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申城有温度,建筑能阅读。</p><p class="ql-block">从吴淞江(苏州河)流入黄浦江的黄浦公园观望外白渡桥和上海大厦一直是最佳景点。</p> <p class="ql-block">从外白渡桥东侧过河,就是黄浦路。黄浦路不在黄浦区,是在虹口区苏州河尽头开始沿着黄浦江东西走向。</p> <p class="ql-block">外白渡桥北东面有座红顶洋楼,我小时候,母亲告知我:那是“苏联(驻沪)领事馆”。这是外白渡桥北三栋老建筑之一,而且有故事可说,此美篇着重说说。</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联邦驻上海总领事馆,原称“俄罗斯帝国领事馆”、“苏联领事馆”。1991年改称今名。总领事馆坐落于苏州河口的虹口区黄浦路20号。领事馆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而领事馆的对面则是著名的礼查饭店。现今总领馆主要负责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的签证和外侨事务。</p> <p class="ql-block">1914年7月,由俄罗斯外交部出面在上海苏州河口外白渡桥北堍公共租界黄浦路南侧一方购置土地,用于建造新的总领事馆大楼。同年,新的总领事馆馆舍即动工兴建。整幢馆舍由德国设计师汉斯·埃米尔·里约伯负责总体设计。整体建筑融合了巴洛克式和德国复兴时期的风格和元素。1916年12月,高四层,面积达3264平方米的总领事馆新馆舍竣工。翌年1月14日,新馆舍正式通过有关方面的验收并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根据当时的情况,俄国领事馆凭借其独特的外形和内在的豪华装饰成为当时众多外国驻沪领事馆中的最经典之一。同时,也是俄罗斯所有驻外使领馆中最漂亮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苏联时期:1917年十月革命后,所有前沙俄驻外使馆均被关闭。直到1924年,苏联政府和中国政府宣布建交,苏联驻沪总领馆在原沙俄总领馆原址重新开始办公。1927年,国民革命军接管上海防务,因为局势不稳,苏联总领馆暂时闭馆。1932年,国民政府和苏联政府恢复外交关系,驻沪总领馆经过数年修葺后重新开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全境,苏联总领馆不得不再度闭馆。此后直到1949年,再未开馆。</p><p class="ql-block">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布在北京成立后,中国和苏联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驻沪总领馆时隔8年后重新于原址开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与曾经小时候的印象不一样的是,在河边建造了大平台和防护栏。老照片里是没有平台的。</span></p> <p class="ql-block">中苏两国关系在1950年代末开始恶化,到1962年,苏联政府宣布单方面撤退全部在华苏联专家、撕毁有关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同年9月19日由苏驻华大使馆照会中国外交部,决定关闭其驻上海和哈尔滨两处的总领事馆。在公开场合,苏驻沪总领馆解释闭馆原因是“由于上海苏侨很少,无事可做”。9月28日,苏联驻沪总领事馆宣布闭馆,并停止一切在沪的外交活动。</p><p class="ql-block">此前,应苏方要求,上海市政府外事处处长卢伯明曾于同年 9月23日会见为处理闭馆事宜专程来沪的苏驻华使馆一等秘书库里克和代理上海馆务的副领事杜尔恰克。会见时,应苏方要求,对苏总领馆的馆舍处理、财产处理和物资运送等事务,允予协助。</p><p class="ql-block">然而对于苏总领馆在虹口区黄浦路20号的馆舍,则由苏方交予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进行代管。1962年11月9日,杜尔恰克与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签订委托代管房屋的“接交书”。根据“接交书”的协定,上海市房地局可以无偿使用移交的房屋及其相关附属设备,但是必须须妥善保管和承担馆舍房屋的维修,委托期间所产生的相关费用不由苏联一方进行承担。如若将来苏方要求移交馆舍,中方需在苏方提出申请后6个月内完成移交归还手续。</p><p class="ql-block">下图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领事馆黄浦路一侧外立面,朝北。</span></p> <p class="ql-block">十年文革期间,此楼被造反派占领,先是“文攻武卫”指挥部,上海工人武斗与这个“文攻武卫”有关;后来是上海民兵指挥部,又与“四人帮”在沪搞武装有关。</p><p class="ql-block">总领馆复馆与移交:随着中苏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1985年6月,中苏双方决定在上海市和列宁格勒市互设总领事馆。此时,苏方根据1962年的协定,向中方提出收回原托管的使领馆馆舍。