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边偶寄·蛮首》 作者:江礼旸

江礼明

前些日子,有人说某国“重新发明”了馒头,美其名曰“素丸”。似乎人家马上要来抢夺发明权,甚至要想抢先申遗似的。 其实不必惊惶,至今没有看见比诸葛亮以“蛮首”祭神更早关于馒头起源的故事。且说七擒七纵孟获,蜀汉大胜。行至泸水时,水中鬼哭狼嚎,孟获献计杀人祭鬼。诸葛亮说,双方已战死那么多人,因瘟疫又病死那么多人,还有无辜死去的百姓,怎么还能再杀人?遂以面剂包了牛、羊肉投水中,号之“蛮首”(蛮人首级)投水中,才得以风平浪静。后来也仿造烹熟了给人吃。嫌“蛮首”不雅改称“馒头”。 再说我国自汉代起,将一些面食称为“饼”。因烧等于烤,故火中烤的叫烧饼。又因开水叫“汤”,故开水煮面叫“汤饼”,小儿生日派对就叫“汤饼会”。而馒头上笼蒸叫蒸饼。到宋代,为避仁宗赵祯祎,蒸饼改为“炊饼”。至此,我们可以知道,武大郎卖的炊饼,其实就是馒头。 馒头有馅,也有无馅,上海人一概称之为馒头,有馅的如肉馒头、菜馒头、豆沙馒头……无馅的叫淡馒头。北方人分得很清楚,有馅的叫包子,没馅的叫馒头,或者叫馍。 从蛮首到馒头,进而又到包子,其间好味多多。我觉得扬州的三丁包似乎最好吃。三丁包的馅由鸡丁、笋丁、猪肉丁组成,味鲜美而不腻。那年去泰州钢厂釆访,住厂招待所,每天早点就是烫干丝、三丁包、长鱼面,连吃一周,乐吃不疲。还有五丁包,三丁之外,再加海参丁和虾丁,不过,还不如三丁包适口。 粮食再紧张,经济再困难,母亲过一段时间总要蒸几笼馒头,或者包几十只粽子,给几个“发育头上”的孩子加加油。尤其是蒸馒头,蒸一笼,每个小孩可以吃一个,但三笼下来,也吃不消(消在此作“消化”解,哈哈)了,肚皮涨,呕酸水,只好偷偷吃食母生,还要嘴巴硬! 不解的是,妈妈虽然成功地做了N次的肉馒头、菜馒头、豆沙馒头,却从来不做小笼馒头,更无论生煎馒头?长大了,慢慢了解了小笼馒头、生煎馒头制作工艺之后,才明白那手艺的技术含金量太高,並非只有业余水平的妈妈能夠胜任。<br>回顾历史,馒头的发明权似无可争辩,倒是要关注某国的疑似馒头“素丸”有什么发展,就像中国发明的豆腐在他那里有所创新那样,而我们不得不“出口转内销”,再从他那里“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