麦子颗粒归仓,绝不能浪费一粒粮食。三夏大忙季节,天气尤为炎热,我们每天排着整齐的队伍,头戴草帽,带着水壶,一个班级接一个班级走出校门,唱着嘹亮的革命歌曲,向田间地头进发。一路之上,各个班级的歌声此起彼伏,响彻在热浪滚滚的六月里。</p><p class="ql-block"> 在生产队负责人的引领下,我们来到刚收割后的麦茬地,那一望无际的田野,在烈日下熠熠生辉,泛着金光。夏日的风吹过,热浪一阵阵扑面而来,令人窒息。树上的知了在高温下发出嘶哑的鸣叫,这样的天气,对于我们这些半大孩子来说,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我们每个班一个地段,班里按小组划分进行劳动竞赛,每组6-7人,一组一畦。看哪个小组速度快,捡得又干净。我们一字排开,当老师的哨声一响,一场竞赛就这样开始了。同学们弯着腰,争先恐后的捡起麦穗来,一不小心麦茬儿就会扎到或划伤我们细嫩的胳膊、手、脚、腿。骄阳似火,大地如熨烫过的砧板,热风扑面,汗水不断地滴落在麦田里。我们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不能掉队,一定要捡拾干净。偶尔撇一眼左右,看下我们是不是落后了,哪个小组冲在了我们的前面,我们就相互督促着奋起直追,只想着为小组争光。当大家冲到地头堰边的时候,这一轮的比赛就结束了。汗水挂满同学们红彤彤的小脸,有的已经被抹成了大花脸。大家聚在地头堰边的大树下,谈笑风生,喜笑颜开,那种开心快乐洋溢在每一个小小少年的脸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整个暑假我们有半个月的时间,投身到三夏大忙季节中去锻炼。在那些日子里,有的同学中暑,有的同学被晒得晕倒,我们反而认为她们太娇气了,从没意识到自己还是小孩子。想想现在的孩子,炎炎夏日里,在室内吹着空调喝着冷饮,是何等的惬意啊!但他们怎么能理解和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真正含义呢?</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同学们相聚,说起积肥的事,高兴的乐不可支。那时的我们都已经是四五年级的学生了,那个年代,无论是村庄的街道,还是城里的马路上,都有马车、牛车、驴车之类。大家放学或周末完成作业后,帮助家里做完家务,便扛着锨抬着粪筐去捡拾粪便。说实在的积肥这个劳动任务,确实令人难堪和尴尬,尤其我们女生还真是抹不开面子,男生可能还好些。为了完成任务也真是拼了,一出门恨不得自己能多长几双眼睛,东张西望寻找目标。有时看到路上一辆牛马车驶过,就会发现车后面有几个小学生提着篮子,拿着小铁锨,一直跟在车后面,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马驴牛的屁股,期待奇迹的发生。若真有奇迹发生了,那冒着热气的驴马粪瞬间就被一抢而空了。路边的草丛我们也不会放过,也许这里会有狗屎猫屎之类呢?就这么个村庄,好几个班级的学生都要完成积肥任务,可想而知那难度有多大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邮电局的那帮同学为了积肥,真可谓绞尽脑汁,后来大家都盯上了他们大院的公共厕所,为了争抢粪便,在厕所里差一点就打起来了,他说这是他的,我说这是我的,你争我夺,把我们班里一个女同学新做的衣服口袋都撕了一个大口子。回首往事,听着同学的诉说,眼泪都笑出来了,啊!少年,少年……</p><p class="ql-block"> 草儿茂盛的季节,是我们完成割草任务的好时机,特别是秋天里,草长莺飞。地头堰边、庄稼地里都长满青青的野草,这些地方都是我们寻找的目标。两个小伙伴相约着,带着镰刀绳索,钻到玉米地里割草。玉米地里特别闷热,玉米叶划在脸上身上很不舒服,为了完成割草任务,我们一钻进玉米地就是一下午,直到满载而归。现在想起那时的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幼小的我们怎么胆子就那么大呢!若是遇到野狗、毒蛇怎么办呢?这真是无知者无畏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每当回想起少年时代的这些劳动经历,很是感慨。“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种特殊的经历,不仅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还锻炼了我们的心智。正是因为有了这许多的劳动锻炼经历,我们这代人才更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我们童年时代最快乐的时光;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脚印和汗水;这片土地也给予了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这里有我们一生挥之不去的眷恋、思念和快乐……</p><p class="ql-block">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速,城市的发展变化势不可挡,火车站南广场的扩建,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那个曾经的村庄几经变革更迭,现在已经成为又一个“消逝的村庄”。每当看到眼前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内心都很不平静。为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祖祖辈辈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顾全大局,牺牲一个小我成就一个大我,成就一个城市最灿烂的明天。看过眼前的一切,我既为城市的迅猛崛起高兴,又有一种小小的失落感。这里发生的一切,将成为过往,将成为历史,残存在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消失的村庄,我在梦里寻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编辑:文峰山人</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GjZzycMjtnnGu-dZ5piWv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