1986年5月,中国外交部照会苏联驻华大使馆:上海市政府将按原协定履行。1986年8月30日,上海市房产管理局与苏驻华使馆签订馆舍交接书,并完成了相关的移交手续。</p><p class="ql-block">1986年12月15日,苏联驻上海总领事馆在黄浦路原址第七次复馆,使得领事馆成为开闭次数最多的领事馆。领区范围仍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p> <p class="ql-block">1991年11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而苏联驻上海总领事馆则于1991年12月28日起更名为俄罗斯联邦驻上海总领事馆。</p><p class="ql-block">俄罗斯国徽上的双头鹰,一只头望着西面欧洲,一只头望着东面亚洲的大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从沙俄到苏联,再到俄罗斯,国家名称不时发生变化,历经三个朝代,但是都一脉相承;主要是一百多年来,老建筑保留下来,而且依然是北方那个主人的。</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驻沪总领事馆对面是黄浦路15号,也有许多精彩故事可讲。</p> <p class="ql-block">上海浦江饭店(原名礼查饭店),始建于一八四六年(清·道光二十六年)西名RICHARDS HOTEL,由西人礼查RICHADS创建,是上海开埠以来乃至全国第一家西商饭店,被誉为“上海著名的里程碑建筑”。当时,中国第一盏电灯在此点亮;中国第一部电话在这里接通;西方半有声露天电影在这里首次亮相……众多的第一,使之成为当时最先进技术进入中国的窗口,无不折射出浦江饭店昔日的荣耀和辉煌。一九零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扩建为具有新古典主义维多利亚巴洛克式建筑,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西商饭店,也是中国及远东最著名的饭店之一。</p><p class="ql-block">中文名:上海浦江饭店</p><p class="ql-block">外文名:Astor House Hotel</p><p class="ql-block">星级:3星</p><p class="ql-block">开业时间:1846年</p><p class="ql-block">面积:458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黄浦路15号,馆内介绍可见我另一美篇《申城寻踪:上海证券博物馆/浦江饭店》。</p> <p class="ql-block">对岸俄领馆隔壁的“海鸥饭店”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原来早已经拆掉重新建造。</p> <p class="ql-block">这工地处曾经是美国驻沪领事馆的所在地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黄浦路106号的老建筑,于1911年竣工。</p> <p class="ql-block">联合国亚洲太平洋地区救济总署大楼,俗称“灰楼”。这幢特殊大楼,在民国35年(1946年)后,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办公楼。1947年,为亚洲和远东经济委员会,后又改名联合国亚洲和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秘书处。这幢大楼的建筑,坐南朝北,高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呈现出早期现代派风格。平面为正方形,立面为竖线条构图,特别是北立面中部饰置六根有凹槽的巨柱式壁柱,直接贯通至四楼。两侧立面细部用花岗岩石饰面,层间窗洞口较小,外观简洁、厚实。建国后改作他用,目前入口左侧挂牌为“黄浦大楼”,曾经一度作为“黄浦饭店”接待来宾。1991年12月5号,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公布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那栋红楼应该是原来的日本领事馆了。</p><p class="ql-block">1934年日本领事馆迁至黄浦路25号A(今黄浦路106号)。该馆占地面积3670平方米,建筑面积9422平方米,由日籍建筑师平野勇造设计,上海协盛营造厂承建施工。建筑物坐西朝东,入口面向黄浦江,1911年竣工。古典主义风格,立面分段、对称。清水红砖墙(俗称“红楼”),中部屋顶为长方形平面的双尖拱顶。南立面底层为弧拱门窗,主入口上楣有精美的石雕山墙花。2,3层为连续的券柱式拱廊,檐口、柱头、勒脚、栏杆等细部有精致石雕装饰。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总领事馆成为控制侵占上海地区行政机构。</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胜利,该馆有民国政府中央信托局使用。上海解放后,由人民解放军后勤部使用。</p> <p class="ql-block">此红砖楼现在是“部队营区”,闲人免进。</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阅览和点赞!</p>